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欣欣, 周曉蕾, 賈要麗, 張博, 彭強, 張曼林. 構建CT結合血清學指標模型預測結締組織病相關肺纖維化的進展.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6): 406-413. doi: 10.7507/1671-6205.20231206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結締組織病相關的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是一組與結締組織病相關的肺部疾病,其特點是肺間質炎癥和纖維化的發生。CTD-ILD包括多種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等[1-2]。這些疾病常伴隨著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導致肺部組織的炎癥和纖維化反應[3]。CTD-ILD的治療相對較為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劑、抗炎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但療效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4]。此外,CTD-ILD的進展比例也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會進展為進展型肺纖維化(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PPF),導致病情加重和預后惡化[1]。對于CTD-ILD患者的預后評估和風險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準確預測患者是否會進展為PPF可以幫助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及早干預和管理疾病[5]。因此,建立一種準確可靠的風險預警體系對CTD-ILD患者的管理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6]。既往研究顯示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和全身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對CTD-ILD的疾病穩定性具有顯著的預測效能。CTD-ILD的臨床表現多樣,包括進行性呼吸困難、咳嗽、乏力等癥狀。影像學檢查是CTD-ILD的診斷和評估的重要手段。HRCT掃描可以顯示肺部病變的類型、分布和程度,對于評估病情和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7]。此外,血清學指標如炎癥標志物等也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炎癥程度[8]。在本研究中,我們擬建立一種CT結合血清學指標的預測模型,探討其對于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具體臨床預測效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通過納入、排除標準前瞻性收集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呼吸科就診的CTD-ILD的患者納入本研究。本研究經河南省胸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3)科倫審第(09-04)號]。
CTD-ILD診斷標準:(1)采用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聯合歐洲抗風濕聯盟(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關于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分類診斷標準、2019年ACR/EULAR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類標準、2013年ACR/EULAR聯合修訂的系統性硬化癥(systemic sclerosis,SSc)分類標準、2016年ACR/EULAR制定的原發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分類標準、2017年ACR/EULAR關于特發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分類標準、1987年混合型結締組織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edisease,MCTD)美國Sharp標準、2017年ACR/EULAR關于ANCA相關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分類標準(草案)對患者進行CTD診斷。(2)在上述診斷基礎上,當出現ILD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干咳、胸悶、活動后氣短、發紺、杵狀指、聽診聞及肺底爆裂音等,結合HRCT(網狀混濁、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蜂窩狀交替)及肺功能(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減低)表現,可診斷為合并ILD。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感染,妊娠婦女,職業、藥物、遺傳、環境因素引起的肺部病變,家族性特發性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先天性心臟病,肺靜脈閉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心衰竭。
1.2 方法
1.2.1 人口學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基礎結締組織病診斷、CTD-ILD的病程、高血壓、糖尿病基礎病史、吸煙、飲酒史。
1.2.2 血清學指標收集
收集初次發病時的實驗室數據包括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涎液化糖鏈抗原6(klebs von den lungen-6,KL-6)、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免疫球蛋白G(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IgG)、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結締組織病相關特異性抗體。
1.2.3 HRCT指標收集
HRCT由兩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閱片。患者肺纖維化影像學特征歸類為以下方面:小葉間隔或間質增厚、磨玻璃樣影、網格狀影、條索狀影、斑片狀影、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及蜂窩狀改變等,計算并匯總間質纖維化范圍,間質纖維化范圍為上述肺纖維化影像學特征的總和。
1.2.4 PPF定義及分組
每3個月對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和HRCT檢查,評估CTD-ILD患者的疾病穩定情況及是否進展為PPF。根據患者是否進展為PPF,將患者分為PPF組和穩定組。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定義[9]:CTD-ILD的患者在接受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常規治療12個月后出現:(1)呼吸道癥狀加重。(2)疾病進展的生理學指標:① 隨訪1年內FVC 絕對值下降5%或更多;② 隨訪1年內肺一氧化碳彌散量絕對值下降 10%或更多。(3)疾病進展的影像學證據,存在以下或多項:① 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細支氣管擴張的范圍或嚴重程度增加;② 新發的磨玻璃影伴牽拉性支氣管擴張;③ 新發的細小網狀影;④ 網狀結構異常的范圍增大或粗糙度增加;⑤ 新發或范圍增大的蜂窩狀結構;⑥ 肺葉體積損失加劇。只要符合上述3項標準中的至少2項,且無其他解釋。
1.3 統計學方法
