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豪, 胡容, 王洋. 以淋巴結腫大為表現的成人肺結核合并新型隱球菌感染一例.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10): 734-736. doi: 10.7507/1671-6205.20231000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臨床資料 患者男,56歲,農民。因“咳嗽伴右頸部淋巴結腫大2月”于2023年3月25日收入我科。患者于2月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偶痰中帶血,伴右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無寒戰、高熱,無胸痛、氣促,無頭痛、惡心、嘔吐,無乏力、潮熱、盜汗、體重減輕等,于當地醫院就診行胸部CT示:“兩肺散在實變影及結節灶,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就診,門診以“雙肺陰影待查:炎性?惡性?”收治入院。患者1月前于外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口服“阿卡波糖50 mg tid,二甲雙胍500 mg bid”,空腹指血糖控制在10 mmol/L~13 mmol/L,餐后血糖維持在 13 mmol/L~16 mmol/L。無長期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使用史,無傳染病接觸史,無家禽接觸史,無近期旅行史,無吸煙及飲酒史。入院查體:T 36.8℃,P 72次/min,R 19次/min,BP 124/82 mm Hg(1mm Hg=0.133 kPa)。右鎖骨上可捫及大小約3.0 cm×2.0 cm的腫大淋巴結,質韌,邊界清楚,無波動感,無觸痛;雙側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語顫無增強及減弱,雙肺叩診清音,雙肺聽診呼吸音減弱,雙肺聞及濕羅音,無胸膜摩擦音;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腹平,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初步診斷:① 雙肺陰影待查:炎性?惡性?其他?② 2型糖尿病。入院完善胸部增強CT:雙肺多發結節及團塊影,伴縱隔淋巴結腫大,增強后呈輕中度均勻強化(圖1)。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6.67×109 /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7.6%,淋巴細胞百分比20.1%,單核細胞百分比10.3%,紅細胞計數5.2×1012 /L,血紅蛋白156 g/L,血小板計數190×109/L;入院隨機指血糖13.44 mmol/L,隨機靜脈血糖12.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3%;C反應蛋白、大小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乙肝、丙肝、HIV、梅毒、凝血功能、D-二聚體、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紅蛋白、腫瘤標志物等指標均正常,多次痰結核菌涂片:陰性。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差,并發機會性感染可能性較大。完善淋巴結彩超示:右頸部Ⅳ區可見數個低回聲結節,較大者約3.0 cm×1.7 cm,彩色多譜勒血流顯像見豐富血流信號;右頸部淋巴結活檢(HE染色):慢性肉芽腫性炎;結核DNA:陽性;經皮肺穿刺活檢(HE染色):右下葉慢性炎,其間見較多多核巨細胞(圖2);結核DNA:陽性;右前臂PPD皮試:強陽性,故診斷:繼發性肺結核 雙肺 涂(–)初治;右側頸淋巴結結核;2型糖尿病。依據肺肉芽腫性疾病的診斷流程,需進一步尋找病原學依據,故完善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見左上葉固有支各段支氣管稍外壓型狹窄,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組測序示:新型隱球菌序列數為

a .肺窗顯示右肺上葉后段團塊,其內可見空洞;左肺上葉后段結節;b、c. 肺窗顯示雙肺下葉背段及基底段結節,部分病灶可見空洞;d. 縱隔窗顯示右肺上葉后段病灶呈輕度較均勻強化,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增強呈均勻強化;e、f.縱隔窗顯示雙肺下葉背段及基底段病灶呈輕度較均勻強化

病理檢查提示均為慢性肉芽腫性炎,其內可見多核巨細胞:a.HE染色×400;b.HE 染色×100;

