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馮會穎, 葉寰, 操敏. 隱源性機化性肺炎的臨床特點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5): 352-354. doi: 10.7507/1671-6205.20240101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1983年,Davison[1]首次描述了隱源性機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是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的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2年后Epler等[2]對此病進行了描述,并命名為特發性細支氣管炎閉塞性組織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該病的臨床表現通常與肺部感染、肺癌類似,抗生素治療無效[3],如無病理結果支持難以診斷。本文總結了近5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收治的COP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提高臨床醫師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9年3月1日—2023年5月31日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住院,經手術或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病理結果證實為COP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3例(85.5%),女9例(14.5%),年齡29~78歲,平均(60.3±9.9)歲。根據臨床-影像-病理綜合診斷。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收集62例COP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的性別、年齡、癥狀、實驗室檢查、肺功能、胸部影像學、病理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62例患者中,最常見癥狀為咳嗽(44/62,71.0%)、咳痰(39/62,62.9%),部分患者有發熱(22/62,35.5%)、咯血(15/62,24.2%)、呼吸困難(5/62,8.1%)。62例患者中,44例(71.0%)有長期吸煙史,5例(8.1%)有過敏史,2例(3.2%)有粉塵接觸史。3例(4.8%)患者既往有肺結核病史,6例(9.7%)有肺惡性腫瘤病史。結果見表1。

2.2 實驗室檢查
患者的血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平均值(7.65±2.79)×109/L,其中9例(14.5%)升高,1例(1.6%)減低;中性粒細胞平均值(4.91±2.42)×109/L,其中11(17.7%)例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升高,1例(1.6%)減低;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平均值(62.61±11.51)%,其中9例(14.5%)升高;淋巴細胞平均值(1.92±0.77)×109/L。近一半(30/62,48.4%)患者的C反應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降鈣素原大部分(29/33,87.9%)為正常范圍,半數(10/20,50.0%)患者紅細胞沉降率增快。近一半患者(32/61,52.5%)D-二聚體升高,纖維蛋白原平均值(3.77±1.62)mmol/L。結果見表2。

2.3 肺功能檢查
62例患者中,34例患者行肺功能檢查,其中4例(11.8%)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3例(8.8%)表現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20.6%)表現為混合型通氣功能障礙,15例(44.1%)患者彌散功能減低。
2.4 病理學檢查
機化性肺炎的病理表現為肺泡腔內有疏松結締組織堵塞,累及肺泡間隙和肺泡管,也可能累及支氣管。肺的基本結構得以保留。肺泡壁可能存在輕度慢性炎癥(例如涉及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4]。結果見圖1。

2.5 影像學檢查
62例患者中,可查找到胸部CT的有60例。胸部CT主要表現為實變影(56/60,93.3%),其中18例(18/56,32.1%)可見支氣管充氣征,還可表現為斑片影(32/60,53.3%)、磨玻璃影(13/60,21.7%)、結節影(27/60,45.0%),病變多位于胸膜下(45/60,75.0%)。其中29例(29/60,48.3%)有胸膜增厚,9例(9/60,15.0%)有胸腔積液,17例(17/60,28.3%)有縱隔淋巴結腫大,10例(10/60,16.7%)有肺門淋巴結腫大。結果見圖2。

2.6 治療及轉歸
本文報道的可追溯到治療的51例患者均經抗生素治療均無效,癥狀未見緩解。改用糖皮質激素后治療效果明顯,激素起始量為0.5~0.75 mg·kg–1·d–1,1~3天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2~4周后復查影像學可見改善,激素在6個月~1年后減停。隨訪時發現,在激素減量過程中4例(7.8%)出現復發,再次加大糖皮質激素用量后仍有效果。
3 討論
研究表明COP的平均診斷年齡為50~60歲,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4]。大約54%的COP患者從未吸煙,46%的患者曾經或現在吸煙;在以前或現在的吸煙者中,不到15%的患者在診斷時吸煙[4]。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齡與文獻報道相近,但男性發病率更高,這可能是本研究中患者吸煙比例更高的可能原因。COP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5-10],常見的癥狀包括咳嗽(71%的報告病例)、呼吸困難(62%的報告病例),44%的患者存在發熱,咯血發生率<5%[4]。本研究中咳嗽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但呼吸困難發生率小于文獻報道比例,咯血發生率大于文獻報道比例。COP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沒有特異性。然而,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計數等炎癥標志物經常升高[9,11-12]。本研究中,62例患者中白細胞計數僅有9例升高,大部分在正常范圍,近一半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升高。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在COP首次發病時升高,病情緩解后有所降低,復發時再次升高[13]。有研究表明,當COP發生時,肺泡上皮細胞發生損傷和壞死,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炎癥細胞浸潤肺間質,血漿蛋白滲漏至肺泡腔,形成纖維蛋白樣炎癥細胞簇,促進纖維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凝塊,這是導致纖維化的關鍵一步,而D-二聚體是繼發性纖溶的產物[13-15]。本研究中約半數患者D-二聚體升高,纖維蛋白原平均值升高。COP患者的肺功能表現通常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9,16-17],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為混合型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或與吸煙患者較多相關。COP的影像學表現多樣 [8-10],CT表現較多見的為實變影,伴或不伴有支氣管充氣征,病變可以位于所有肺區,但胸膜下和下肺區較多見[9, 12, 16-19]。其他CT影像學表現包括斑片影、磨玻璃影、結節影[20],較少見的為縱隔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等[11,21]。COP的影像學表現可以游走性,即短時間內可以出現原有病變消失,出現新發病變[9,22]。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無法得到院外影像學資料,故無法得出該COP患者影像學是否有游走性特征。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盡早識別隱源性機化性肺炎,結合其臨床特征,檢驗、檢查結果與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相鑒別。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1983年,Davison[1]首次描述了隱源性機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是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的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2年后Epler等[2]對此病進行了描述,并命名為特發性細支氣管炎閉塞性組織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該病的臨床表現通常與肺部感染、肺癌類似,抗生素治療無效[3],如無病理結果支持難以診斷。本文總結了近5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收治的COP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提高臨床醫師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9年3月1日—2023年5月31日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住院,經手術或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病理結果證實為COP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3例(85.5%),女9例(14.5%),年齡29~78歲,平均(60.3±9.9)歲。根據臨床-影像-病理綜合診斷。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收集62例COP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的性別、年齡、癥狀、實驗室檢查、肺功能、胸部影像學、病理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62例患者中,最常見癥狀為咳嗽(44/62,71.0%)、咳痰(39/62,62.9%),部分患者有發熱(22/62,35.5%)、咯血(15/62,24.2%)、呼吸困難(5/62,8.1%)。62例患者中,44例(71.0%)有長期吸煙史,5例(8.1%)有過敏史,2例(3.2%)有粉塵接觸史。3例(4.8%)患者既往有肺結核病史,6例(9.7%)有肺惡性腫瘤病史。結果見表1。

