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穆乃外爾·薩比爾, 陳靚偲, 阿卜杜外力·艾爾肯, 劉文娟, 印洪林, 蘇欣, 美日班·外力, 葉盛, 汪誠.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3, 22(12): 863-867. doi: 10.7507/1671-6205.20230301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通常是由于吸入受感染的鳥類或家禽的霧化糞便物質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1-2]。早期因為檢測手段有限而很難被及時發現,往往容易誤診或漏診[3]。隨著宏基因組學二代測序技術(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的臨床應用,近2年,有關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報道不斷出現,引起了臨床醫師的關注。目前多以病例報道的方式探討了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臨床表現、實驗室特點、支氣管鏡下以及影像學特點,以期對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了解[4-5]。然而關于人體對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后的病理改變,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極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 2021年—2022年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確診并取得肺組織的5例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的臨床、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改變等資料,以探討其病理特征,從而了解人體對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防御反應。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 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經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mNGS診斷的5例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并有肺組織活檢病理結果的病例納入研究。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診斷要求滿足以下2條:① 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6];② 在 BALF mNGS中檢測到熱衣原體的核酸序列;③ 排除患有其他類似疾病者。
1.2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收集納入的病例基本資料,臨床表現,診療經過,實驗室檢查,mNGS結果,影像學表現,肺組織活檢組織病理結果,詳細抗感染診療經過以及疾病轉歸等方面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資料
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齡(65±9)歲;住院時間(11~13)d;4例患者有鸚鵡、鴿子或者活禽接觸史,1例患者接觸史不詳;5例患者均為社區獲得肺炎非重癥;見表1。

2.2 臨床表現
5例患者首先出現的癥狀均為發熱,高熱為主;其中,3例患者有低氧血癥;伴隨癥狀包括咳嗽咳痰、畏寒、寒戰、頭痛、乏力、精神欠佳、納差、肌肉疼痛、惡心、腹瀉、胸悶、氣短、聽力下降、譫妄。結果見表1。
2.3 實驗室檢查
5例病例中,白細胞計數都未見明顯異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3例),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5例),C反應蛋白以及降鈣素原偏高(5例)。3例患者肝酶均偏高;所有患者腎功均基本正常。見表2。

2.4 影像學表現及 mNGS 檢測結果
5例患者入院時均接受肺部CT檢查,其中單側病變較多,以右側為著(3例);形態學表現有肺部實變、磨玻璃影、胸腔積液、胸悶增厚、縱隔內多發淋巴結;采集BALF,留取5 mL,進行mNGS測序。結果顯示,5例患者BALF中均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其核酸序列范圍為6~228條。見表3。

2.5 肺組織病理結果
5例肺組織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結果示,形態表現為正常肺泡組織結構有不同程度的塌陷,肺泡上皮部分消失,部分有局灶增生,其中特征性病變表現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未見明顯的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反應,未見上皮樣肉芽腫,未見中性粒細胞滲出,未見炎性壞死灶或其它巨細胞反應。其中2例見支氣管黏膜組織表現為黏膜慢性炎癥改變。見圖1。

