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升金 1,2 , 張雯迪 1,3 , 劉健博 1 , 殷晉 1,4 , 汪曉東 1 , 李立 5 , 楊烈 1,6
  • 1.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普外科胃腸外科病房(成都 610041);
  • 2.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自貢 643000);
  • 3.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成都 610041);
  • 4.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大數據研究院(成都 610041);
  • 5.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成都 610041);
  • 6.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普外科研究所(成都 61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基于當前最新版本華西腸癌數據庫(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分析直腸癌患者采用新輔助治療聯合經內外括約肌間切除術(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長期效果。方法 根據制定的篩選條件,從2024年3月21日更新的DACCA中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944例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探索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特異性疾病生存期(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的影響因素。結果 ① 新輔助治療聯合ISR治療直腸癌的3年OS和DSS率分別為89.2%和90.4%,5年OS和DSS率分別為83.9%和85.4%。② 不同ISR術式組、單純化療與放化療組患者的總體、3年及5年OS和DS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ypTNM分期組患者的總體、3年、5年OS和DSS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01),0~Ⅱ期者較優。③ BMI、ypTNM分期和R0切除均是OS和DSS的影響因素(P<0.05)。④ 患者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其中術后30 d以內發生率為6.4%(60/944),術后30 d至半年內發生率為7.5%(71/944),半年以上發生率為3.3%(31/944)。結論 在低位/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綜合治療中,采用新輔助治療聯合ISR手術可獲得較為穩定、良好的遠期腫瘤學療效,且術后近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不高,是可以選擇的手段之一。

引用本文: 涂升金, 張雯迪, 劉健博, 殷晉, 汪曉東, 李立, 楊烈. 新輔助治療聯合經內外括約肌間切除術治療低位/超低位直腸癌的長期效果.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5): 538-546. doi: 10.7507/1007-9424.20240405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全球及中國的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及防治:2022《全球癌癥統計報告》解讀
  • 下一篇

    結直腸癌伴同時性肝轉移行腹腔鏡同步切除手術的療效:回顧性隊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