a,b 肺窗顯示雙肺病灶較前明顯縮小;c 縱隔窗顯示縱隔淋巴結明顯減小
討論 結核病和隱球菌病是機體獲得性免疫缺陷的機會性感染,常見的基礎疾病包括HIV、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大劑量激素、免疫抑制劑應用、放化療,部分也可發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1-3]。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是抵抗結核分枝桿菌及隱球菌感染的重要防御,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的趨化性、吞噬及殺傷功能降低,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目前糖尿病已成為機會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4]。結核感染引起細胞免疫的改變,可能是發生隱球菌病的誘發因素[5]。我國結核病/隱球菌病合并感染病例約占全球的62.9%,加之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長趨勢,目前已成為一個潛在的新問題[6-7]。
結核病與隱球菌病合并感染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常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胸痛、氣促等,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而難以診斷,一旦漏診或誤診可致嚴重后果[8-9]。肺隱球菌病患者的胸部CT可為孤立或彌漫性結節腫塊影、斑片狀浸潤影、肺空洞、縱隔淋巴結腫大,與肺結核極為相似,兩者存在重疊,不易鑒別[10-11]。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隱球菌與結核病的金標準,在HE染色下多為鏡下結節性肉芽腫性炎,缺乏特異性,同時標本取材受限,單純靠病理形態做出診斷是不夠的[12]。因此,病原學檢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成為病原學檢測的重要依據,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通過測序直接檢測和鑒定病原體,在發現混合病原菌、罕見病原體感染以及某些細菌和真菌的鑒別診斷等方面具有優勢[13-14]。本例通過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組測序及活檢組織結核DNA檢測而得以早期診斷。由于隱球菌病及結核病均可播散至中樞神經系統,本例無神經系統癥狀,故未行腦脊液檢查排除腦膜炎可能,后期隨訪未發現神經類癥狀。
抗真菌藥主要包括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對輕至中度癥狀及無肺外播散隱球菌者是有效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可作為常規治療,療程為6~12個月[1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新診斷的肺結核患者應接受至少包含6個月利福平的治療方案:2HRZE/4HR [16]。機會性侵襲感染好發于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紅蛋白>7%,可導致肺部感染惡化,死亡率明顯增加,單純抗病原體治療效果難以奏效,故應積極控制血糖[17]。根據指南推薦及相關臨床經驗,本例患者目前已接受抗真菌及抗結核治療6個月,同時聯合胰島素控制血糖,隨訪發現患者癥狀明顯緩解,胸部CT示肺部病灶明顯減小。
綜上所述,在臨床實踐中,患者若存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礎疾病時,應懷疑存在機會性感染可能;由于肺部混合感染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影像學表現、組織病理學檢查存在重疊,應盡早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尋找病原菌,避免漏診、誤診;對于伴頭痛、惡心、嘔吐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患者,必要時行腦脊液檢查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此外,面對肺部多重感染,需注重個體化治療,積極控制誘發因素,防止病原菌播散,改善預后。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臨床資料 患者男,56歲,農民。因“咳嗽伴右頸部淋巴結腫大2月”于2023年3月25日收入我科。患者于2月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偶痰中帶血,伴右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無寒戰、高熱,無胸痛、氣促,無頭痛、惡心、嘔吐,無乏力、潮熱、盜汗、體重減輕等,于當地醫院就診行胸部CT示:“兩肺散在實變影及結節灶,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就診,門診以“雙肺陰影待查:炎性?惡性?”收治入院。患者1月前于外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口服“阿卡波糖50 mg tid,二甲雙胍500 mg bid”,空腹指血糖控制在10 mmol/L~13 mmol/L,餐后血糖維持在 13 mmol/L~16 mmol/L。無長期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使用史,無傳染病接觸史,無家禽接觸史,無近期旅行史,無吸煙及飲酒史。入院查體:T 36.8℃,P 72次/min,R 19次/min,BP 124/82 mm Hg(1mm Hg=0.133 kPa)。右鎖骨上可捫及大小約3.0 cm×2.0 cm的腫大淋巴結,質韌,邊界清楚,無波動感,無觸痛;雙側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語顫無增強及減弱,雙肺叩診清音,雙肺聽診呼吸音減弱,雙肺聞及濕羅音,無胸膜摩擦音;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腹平,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初步診斷:① 雙肺陰影待查:炎性?惡性?其他?② 2型糖尿病。入院完善胸部增強CT:雙肺多發結節及團塊影,伴縱隔淋巴結腫大,增強后呈輕中度均勻強化(圖1)。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6.67×109 /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7.6%,淋巴細胞百分比20.1%,單核細胞百分比10.3%,紅細胞計數5.2×1012 /L,血紅蛋白156 g/L,血小板計數190×109/L;入院隨機指血糖13.44 mmol/L,隨機靜脈血糖12.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3%;C反應蛋白、大小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乙肝、丙肝、HIV、梅毒、凝血功能、D-二聚體、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紅蛋白、腫瘤標志物等指標均正常,多次痰結核菌涂片:陰性。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差,并發機會性感染可能性較大。完善淋巴結彩超示:右頸部Ⅳ區可見數個低回聲結節,較大者約3.0 cm×1.7 cm,彩色多譜勒血流顯像見豐富血流信號;右頸部淋巴結活檢(HE染色):慢性肉芽腫性炎;結核DNA:陽性;經皮肺穿刺活檢(HE染色):右下葉慢性炎,其間見較多多核巨細胞(圖2);結核DNA:陽性;右前臂PPD皮試:強陽性,故診斷:繼發性肺結核 雙肺 涂(–)初治;右側頸淋巴結結核;2型糖尿病。依據肺肉芽腫性疾病的診斷流程,需進一步尋找病原學依據,故完善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見左上葉固有支各段支氣管稍外壓型狹窄,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組測序示:新型隱球菌序列數為