a. 肺泡腔內纖維組織細胞顯著增生伴有少量淋巴細胞反應(黑箭,HE×20);b. 肺組織正常組織結構消失,大片纖維明顯增生并纖維化(黑箭,HE×10);c. 肺泡腔內纖維組織細胞明顯增生(左上黑箭)伴有肺泡上皮增生(右下黑箭,HE×40);d. 肺泡正常組織結構尚存在,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伴有肺泡內出血(黑箭)、組織細胞反應、肺間隔增寬和纖維組織增生(HE×10)。
2.6 治療及結局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給予了經驗性抗感染藥物治療,治療72 h后評估,無效4例。進行支氣管鏡及肺泡灌洗檢查,在明確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后,改為口服多西環素治療,體溫48 h內降至正常。另外1例因入院時有呼吸衰竭,采用莫西沙星聯合泰能治療,同時氣管鏡及肺泡灌洗檢查,72 h評估治療有效,未調整用藥。5例患者最終均治愈出院。
3 討論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又被稱為鸚鵡病,1879年,J. Ritter首次報告了7例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7]。鸚鵡熱衣原體是一種細胞內革蘭陰性病原菌,嚴格寄生于細胞內的微生物,傳播給人類的主要途徑是接觸受感染的鳥或通過呼吸道誤吸疫鳥所排泄物產生的氣溶膠, 可導致危及生命的肺炎,并伴有全身傳播[8]。它比其他衣原體更具有致病性,繁殖速度更快,導致更嚴重的炎癥反應,導致更高的病死率[9],主要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0]。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年齡均大于50歲。但女性所占比高,考慮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接觸受感染禽類的人有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風險,這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都可被發現,約70%的病例都有已知的感染源—接觸寵物鳥[11-12]。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家禽或者鸚鵡接觸史。說明有寵鳥、家禽接觸史是診斷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重要線索。
鸚鵡熱病是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的全身性傳染病,常見癥狀為發熱,寒戰,精神萎靡,干咳,頭痛,肌痛以及呼吸困難[13]。潛伏期一般5 d~2周,其臨床表現差異較大[14-1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首先出現的癥狀均為發熱,表現為持續高熱;其中有3例合并低氧血癥。伴隨癥狀主要包括咳嗽咳痰、畏寒、寒戰、乏力、精神萎靡、頭疼、惡心、納差、腹瀉、胸悶、氣短、聽力下降、譫妄,其中聽力下降是既往未見報道。此病可累及全身,臨床上注意與其他系統疾病進行鑒別。
本組5例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均在正常范圍內,5例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均下降,絕大多數患者淋巴細胞計數下降,表明在感染開始時,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暗示了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受鸚鵡熱衣原體感染風險大,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6-17]。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病例胸部影像學有一定的特異性,病變主要位于單側下肺,沿肺段分布的大片融合的實變影伴支氣管充氣征,而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少見[18]。本組患者CT表現中,單側病變較多,以右側為著,次要表現為肺部高密度影、肺部實變、磨玻璃影、胸腔積液、胸膜增厚、粘連、小葉間隔增厚、縱隔內多發淋巴結,符合既往研究中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影像學特點。
本組患者均接受氣管鏡檢查,并接受氣管鏡下肺活檢術,氣管鏡下結果顯示4例患者均存在氣管黏膜或者支氣管及各葉段黏膜的輕度充血,相應病變區取得活檢組織病理特點顯示,5例肺組織共同的病理形態表現為正常肺泡組織結構有不同程度的塌陷,肺泡上皮部分消失,部分有局灶增生,其中特征性病理表現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可以總結為病理形態表現為肺間質不同程度的纖維增生和纖維化為特征。既往有關研究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組織病理特點的報道極少。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有一篇研究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氣管鏡下病理特點為支氣管黏膜下水腫、大多數肺泡出血和纖維素滲出、組織細胞沉積、間質水腫和纖維增生、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局灶性肺泡上皮增生是急性炎癥期間鸚鵡病肺炎的病理特征[19]。肺泡上皮細胞增生、間質水腫、纖維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和局灶性纖維蛋白樣壞死是鸚鵡熱病肺炎恢復期的病理特征。由于肺泡腔內栓狀物質或細絲的特定來源未經特殊染色確定,這可能是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一種特異性病理特征。但是本研究經支氣管肺活檢術組織病理顯示無肉芽腫,無中性粒細胞浸潤,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相吻合,提示白細胞在人體對抗鸚鵡熱衣原體的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僅有少許淋巴細胞浸潤,而主要以肺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及后期纖維化傾向為主,如不及時診斷及治療,有可能會引起不可逆肺纖維化,從而損害肺功能。這些病理特點與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所研究的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所不同,考慮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也可能與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不同病程有關,后續需要更大樣本的觀察,另外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也需要加以觀察。
與衣原體肺炎臨床特征相類似的成人肺炎支原體性肺炎,其病理特點為支氣管、細支氣管受累明顯,具體表現為上皮細胞壞死和脫落,纖毛破壞,管壁水腫,管壁及肺部淋巴細胞和/或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和肺泡浸潤,呈“套袖樣”改變,此外含有黏液物質,上皮細胞破壞后被增殖的成纖維細胞替代,后期管腔和管壁存在纖維化,導致氣道扭曲和閉塞[20]。這種病理改變與臨床劇烈咳嗽的表現相吻合,由于病理表現中纖維化較輕,故成人重癥支原體肺炎病例報道極少,其預后相對較好。而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病理特點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最終演變成肺間質不可逆性破壞,導致肺纖維化,嚴重影響肺換氣功能,可快速發展成為重癥肺炎[21],需要我們臨床醫生提高警惕。
本組中,在發現鸚鵡熱衣原體感染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治療,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6],他們接受單用莫西沙星或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生素抗生素治療,癥狀改善不明顯,其中有4例患者,檢出鸚鵡熱衣原體后均經調整為四環素類藥物,最終所有患者全部康復。因此,鸚鵡熱衣原體被檢測出后,建議盡快首選四環素類藥物治療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本回顧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樣本量小;第二,部分患者不僅有鸚鵡病感染,同時也合并有其他一些病原體感染,這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某些病理改變。對疑似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肺炎患者,盡早完善BALF mNGS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的核酸序列,盡快明確診斷并及時抗感染治療,避免肺間質進一步受損最終導致肺功能惡化以及進展為重癥肺炎。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通常是由于吸入受感染的鳥類或家禽的霧化糞便物質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1-2]。早期因為檢測手段有限而很難被及時發現,往往容易誤診或漏診[3]。隨著宏基因組學二代測序技術(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的臨床應用,近2年,有關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報道不斷出現,引起了臨床醫師的關注。目前多以病例報道的方式探討了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臨床表現、實驗室特點、支氣管鏡下以及影像學特點,以期對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了解[4-5]。然而關于人體對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后的病理改變,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極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 2021年—2022年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確診并取得肺組織的5例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的臨床、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改變等資料,以探討其病理特征,從而了解人體對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防御反應。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 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經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mNGS診斷的5例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并有肺組織活檢病理結果的病例納入研究。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診斷要求滿足以下2條:① 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6];② 在 BALF mNGS中檢測到熱衣原體的核酸序列;③ 排除患有其他類似疾病者。
1.2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收集納入的病例基本資料,臨床表現,診療經過,實驗室檢查,mNGS結果,影像學表現,肺組織活檢組織病理結果,詳細抗感染診療經過以及疾病轉歸等方面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資料
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齡(65±9)歲;住院時間(11~13)d;4例患者有鸚鵡、鴿子或者活禽接觸史,1例患者接觸史不詳;5例患者均為社區獲得肺炎非重癥;見表1。

