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振宇, 陳淑敏, 暢金, 王瑩瑩, 楊金生, 陳敏. 2010—2021年香港地區戒煙人群特征及控煙策略探討.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3, 22(10): 722-726. doi: 10.7507/1671-6205.20230402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吸煙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ICD-F17.2),吸煙者停止吸煙后可獲得巨大的健康益處,包括延長壽命、降低吸煙相關疾病的發病及死亡風險、改善多種吸煙相關疾病的預后等[1-2]。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戒煙可減少因使用煙草對人類健康產生的影響而導致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如研究發現戒煙5年以上者的冠心病的死亡率與非吸煙者相近[3]。戒煙10~14年后吸煙對死亡率的影響幾乎完全消失[4-6]。對現時吸煙者進行有效的治療也許是降低煙草依賴的最有效方法[7]。
盡管煙民對吸煙的危害心知肚明,而且也都表現出強烈的戒煙欲望,但研究表明,試圖靠自己戒煙的煙民中約80%的都不能堅持1個月,而且僅有3%~5%的吸煙者在經過多次嘗試后才能夠成功戒煙[8]。因此,如何幫助吸煙者擺脫對煙草依賴是當前關注的焦點。本研究對 2010年— 2021年間香港地區煙草依賴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煙草依賴的相關臨床特點,為進一步提供戒斷率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是由香港衛生署控煙辦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與香港博愛醫院聯合開展的一項名為“中醫針灸戒煙先導研究”的回顧性調查分析[9]。研究地點包括香港博愛醫院在天水圍、青衣、太古、華富、長洲的5個診所,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坪石社區中醫診所銅鑼灣針灸中心,以及20輛中醫針灸流動醫療車,覆蓋香港48個主要區域。該臨床試驗招募香港地區18~75歲自愿戒煙的每日吸煙人群,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給予針刺干預并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戒煙干預持續8周,隨訪至52周。
1.2 方法
本次研究為受試者病例的回顧性分析。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兩名獨立研究人員對研究中的“參加者檔案”進行整理,并交叉核對,若遇分歧討論解決,以保證結果的客觀與準確。對于每一例入選的病例,通過事先設計的病例報告表搜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就診前情況、就診時情況及就診后治療等信息。調查對象的煙草依賴程度根據法氏煙草依賴評估量表(Fagerstr?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9]評價患者煙草依賴程度,FTND量表包括6個問題,總分范圍0~10分,于治療前詢問患者獲得。0~3分為輕度煙草依賴;4~6分為中度煙草依賴;≥7分為重度煙草依賴。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百分比(%)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納入對象10608例,刪除信息不完整者,最終獲得10436例,其中男6936例(66.46%),女3500例(33.54%)。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8.34歲,中位年齡47歲。納入對象具體情況見表1。


2.2 入組前情況
調查對象中,51.90%(5416/10436)的人在就診前嘗試自己戒煙,38.52%(4020/10436)的人在就診前使用尼古丁補充劑治療,6.34%(662/10436)的人在就診前使用健康輔導治療,4.96%(518/10436)的人在就診前參加過戒煙班。
2.3 煙草依賴程度
本研究中,輕度依賴占比20.69%(2159/10436),中度依賴占比45.37%(4735/10436),重度依賴占比29.88%(3118/10436)。
2.4 初次吸煙的原因
調查對象初次吸煙的原因主要有受朋友影響(67.70%)、減輕精神壓力(33.12%)與好奇(30.52%)為初次吸煙的主要原因。結果見表2。

2.5 容易讓人吸煙的情況
沉悶、飯后、緊張、休閑和飲酒時容易讓人吸煙。其中以沉悶時(57.14%)、飯后(49.08%)及感到緊張時(41.26%)最容易吸煙。結果見表3.