2.2 實驗室檢查
患者的血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平均值(7.65±2.79)×109/L,其中9例(14.5%)升高,1例(1.6%)減低;中性粒細胞平均值(4.91±2.42)×109/L,其中11(17.7%)例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升高,1例(1.6%)減低;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平均值(62.61±11.51)%,其中9例(14.5%)升高;淋巴細胞平均值(1.92±0.77)×109/L。近一半(30/62,48.4%)患者的C反應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降鈣素原大部分(29/33,87.9%)為正常范圍,半數(10/20,50.0%)患者紅細胞沉降率增快。近一半患者(32/61,52.5%)D-二聚體升高,纖維蛋白原平均值(3.77±1.62)mmol/L。結果見表2。

2.3 肺功能檢查
62例患者中,34例患者行肺功能檢查,其中4例(11.8%)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3例(8.8%)表現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20.6%)表現為混合型通氣功能障礙,15例(44.1%)患者彌散功能減低。
2.4 病理學檢查
機化性肺炎的病理表現為肺泡腔內有疏松結締組織堵塞,累及肺泡間隙和肺泡管,也可能累及支氣管。肺的基本結構得以保留。肺泡壁可能存在輕度慢性炎癥(例如涉及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4]。結果見圖1。

2.5 影像學檢查
62例患者中,可查找到胸部CT的有60例。胸部CT主要表現為實變影(56/60,93.3%),其中18例(18/56,32.1%)可見支氣管充氣征,還可表現為斑片影(32/60,53.3%)、磨玻璃影(13/60,21.7%)、結節影(27/60,45.0%),病變多位于胸膜下(45/60,75.0%)。其中29例(29/60,48.3%)有胸膜增厚,9例(9/60,15.0%)有胸腔積液,17例(17/60,28.3%)有縱隔淋巴結腫大,10例(10/60,16.7%)有肺門淋巴結腫大。結果見圖2。

2.6 治療及轉歸
本文報道的可追溯到治療的51例患者均經抗生素治療均無效,癥狀未見緩解。改用糖皮質激素后治療效果明顯,激素起始量為0.5~0.75 mg·kg–1·d–1,1~3天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2~4周后復查影像學可見改善,激素在6個月~1年后減停。隨訪時發現,在激素減量過程中4例(7.8%)出現復發,再次加大糖皮質激素用量后仍有效果。
3 討論
研究表明COP的平均診斷年齡為50~60歲,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4]。大約54%的COP患者從未吸煙,46%的患者曾經或現在吸煙;在以前或現在的吸煙者中,不到15%的患者在診斷時吸煙[4]。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齡與文獻報道相近,但男性發病率更高,這可能是本研究中患者吸煙比例更高的可能原因。COP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5-10],常見的癥狀包括咳嗽(71%的報告病例)、呼吸困難(62%的報告病例),44%的患者存在發熱,咯血發生率<5%[4]。本研究中咳嗽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但呼吸困難發生率小于文獻報道比例,咯血發生率大于文獻報道比例。COP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沒有特異性。然而,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計數等炎癥標志物經常升高[9,11-12]。本研究中,62例患者中白細胞計數僅有9例升高,大部分在正常范圍,近一半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升高。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在COP首次發病時升高,病情緩解后有所降低,復發時再次升高[13]。有研究表明,當COP發生時,肺泡上皮細胞發生損傷和壞死,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炎癥細胞浸潤肺間質,血漿蛋白滲漏至肺泡腔,形成纖維蛋白樣炎癥細胞簇,促進纖維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凝塊,這是導致纖維化的關鍵一步,而D-二聚體是繼發性纖溶的產物[13-15]。本研究中約半數患者D-二聚體升高,纖維蛋白原平均值升高。COP患者的肺功能表現通常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9,16-17],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為混合型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或與吸煙患者較多相關。COP的影像學表現多樣 [8-10],CT表現較多見的為實變影,伴或不伴有支氣管充氣征,病變可以位于所有肺區,但胸膜下和下肺區較多見[9, 12, 16-19]。其他CT影像學表現包括斑片影、磨玻璃影、結節影[20],較少見的為縱隔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等[11,21]。COP的影像學表現可以游走性,即短時間內可以出現原有病變消失,出現新發病變[9,22]。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無法得到院外影像學資料,故無法得出該COP患者影像學是否有游走性特征。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盡早識別隱源性機化性肺炎,結合其臨床特征,檢驗、檢查結果與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相鑒別。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