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上海 2000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對比經肛內鏡入路經括約肌間切除術(transanal end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aE-ISR)與完全經腹入路經括約肌間切除術(completely transabdominal approach fo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TA-ISR)治療超低位直腸癌的圍手術期安全性和腫瘤學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間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接受TaE-ISR或CTA-ISR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8例行TaE-ISR,16例行CTA-ISR。比較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毗鄰臟器損傷、保護性造口、留置肛管)、術后恢復及并發癥、腫瘤學結果(包括環周切緣陽性率、遠端切緣長度、淋巴結獲取數目等)。結果 TaE-ISR組患者的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比CTA-ISR組更低 [4.0(3.4,4.5)cm vs 4.9(4.1,5.9)c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TaE-ISR組的手術時間更長 [(177.18±37.24)min vs (146.25±38.86)min]、留置肛管率更高 [97.4%(37/38)vs 56.3%(7/16)]、保護性造口率更高 [94.7%(36/38)vs 12.5%(2/16)],經肛取標本率更高 [92.1%(35/38)vs 0%(0/16)],術后首次半流質飲食時間更快 [4(3,5)d vs 6(5,6)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aE-ISR組未發生毗鄰臟器損傷,而CTA-ISR組有2例患者出現術中毗鄰臟器損傷(0% vs 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6)。2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并發癥Clavien-Dindo分級、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狹窄發生率、遠切緣長度、淋巴結清掃總數及陽性淋巴結數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例術后標本遠端切緣均充足、環周切緣均為陰性。結論 TaE-ISR與CTA-ISR均可應用于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兩者相比TaE-ISR在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較近時可能是一種較CTA-ISR更為合理的入路方式。

引用本文: 乃吉普·阿不都艾尼, 徐璽謨, 宋海勤, 程兮, 張森, 李健文, 鄭民華, 蔡正昊, 馮波. 經肛內鏡入路對比腹腔鏡下完全經腹入路在經括約肌間切除術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5): 565-570. doi: 10.7507/1007-9424.20240310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基于SEER數據庫的Ⅳ期結直腸癌早期死亡危險因素分析和預測模型構建及驗證
  • 下一篇

    病例分析:肝竇阻塞綜合征的影像學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