•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重癥監護科(北京 10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術后24 h乳酸水平變化趨勢對感染并發癥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擇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間于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67例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中度組(n=117)和重度組(n=50),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術后24 h內乳酸水平。 另外,根據患者是否發生并發癥分為無并發癥組(n=119)和有并發癥組(n=48),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構建聯合模型,采用Cox回歸模型分析評估術后24 h 乳酸水平的變化與感染并發癥的關系;應用logistic回歸模型結合限制性立方樣條模型分析術后24 h 乳酸水平與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感染并發癥的劑量-反應關系;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發癥種類對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乳酸水平之間的風險效應。 結果 輕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術后8、16及24 h的乳酸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輕中度組患者的乳酸水平均低于重度組(P<0.05);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輕中度組和重度組患者的乳酸水平在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并發癥組與無并發癥組的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在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C-反應蛋白、乳酸水平及紅細胞分布寬度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模型顯示術后24 h乳酸水平每縱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發癥的風險增加4%;限制性立方樣條圖顯示術后24 h乳酸水平在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感染并發癥中以4.22 mmol/L為劑量-反應關系改變的截點值;log-binomial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當乳酸 ≥4.22 mmol/L時,有并發癥組的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風險最高,調整因素前后的風險比(95%CI)分別是無并發癥組的2.09(1.25,2.64)、2.16(1.28,2.05)和2.20(1.32,2.63)倍,不同乳酸水平的風險比顯著性調整前后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術后24 h 乳酸水平升高與感染并發癥密切相關,對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感染并發癥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

引用本文: 王麗杰, 周倩云. 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術后24 h乳酸變化趨勢對感染并發癥的預測價值.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9): 1112-1118. doi: 10.7507/1007-9424.20240305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經括約肌間入路的聯合虛實結合掛線法治療后位高位復雜性肛瘺的療效及復發因素分析
  • 下一篇

    術前PIV和HALP與結直腸癌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及對微衛星狀態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