2.6 阻礙戒煙的障礙
調查發現阻礙戒煙的障礙主要因素有心癮、朋友/同事吸煙、手癮、戒斷癥狀、家人吸煙等。其中心癮(87.06%)、朋友同事吸煙(37.03%)及手癮(32.45%)的比例較高。結果見表4。

2.7 戒斷癥狀
患者停止吸煙后常見的戒斷癥狀主要包括:渴望吸煙(50.33%)、心情不安(38.33%)、難以集中注意力(26.63%)等。結果見表5。

3 討論
本回顧性研究的對象為香港地區2010年—2021年間18~75周歲的吸煙人群,在接受針灸治療前,一半的吸煙者(51.90%)選擇自己戒煙。既往研究報道,超過三分之二的煙民想戒煙[10],但只有20%的吸煙者嘗試戒煙[2]。我國現有煙民人數超過3.16億[11],約31.8%的吸煙者考慮戒煙[12],且只有只有少數“煙民”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戒煙的個人成功率目前只有約3%[13]。戒煙門診是提供專業戒煙服務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科學綜合方法可使成功率提高10倍,達到30%及以上[14]。但戒煙門診就診量低,被稱為最“清閑”的門診[15]。調查顯示,重慶15歲及以上的男性居民僅有33.34%知曉戒煙門診的存在,而去過戒煙門診就診的戒煙者僅為5.62%[16]。這說明我國戒煙門診的公眾知曉度低,限制了戒煙門診的發展,為此今后需加大戒煙門診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戒煙的公益服務,從而提高戒煙門診的知曉率與就診率,使煙民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戒煙。
我國75%的煙民開始吸煙的年齡為15~24歲,且逐漸年輕化[17-18]。研究表明開始吸煙年齡越早,成年后成為規律吸煙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戒煙的可能性越小[19]。本次研究統計了吸煙人群首次吸煙的原因,對于制定和實施青少年控煙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受朋友影響而初次吸煙的患者占多數(67.70%)。既往有研究對13~18歲的3174名青年的吸煙行為進行調查,發現朋友是獲取電子煙最常見的途徑(60%),且有54%的受訪者表示,第一支電子煙是在與朋友外出時吸的[20]。首次吸煙后,朋友的影響也至關重要,Bricker等[21]縱向調查了4744名兒童的朋友對其吸煙行為轉變的影響,從首次吸煙轉變為每月吸煙的兒童為10%,從每月吸煙到日常吸煙的占比為11%。在戒煙的過程中,既往研究認為家庭等因素的支持對戒煙者更重要[22],但朋友對吸煙者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朋友對初次吸煙的影響較大,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因朋友勸解而戒煙的人反而僅占7.89%。因此需要對青少年進行嚴格的吸煙行為管理,包括提高購買煙草產品的年齡上限、提高煙稅、加強學校控煙、改變控煙宣傳方式等[23],從法治、經濟等方面減少對青少年吸煙行為特別是初次吸煙行為的影響。
吸煙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生理成癮和心理成癮兩方面。吸煙成癮早期以軀體依賴為主,尤其是2周左右,而心理依賴則會維持較長時期[24]。吸煙的生理及心理的獎賞增加了行為的反復。對于中到重度尼古丁依賴的戒煙者,藥物輔助戒煙已被認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戒煙方式。戒煙藥物的基本原理是使尼古丁受體的脫敏,消除通過煙霧吸收產生的即時增強效應,從而減少停止吸煙后出現的軀體癥狀[25]。但戒煙藥物僅針對生理性成癮,相對于生理性成癮,更難克服的是心理性成癮。給予戒煙者建議及輔導是戒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目前常見的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包括簡短戒煙輔導(5A、5R模式)、動機式訪談法、沉思階梯、戒煙小貼士等[8]。本次研究發現,針灸戒煙前,因心癮而戒煙失敗的患者為87.06%,因軀體癥狀而戒煙失敗的患者為26.85%。許多臨床研究已證明,在戒斷過程中,聯合心理療法可有效提高戒斷率;成癮戒斷后,許多心理、社會、家庭因素均可導致復發,針對這些因素進行心理行為干預,可有效預防復發;戒斷之后的康復過程中,戒煙患者也會出現一些特定的心理問題,采用行為干預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促進戒煙患者康復和回歸社會。綜上,戒煙過程中要重視認知行為療法,克服生理依賴、心理依賴、改變行為習慣,進行綜合的戒煙干預措施,提高戒煙成功率。