所用統計分析均采用SPSS 24.0、R4.1.2統計分析專業分析軟件完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R4.1.2的survival、rms、glmnet、randomForestSRC、timeRoC軟件包進行多因素COX回歸、預測模型建立及驗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PF組和穩定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比
通過納入、排除標準,共入組194例確診為CTD-ILD的患者,其中34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進展為PPF,160例患者未進展。兩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血清學指標及HRCT特征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人口學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患者年齡、病程、高血壓基礎病比例、吸煙史患者比例高于穩定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血清學指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EU)、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KL-6、ALB、ESR、hs-CRP、SF、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CCP抗體)等指標顯著高于CTD-ILD穩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HRCT指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網格狀影特征、條索狀影特征、蜂窩狀特征、磨玻璃影特征、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特征、小葉間隔增厚特征,以及間質纖維化范圍等指標顯著高于穩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COX回歸分析
本研究記錄了不同時間點內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比例,因此采用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建模。首先進行單因素COX分析,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ALB、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網格狀改變、Ro52、CCP、磨玻璃影、NEU、ESR、年齡、吸煙史、WBC、K6、hs-CRP、SF、蜂窩狀改變、纖維化范圍等因素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2.3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變量篩選
基于單因素分析結果,本研究進行了LASSO回歸變量篩選(圖1),在lambda$1se時獲取變量為AAV、LYMPH、ALB、ESR、SF。隨后基于單因素分析結果和LASSO回歸分析結果,進行了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顯示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是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

2.4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預測模型建立
基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本研究將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作為關鍵變量,繪制列線圖建立預測模型,結果如圖2所示。進行過內部交叉驗證繪制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顯示,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99、0.93和0.80(圖3a)。顯示建立的預測模型對于CTD-ILD患者進展為PPF具有較高的臨床預測效能。繪制12個月時的臨床校準曲線結果如圖3b所示,顯示預測值與實際值具有較好的重合度,提示模型具有較好的臨床泛化能力,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是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均P<0.05)。基于此建立預測模型并進行外部驗證,顯示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效能。
年齡在CTD-ILD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疾病的發展和預后產生影響。年齡與免疫系統的功能下降有關[10]。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免疫功能逐漸減弱,免疫調節功能受到損害。這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CTD-ILD的發展和惡化[11-12]。此外,年齡增長還與免疫老化和炎癥狀態的增加相關,這可能導致肺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加劇,促進纖維化的進展[13]。年齡與肺功能的減退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肺功能逐漸下降,包括肺活量、強制呼氣容積等指標的降低。這可能導致肺部的通氣功能減弱,氣體交換障礙增加,從而影響肺部組織的正常功能和修復能力[14]。在CTD-ILD患者中,肺纖維化的進展可能與肺功能下降有關,年齡的增長可能加劇了這種趨勢。此外,年齡還與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相關[14]。年齡增長可能伴隨著吸煙史的積累和其他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
纖維化范圍被鑒定為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既往研究也發現,纖維化范圍是預測ILD進展的重要因素[15]。這可能是因為纖維化范圍的大小反映了肺部病變的嚴重程度,且更廣泛的纖維化范圍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肺部組織已經被破壞,從而增加了進展為PPF的風險[16]。
SF和ALB也被確定為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這兩個指標都是血清學指標,反映了患者的炎癥狀態和營養狀況。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發現,SF和ALB水平與許多疾病的預后,包括肺癌和COPD等,有著密切的關系[17]。這可能是因為高的SF水平反映了患者體內的炎癥反應,可能加速肺纖維化的進程[18]。而既往研究證實,在肺纖維化實驗動物模型中,通過輸注20%的白蛋白,能夠有效改善提升實驗動物的肺功能、氧合指數,降低肺組織中Ⅰ型膠原、Ⅲ型膠原的水平,緩解肺纖維化進程。由此可見,低白蛋白是促進肺纖維進程的關鍵。
而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主要臨床因素可能為合成減少、消耗增加等,而既往研究在AAV患者中也證實了白蛋白水平的降低。考慮可能因營養不良,最終加速了疾病的發生發展[19]。