2.2 臨床表現
5例患者首先出現的癥狀均為發熱,高熱為主;其中,3例患者有低氧血癥;伴隨癥狀包括咳嗽咳痰、畏寒、寒戰、頭痛、乏力、精神欠佳、納差、肌肉疼痛、惡心、腹瀉、胸悶、氣短、聽力下降、譫妄。結果見表1。
2.3 實驗室檢查
5例病例中,白細胞計數都未見明顯異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3例),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5例),C反應蛋白以及降鈣素原偏高(5例)。3例患者肝酶均偏高;所有患者腎功均基本正常。見表2。

2.4 影像學表現及 mNGS 檢測結果
5例患者入院時均接受肺部CT檢查,其中單側病變較多,以右側為著(3例);形態學表現有肺部實變、磨玻璃影、胸腔積液、胸悶增厚、縱隔內多發淋巴結;采集BALF,留取5 mL,進行mNGS測序。結果顯示,5例患者BALF中均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其核酸序列范圍為6~228條。見表3。

2.5 肺組織病理結果
5例肺組織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結果示,形態表現為正常肺泡組織結構有不同程度的塌陷,肺泡上皮部分消失,部分有局灶增生,其中特征性病變表現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未見明顯的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反應,未見上皮樣肉芽腫,未見中性粒細胞滲出,未見炎性壞死灶或其它巨細胞反應。其中2例見支氣管黏膜組織表現為黏膜慢性炎癥改變。見圖1。