戒斷癥狀與復吸密切相關。復吸的存在,使70%煙草戒斷者中僅有不到5%的成功率[26]。因此,緩解和抑制煙草戒斷癥狀,可能是治療煙草依賴和預防復吸[27]的有效途徑。本次研究發現,戒煙者通常在沉悶時(57.14%)、飯后(49.08%)、感到緊張時(41.26%)、休閑時(40.39%)出現吸煙沖動,提示在戒煙過程中針對這些癥狀進行干預可能有助于戒煙。戒煙期間提醒患者培養轉移注意力的習慣,如相約非吸煙者吃飯、看電影、找人傾訴、步行或做運動等,均可有效改善戒煙者沉悶、緊張的情緒。耳穴貼壓可有效改善戒煙期間出現的各種戒斷癥狀,可同步配合治療。即告知患者在出現負面情緒時自行按壓穴位,直至想抽煙的感覺消失為止[28]。飯后想抽煙時,可嘗試散步、做家務、嚼口香糖等方式克服飯后吸煙的習慣。針對休閑時想抽煙的情況,可以鼓勵患者在戒煙期間培養興趣愛好,建立新的習慣,將大部分休息時間花在圖書館或其他禁止吸煙的場所,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等。因此,對于選擇任何干預手段的戒煙者,要充分考慮其在戒煙后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改善這種戒斷不適是預防復吸的有效措施,因此戒煙計劃需要包含戒煙者的戒斷反應的改進計劃,從而提高戒斷率。
綜上所述,戒煙是一個涉及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復雜過程,需要綜合全面的干預措施。在戒煙的臨床診療中,醫師要及時了解患者的戒煙進度,協助其積極面對戒煙期間遇到的困難,針對其個人需要商討處理方法。探討均衡飲食和重整健康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如多做運動和培養良好的興趣等,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合適的戒煙方案。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吸煙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ICD-F17.2),吸煙者停止吸煙后可獲得巨大的健康益處,包括延長壽命、降低吸煙相關疾病的發病及死亡風險、改善多種吸煙相關疾病的預后等[1-2]。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戒煙可減少因使用煙草對人類健康產生的影響而導致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如研究發現戒煙5年以上者的冠心病的死亡率與非吸煙者相近[3]。戒煙10~14年后吸煙對死亡率的影響幾乎完全消失[4-6]。對現時吸煙者進行有效的治療也許是降低煙草依賴的最有效方法[7]。
盡管煙民對吸煙的危害心知肚明,而且也都表現出強烈的戒煙欲望,但研究表明,試圖靠自己戒煙的煙民中約80%的都不能堅持1個月,而且僅有3%~5%的吸煙者在經過多次嘗試后才能夠成功戒煙[8]。因此,如何幫助吸煙者擺脫對煙草依賴是當前關注的焦點。本研究對 2010年— 2021年間香港地區煙草依賴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煙草依賴的相關臨床特點,為進一步提供戒斷率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是由香港衛生署控煙辦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與香港博愛醫院聯合開展的一項名為“中醫針灸戒煙先導研究”的回顧性調查分析[9]。研究地點包括香港博愛醫院在天水圍、青衣、太古、華富、長洲的5個診所,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坪石社區中醫診所銅鑼灣針灸中心,以及20輛中醫針灸流動醫療車,覆蓋香港48個主要區域。該臨床試驗招募香港地區18~75歲自愿戒煙的每日吸煙人群,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給予針刺干預并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戒煙干預持續8周,隨訪至52周。
1.2 方法
本次研究為受試者病例的回顧性分析。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兩名獨立研究人員對研究中的“參加者檔案”進行整理,并交叉核對,若遇分歧討論解決,以保證結果的客觀與準確。對于每一例入選的病例,通過事先設計的病例報告表搜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就診前情況、就診時情況及就診后治療等信息。調查對象的煙草依賴程度根據法氏煙草依賴評估量表(Fagerstr?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9]評價患者煙草依賴程度,FTND量表包括6個問題,總分范圍0~10分,于治療前詢問患者獲得。0~3分為輕度煙草依賴;4~6分為中度煙草依賴;≥7分為重度煙草依賴。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百分比(%)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納入對象10608例,刪除信息不完整者,最終獲得10436例,其中男6936例(66.46%),女3500例(33.54%)。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8.34歲,中位年齡47歲。納入對象具體情況見表1。