a .肺窗顯示右肺上葉后段團塊,其內可見空洞;左肺上葉后段結節;b、c. 肺窗顯示雙肺下葉背段及基底段結節,部分病灶可見空洞;d. 縱隔窗顯示右肺上葉后段病灶呈輕度較均勻強化,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增強呈均勻強化;e、f.縱隔窗顯示雙肺下葉背段及基底段病灶呈輕度較均勻強化

病理檢查提示均為慢性肉芽腫性炎,其內可見多核巨細胞:a.HE染色×400;b.HE 染色×100;

a,b 肺窗顯示雙肺病灶較前明顯縮小;c 縱隔窗顯示縱隔淋巴結明顯減小
討論 結核病和隱球菌病是機體獲得性免疫缺陷的機會性感染,常見的基礎疾病包括HIV、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大劑量激素、免疫抑制劑應用、放化療,部分也可發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1-3]。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是抵抗結核分枝桿菌及隱球菌感染的重要防御,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的趨化性、吞噬及殺傷功能降低,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目前糖尿病已成為機會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4]。結核感染引起細胞免疫的改變,可能是發生隱球菌病的誘發因素[5]。我國結核病/隱球菌病合并感染病例約占全球的62.9%,加之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長趨勢,目前已成為一個潛在的新問題[6-7]。
結核病與隱球菌病合并感染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常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胸痛、氣促等,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而難以診斷,一旦漏診或誤診可致嚴重后果[8-9]。肺隱球菌病患者的胸部CT可為孤立或彌漫性結節腫塊影、斑片狀浸潤影、肺空洞、縱隔淋巴結腫大,與肺結核極為相似,兩者存在重疊,不易鑒別[10-11]。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隱球菌與結核病的金標準,在HE染色下多為鏡下結節性肉芽腫性炎,缺乏特異性,同時標本取材受限,單純靠病理形態做出診斷是不夠的[12]。因此,病原學檢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成為病原學檢測的重要依據,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通過測序直接檢測和鑒定病原體,在發現混合病原菌、罕見病原體感染以及某些細菌和真菌的鑒別診斷等方面具有優勢[13-14]。本例通過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組測序及活檢組織結核DNA檢測而得以早期診斷。由于隱球菌病及結核病均可播散至中樞神經系統,本例無神經系統癥狀,故未行腦脊液檢查排除腦膜炎可能,后期隨訪未發現神經類癥狀。
抗真菌藥主要包括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對輕至中度癥狀及無肺外播散隱球菌者是有效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可作為常規治療,療程為6~12個月[1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新診斷的肺結核患者應接受至少包含6個月利福平的治療方案:2HRZE/4HR [16]。機會性侵襲感染好發于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紅蛋白>7%,可導致肺部感染惡化,死亡率明顯增加,單純抗病原體治療效果難以奏效,故應積極控制血糖[17]。根據指南推薦及相關臨床經驗,本例患者目前已接受抗真菌及抗結核治療6個月,同時聯合胰島素控制血糖,隨訪發現患者癥狀明顯緩解,胸部CT示肺部病灶明顯減小。
綜上所述,在臨床實踐中,患者若存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礎疾病時,應懷疑存在機會性感染可能;由于肺部混合感染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影像學表現、組織病理學檢查存在重疊,應盡早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尋找病原菌,避免漏診、誤診;對于伴頭痛、惡心、嘔吐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患者,必要時行腦脊液檢查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此外,面對肺部多重感染,需注重個體化治療,積極控制誘發因素,防止病原菌播散,改善預后。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