a. 肺泡腔內纖維組織細胞顯著增生伴有少量淋巴細胞反應(黑箭,HE×20);b. 肺組織正常組織結構消失,大片纖維明顯增生并纖維化(黑箭,HE×10);c. 肺泡腔內纖維組織細胞明顯增生(左上黑箭)伴有肺泡上皮增生(右下黑箭,HE×40);d. 肺泡正常組織結構尚存在,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伴有肺泡內出血(黑箭)、組織細胞反應、肺間隔增寬和纖維組織增生(HE×10)。
2.6 治療及結局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給予了經驗性抗感染藥物治療,治療72 h后評估,無效4例。進行支氣管鏡及肺泡灌洗檢查,在明確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后,改為口服多西環素治療,體溫48 h內降至正常。另外1例因入院時有呼吸衰竭,采用莫西沙星聯合泰能治療,同時氣管鏡及肺泡灌洗檢查,72 h評估治療有效,未調整用藥。5例患者最終均治愈出院。
3 討論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又被稱為鸚鵡病,1879年,J. Ritter首次報告了7例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7]。鸚鵡熱衣原體是一種細胞內革蘭陰性病原菌,嚴格寄生于細胞內的微生物,傳播給人類的主要途徑是接觸受感染的鳥或通過呼吸道誤吸疫鳥所排泄物產生的氣溶膠, 可導致危及生命的肺炎,并伴有全身傳播[8]。它比其他衣原體更具有致病性,繁殖速度更快,導致更嚴重的炎癥反應,導致更高的病死率[9],主要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0]。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年齡均大于50歲。但女性所占比高,考慮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接觸受感染禽類的人有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風險,這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都可被發現,約70%的病例都有已知的感染源—接觸寵物鳥[11-12]。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家禽或者鸚鵡接觸史。說明有寵鳥、家禽接觸史是診斷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重要線索。
鸚鵡熱病是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的全身性傳染病,常見癥狀為發熱,寒戰,精神萎靡,干咳,頭痛,肌痛以及呼吸困難[13]。潛伏期一般5 d~2周,其臨床表現差異較大[14-1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首先出現的癥狀均為發熱,表現為持續高熱;其中有3例合并低氧血癥。伴隨癥狀主要包括咳嗽咳痰、畏寒、寒戰、乏力、精神萎靡、頭疼、惡心、納差、腹瀉、胸悶、氣短、聽力下降、譫妄,其中聽力下降是既往未見報道。此病可累及全身,臨床上注意與其他系統疾病進行鑒別。
本組5例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均在正常范圍內,5例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均下降,絕大多數患者淋巴細胞計數下降,表明在感染開始時,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暗示了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受鸚鵡熱衣原體感染風險大,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6-17]。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病例胸部影像學有一定的特異性,病變主要位于單側下肺,沿肺段分布的大片融合的實變影伴支氣管充氣征,而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少見[18]。本組患者CT表現中,單側病變較多,以右側為著,次要表現為肺部高密度影、肺部實變、磨玻璃影、胸腔積液、胸膜增厚、粘連、小葉間隔增厚、縱隔內多發淋巴結,符合既往研究中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影像學特點。
本組患者均接受氣管鏡檢查,并接受氣管鏡下肺活檢術,氣管鏡下結果顯示4例患者均存在氣管黏膜或者支氣管及各葉段黏膜的輕度充血,相應病變區取得活檢組織病理特點顯示,5例肺組織共同的病理形態表現為正常肺泡組織結構有不同程度的塌陷,肺泡上皮部分消失,部分有局灶增生,其中特征性病理表現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可以總結為病理形態表現為肺間質不同程度的纖維增生和纖維化為特征。既往有關研究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組織病理特點的報道極少。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有一篇研究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患者氣管鏡下病理特點為支氣管黏膜下水腫、大多數肺泡出血和纖維素滲出、組織細胞沉積、間質水腫和纖維增生、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局灶性肺泡上皮增生是急性炎癥期間鸚鵡病肺炎的病理特征[19]。肺泡上皮細胞增生、間質水腫、纖維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和局灶性纖維蛋白樣壞死是鸚鵡熱病肺炎恢復期的病理特征。由于肺泡腔內栓狀物質或細絲的特定來源未經特殊染色確定,這可能是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一種特異性病理特征。但是本研究經支氣管肺活檢術組織病理顯示無肉芽腫,無中性粒細胞浸潤,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相吻合,提示白細胞在人體對抗鸚鵡熱衣原體的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僅有少許淋巴細胞浸潤,而主要以肺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及后期纖維化傾向為主,如不及時診斷及治療,有可能會引起不可逆肺纖維化,從而損害肺功能。這些病理特點與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所研究的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所不同,考慮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也可能與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不同病程有關,后續需要更大樣本的觀察,另外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也需要加以觀察。
與衣原體肺炎臨床特征相類似的成人肺炎支原體性肺炎,其病理特點為支氣管、細支氣管受累明顯,具體表現為上皮細胞壞死和脫落,纖毛破壞,管壁水腫,管壁及肺部淋巴細胞和/或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和肺泡浸潤,呈“套袖樣”改變,此外含有黏液物質,上皮細胞破壞后被增殖的成纖維細胞替代,后期管腔和管壁存在纖維化,導致氣道扭曲和閉塞[20]。這種病理改變與臨床劇烈咳嗽的表現相吻合,由于病理表現中纖維化較輕,故成人重癥支原體肺炎病例報道極少,其預后相對較好。而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病理特點為肺間質內纖維明顯增生,部分纖維化,伴組織細胞反應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最終演變成肺間質不可逆性破壞,導致肺纖維化,嚴重影響肺換氣功能,可快速發展成為重癥肺炎[21],需要我們臨床醫生提高警惕。
本組中,在發現鸚鵡熱衣原體感染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治療,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6],他們接受單用莫西沙星或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生素抗生素治療,癥狀改善不明顯,其中有4例患者,檢出鸚鵡熱衣原體后均經調整為四環素類藥物,最終所有患者全部康復。因此,鸚鵡熱衣原體被檢測出后,建議盡快首選四環素類藥物治療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本回顧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樣本量小;第二,部分患者不僅有鸚鵡病感染,同時也合并有其他一些病原體感染,這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某些病理改變。對疑似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肺炎患者,盡早完善BALF mNGS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的核酸序列,盡快明確診斷并及時抗感染治療,避免肺間質進一步受損最終導致肺功能惡化以及進展為重癥肺炎。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