2.2 入組前情況
調查對象中,51.90%(5416/10436)的人在就診前嘗試自己戒煙,38.52%(4020/10436)的人在就診前使用尼古丁補充劑治療,6.34%(662/10436)的人在就診前使用健康輔導治療,4.96%(518/10436)的人在就診前參加過戒煙班。
2.3 煙草依賴程度
本研究中,輕度依賴占比20.69%(2159/10436),中度依賴占比45.37%(4735/10436),重度依賴占比29.88%(3118/10436)。
2.4 初次吸煙的原因
調查對象初次吸煙的原因主要有受朋友影響(67.70%)、減輕精神壓力(33.12%)與好奇(30.52%)為初次吸煙的主要原因。結果見表2。

2.5 容易讓人吸煙的情況
沉悶、飯后、緊張、休閑和飲酒時容易讓人吸煙。其中以沉悶時(57.14%)、飯后(49.08%)及感到緊張時(41.26%)最容易吸煙。結果見表3.

2.6 阻礙戒煙的障礙
調查發現阻礙戒煙的障礙主要因素有心癮、朋友/同事吸煙、手癮、戒斷癥狀、家人吸煙等。其中心癮(87.06%)、朋友同事吸煙(37.03%)及手癮(32.45%)的比例較高。結果見表4。