基于這些獨立風險因素,本研究構建了一個預測模型,以評估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風險。該模型的預測效能被驗證為較高,AUC在6個月、9個月、12個月分別為0.99、0.93和0.80。表明該模型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本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確定了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并基于這些因素構建了一個預測模型。這一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對于評估CTD-ILD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樣本量較小,且所有患者都來自同一醫院,因此,這一模型的泛化能力仍需要在更大的樣本和不同的人群中進行驗證。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結締組織病相關的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是一組與結締組織病相關的肺部疾病,其特點是肺間質炎癥和纖維化的發生。CTD-ILD包括多種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等[1-2]。這些疾病常伴隨著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導致肺部組織的炎癥和纖維化反應[3]。CTD-ILD的治療相對較為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劑、抗炎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但療效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4]。此外,CTD-ILD的進展比例也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會進展為進展型肺纖維化(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PPF),導致病情加重和預后惡化[1]。對于CTD-ILD患者的預后評估和風險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準確預測患者是否會進展為PPF可以幫助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及早干預和管理疾病[5]。因此,建立一種準確可靠的風險預警體系對CTD-ILD患者的管理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6]。既往研究顯示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和全身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對CTD-ILD的疾病穩定性具有顯著的預測效能。CTD-ILD的臨床表現多樣,包括進行性呼吸困難、咳嗽、乏力等癥狀。影像學檢查是CTD-ILD的診斷和評估的重要手段。HRCT掃描可以顯示肺部病變的類型、分布和程度,對于評估病情和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7]。此外,血清學指標如炎癥標志物等也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炎癥程度[8]。在本研究中,我們擬建立一種CT結合血清學指標的預測模型,探討其對于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具體臨床預測效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通過納入、排除標準前瞻性收集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呼吸科就診的CTD-ILD的患者納入本研究。本研究經河南省胸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3)科倫審第(09-04)號]。
CTD-ILD診斷標準:(1)采用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聯合歐洲抗風濕聯盟(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關于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分類診斷標準、2019年ACR/EULAR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類標準、2013年ACR/EULAR聯合修訂的系統性硬化癥(systemic sclerosis,SSc)分類標準、2016年ACR/EULAR制定的原發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分類標準、2017年ACR/EULAR關于特發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分類標準、1987年混合型結締組織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edisease,MCTD)美國Sharp標準、2017年ACR/EULAR關于ANCA相關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分類標準(草案)對患者進行CTD診斷。(2)在上述診斷基礎上,當出現ILD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干咳、胸悶、活動后氣短、發紺、杵狀指、聽診聞及肺底爆裂音等,結合HRCT(網狀混濁、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蜂窩狀交替)及肺功能(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減低)表現,可診斷為合并ILD。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感染,妊娠婦女,職業、藥物、遺傳、環境因素引起的肺部病變,家族性特發性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先天性心臟病,肺靜脈閉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心衰竭。
1.2 方法
1.2.1 人口學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基礎結締組織病診斷、CTD-ILD的病程、高血壓、糖尿病基礎病史、吸煙、飲酒史。
1.2.2 血清學指標收集
收集初次發病時的實驗室數據包括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涎液化糖鏈抗原6(klebs von den lungen-6,KL-6)、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免疫球蛋白G(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IgG)、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結締組織病相關特異性抗體。
1.2.3 HRCT指標收集
HRCT由兩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閱片。患者肺纖維化影像學特征歸類為以下方面:小葉間隔或間質增厚、磨玻璃樣影、網格狀影、條索狀影、斑片狀影、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及蜂窩狀改變等,計算并匯總間質纖維化范圍,間質纖維化范圍為上述肺纖維化影像學特征的總和。
1.2.4 PPF定義及分組
每3個月對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和HRCT檢查,評估CTD-ILD患者的疾病穩定情況及是否進展為PPF。根據患者是否進展為PPF,將患者分為PPF組和穩定組。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定義[9]:CTD-ILD的患者在接受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常規治療12個月后出現:(1)呼吸道癥狀加重。(2)疾病進展的生理學指標:① 隨訪1年內FVC 絕對值下降5%或更多;② 隨訪1年內肺一氧化碳彌散量絕對值下降 10%或更多。(3)疾病進展的影像學證據,存在以下或多項:① 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細支氣管擴張的范圍或嚴重程度增加;② 新發的磨玻璃影伴牽拉性支氣管擴張;③ 新發的細小網狀影;④ 網狀結構異常的范圍增大或粗糙度增加;⑤ 新發或范圍增大的蜂窩狀結構;⑥ 肺葉體積損失加劇。只要符合上述3項標準中的至少2項,且無其他解釋。
1.3 統計學方法
所用統計分析均采用SPSS 24.0、R4.1.2統計分析專業分析軟件完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R4.1.2的survival、rms、glmnet、randomForestSRC、timeRoC軟件包進行多因素COX回歸、預測模型建立及驗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PF組和穩定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比
通過納入、排除標準,共入組194例確診為CTD-ILD的患者,其中34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進展為PPF,160例患者未進展。兩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血清學指標及HRCT特征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人口學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患者年齡、病程、高血壓基礎病比例、吸煙史患者比例高于穩定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血清學指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EU)、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KL-6、ALB、ESR、hs-CRP、SF、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CCP抗體)等指標顯著高于CTD-ILD穩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HRCT指標對比結果顯示,PPF組網格狀影特征、條索狀影特征、蜂窩狀特征、磨玻璃影特征、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特征、小葉間隔增厚特征,以及間質纖維化范圍等指標顯著高于穩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COX回歸分析
本研究記錄了不同時間點內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比例,因此采用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建模。首先進行單因素COX分析,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ALB、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網格狀改變、Ro52、CCP、磨玻璃影、NEU、ESR、年齡、吸煙史、WBC、K6、hs-CRP、SF、蜂窩狀改變、纖維化范圍等因素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2.3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變量篩選
基于單因素分析結果,本研究進行了LASSO回歸變量篩選(圖1),在lambda$1se時獲取變量為AAV、LYMPH、ALB、ESR、SF。隨后基于單因素分析結果和LASSO回歸分析結果,進行了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顯示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是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

2.4 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預測模型建立
基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本研究將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作為關鍵變量,繪制列線圖建立預測模型,結果如圖2所示。進行過內部交叉驗證繪制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顯示,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99、0.93和0.80(圖3a)。顯示建立的預測模型對于CTD-ILD患者進展為PPF具有較高的臨床預測效能。繪制12個月時的臨床校準曲線結果如圖3b所示,顯示預測值與實際值具有較好的重合度,提示模型具有較好的臨床泛化能力,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纖維化范圍、SF、ALB和年齡是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均P<0.05)。基于此建立預測模型并進行外部驗證,顯示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效能。
年齡在CTD-ILD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疾病的發展和預后產生影響。年齡與免疫系統的功能下降有關[10]。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免疫功能逐漸減弱,免疫調節功能受到損害。這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CTD-ILD的發展和惡化[11-12]。此外,年齡增長還與免疫老化和炎癥狀態的增加相關,這可能導致肺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加劇,促進纖維化的進展[13]。年齡與肺功能的減退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肺功能逐漸下降,包括肺活量、強制呼氣容積等指標的降低。這可能導致肺部的通氣功能減弱,氣體交換障礙增加,從而影響肺部組織的正常功能和修復能力[14]。在CTD-ILD患者中,肺纖維化的進展可能與肺功能下降有關,年齡的增長可能加劇了這種趨勢。此外,年齡還與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相關[14]。年齡增長可能伴隨著吸煙史的積累和其他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
纖維化范圍被鑒定為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既往研究也發現,纖維化范圍是預測ILD進展的重要因素[15]。這可能是因為纖維化范圍的大小反映了肺部病變的嚴重程度,且更廣泛的纖維化范圍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肺部組織已經被破壞,從而增加了進展為PPF的風險[16]。
SF和ALB也被確定為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這兩個指標都是血清學指標,反映了患者的炎癥狀態和營養狀況。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發現,SF和ALB水平與許多疾病的預后,包括肺癌和COPD等,有著密切的關系[17]。這可能是因為高的SF水平反映了患者體內的炎癥反應,可能加速肺纖維化的進程[18]。而既往研究證實,在肺纖維化實驗動物模型中,通過輸注20%的白蛋白,能夠有效改善提升實驗動物的肺功能、氧合指數,降低肺組織中Ⅰ型膠原、Ⅲ型膠原的水平,緩解肺纖維化進程。由此可見,低白蛋白是促進肺纖維進程的關鍵。
而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主要臨床因素可能為合成減少、消耗增加等,而既往研究在AAV患者中也證實了白蛋白水平的降低。考慮可能因營養不良,最終加速了疾病的發生發展[19]。
基于這些獨立風險因素,本研究構建了一個預測模型,以評估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風險。該模型的預測效能被驗證為較高,AUC在6個月、9個月、12個月分別為0.99、0.93和0.80。表明該模型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本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確定了影響CTD-ILD患者進展為PPF的獨立風險因素,并基于這些因素構建了一個預測模型。這一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對于評估CTD-ILD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樣本量較小,且所有患者都來自同一醫院,因此,這一模型的泛化能力仍需要在更大的樣本和不同的人群中進行驗證。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