2.7 戒斷癥狀
患者停止吸煙后常見的戒斷癥狀主要包括:渴望吸煙(50.33%)、心情不安(38.33%)、難以集中注意力(26.63%)等。結果見表5。

3 討論
本回顧性研究的對象為香港地區2010年—2021年間18~75周歲的吸煙人群,在接受針灸治療前,一半的吸煙者(51.90%)選擇自己戒煙。既往研究報道,超過三分之二的煙民想戒煙[10],但只有20%的吸煙者嘗試戒煙[2]。我國現有煙民人數超過3.16億[11],約31.8%的吸煙者考慮戒煙[12],且只有只有少數“煙民”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戒煙的個人成功率目前只有約3%[13]。戒煙門診是提供專業戒煙服務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科學綜合方法可使成功率提高10倍,達到30%及以上[14]。但戒煙門診就診量低,被稱為最“清閑”的門診[15]。調查顯示,重慶15歲及以上的男性居民僅有33.34%知曉戒煙門診的存在,而去過戒煙門診就診的戒煙者僅為5.62%[16]。這說明我國戒煙門診的公眾知曉度低,限制了戒煙門診的發展,為此今后需加大戒煙門診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戒煙的公益服務,從而提高戒煙門診的知曉率與就診率,使煙民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戒煙。
我國75%的煙民開始吸煙的年齡為15~24歲,且逐漸年輕化[17-18]。研究表明開始吸煙年齡越早,成年后成為規律吸煙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戒煙的可能性越小[19]。本次研究統計了吸煙人群首次吸煙的原因,對于制定和實施青少年控煙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受朋友影響而初次吸煙的患者占多數(67.70%)。既往有研究對13~18歲的3174名青年的吸煙行為進行調查,發現朋友是獲取電子煙最常見的途徑(60%),且有54%的受訪者表示,第一支電子煙是在與朋友外出時吸的[20]。首次吸煙后,朋友的影響也至關重要,Bricker等[21]縱向調查了4744名兒童的朋友對其吸煙行為轉變的影響,從首次吸煙轉變為每月吸煙的兒童為10%,從每月吸煙到日常吸煙的占比為11%。在戒煙的過程中,既往研究認為家庭等因素的支持對戒煙者更重要[22],但朋友對吸煙者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朋友對初次吸煙的影響較大,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因朋友勸解而戒煙的人反而僅占7.89%。因此需要對青少年進行嚴格的吸煙行為管理,包括提高購買煙草產品的年齡上限、提高煙稅、加強學校控煙、改變控煙宣傳方式等[23],從法治、經濟等方面減少對青少年吸煙行為特別是初次吸煙行為的影響。
吸煙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生理成癮和心理成癮兩方面。吸煙成癮早期以軀體依賴為主,尤其是2周左右,而心理依賴則會維持較長時期[24]。吸煙的生理及心理的獎賞增加了行為的反復。對于中到重度尼古丁依賴的戒煙者,藥物輔助戒煙已被認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戒煙方式。戒煙藥物的基本原理是使尼古丁受體的脫敏,消除通過煙霧吸收產生的即時增強效應,從而減少停止吸煙后出現的軀體癥狀[25]。但戒煙藥物僅針對生理性成癮,相對于生理性成癮,更難克服的是心理性成癮。給予戒煙者建議及輔導是戒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目前常見的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包括簡短戒煙輔導(5A、5R模式)、動機式訪談法、沉思階梯、戒煙小貼士等[8]。本次研究發現,針灸戒煙前,因心癮而戒煙失敗的患者為87.06%,因軀體癥狀而戒煙失敗的患者為26.85%。許多臨床研究已證明,在戒斷過程中,聯合心理療法可有效提高戒斷率;成癮戒斷后,許多心理、社會、家庭因素均可導致復發,針對這些因素進行心理行為干預,可有效預防復發;戒斷之后的康復過程中,戒煙患者也會出現一些特定的心理問題,采用行為干預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促進戒煙患者康復和回歸社會。綜上,戒煙過程中要重視認知行為療法,克服生理依賴、心理依賴、改變行為習慣,進行綜合的戒煙干預措施,提高戒煙成功率。
戒斷癥狀與復吸密切相關。復吸的存在,使70%煙草戒斷者中僅有不到5%的成功率[26]。因此,緩解和抑制煙草戒斷癥狀,可能是治療煙草依賴和預防復吸[27]的有效途徑。本次研究發現,戒煙者通常在沉悶時(57.14%)、飯后(49.08%)、感到緊張時(41.26%)、休閑時(40.39%)出現吸煙沖動,提示在戒煙過程中針對這些癥狀進行干預可能有助于戒煙。戒煙期間提醒患者培養轉移注意力的習慣,如相約非吸煙者吃飯、看電影、找人傾訴、步行或做運動等,均可有效改善戒煙者沉悶、緊張的情緒。耳穴貼壓可有效改善戒煙期間出現的各種戒斷癥狀,可同步配合治療。即告知患者在出現負面情緒時自行按壓穴位,直至想抽煙的感覺消失為止[28]。飯后想抽煙時,可嘗試散步、做家務、嚼口香糖等方式克服飯后吸煙的習慣。針對休閑時想抽煙的情況,可以鼓勵患者在戒煙期間培養興趣愛好,建立新的習慣,將大部分休息時間花在圖書館或其他禁止吸煙的場所,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等。因此,對于選擇任何干預手段的戒煙者,要充分考慮其在戒煙后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改善這種戒斷不適是預防復吸的有效措施,因此戒煙計劃需要包含戒煙者的戒斷反應的改進計劃,從而提高戒斷率。
綜上所述,戒煙是一個涉及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復雜過程,需要綜合全面的干預措施。在戒煙的臨床診療中,醫師要及時了解患者的戒煙進度,協助其積極面對戒煙期間遇到的困難,針對其個人需要商討處理方法。探討均衡飲食和重整健康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如多做運動和培養良好的興趣等,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合適的戒煙方案。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