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黃成銘, 李亞倫, 劉燕揚, 陳鳳. 阿來替尼一線治療晚期ALK融合陽性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患者一例.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8): 583-586. doi: 10.7507/1671-6205.20240102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臨床資料 患者男,38歲,無吸煙史,無肺癌家族史,因“咳嗽咳痰,伴臀部疼痛1-個月”,于2021年4月16日入院。1-個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聲音嘶啞,伴咳痰,量少,黏稠,伴臀部疼痛,持續性脹痛,持續時間約數分鐘,發作無規律,局部皮膚無紅腫與破損,無胸悶、胸痛、心悸、咯血,無呼吸困難,無發熱,當地醫院PET-CT檢查示:右肺中葉外側段結節影,代謝性增高;T3、T5及右側附件、胸骨柄、右側肩胛骨、左側肱骨頭、L3、雙側髂骨、左側恥骨前支、左側股骨大轉子及右側股骨中上段成骨性骨質破壞并代謝增高。2021年4月9日于當地醫院行纖支鏡鏡檢及病理檢查,病理診斷:查見惡性腫瘤細胞,傾向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未接受治療。近一周患者訴右腿及臀部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持續性脹痛,持續時間長約數小時,發作次數不規律,口服曲馬多緩釋片緩解不佳,偶有咳嗽、咳痰、無咯血。
入院查體:體溫36.7 ℃,脈搏11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醒,胸廓未見異常,雙側呼吸運動均勻對稱,雙肺觸覺語顫對稱無異常,雙肺叩診呈清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腹無異常,雙下肢無水腫,肌張力正常。
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癌胚抗原6.14 ng/mL(參考值<5 ng/mL),細胞角蛋白19片段27.23 ng/mL(參考值<3 ng/mL),烯醇化酶119.20 ng/mL(參考值<20.4 ng/mL)、血常規、肝腎功、凝血、大小便、甲功、心肌標志物無明顯異常。胸部CT示右肺中外側段實性結節影(圖1a,1c),肺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圖2a-2d),免疫組織化學顯示:CgA(部分+)、SYN(+)、PCK(+)、CK7(+)、TTF-1(+)、NapsinA(灶性少量±)、CK20(–)、CDX2(灶性±)、P40(–)、RB-1(無缺失)、P53(+)、Ki-67(+,約占40%~50%)。ALK-V(D5F3)(圖2e)。臨床診斷為:LCNEC伴骨轉移(cT2N1M1c,IVB期)。FISH顯示ALK基因易位,與ALK-ventana免疫組織化學結果一致(圖2f)。
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病情及風險后,于2021年4月開始口服阿來替尼600 mg bid靶向藥物治療,腿部及臀部疼痛,給予唑來膦酸對癥治療,行局部放療。兩個月后臀部疼痛明顯減輕,復查烯醇化酶10.05 ng/mL,恢復到正常范圍內,胸部CT病灶較前明顯縮小(圖1b、1d),骨掃描提示多發骨轉移較前緩解,療效評估: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口服靶向藥過程中未出現相關治療不良事件。2022年6月復查骨掃描提示:骨轉移病灶增加,頭部增強MRI示:顱內多發結節,腦轉移,患者再次行血液基因檢測:未檢測到驅動突變基因,隨后轉入二線化療聯合頭部放療,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為14個月,后期電話隨訪2023年7月去世。患者治療時間表見圖3。
討論 LCNEC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少見類型,惡性程度高。ALK+LCNEC患者用靶向治療的療效反應缺乏有效的數據。本次我們報道一例晚期ALK融合年輕男性LCNEC患者經過阿來替尼治療獲得14個月的無進展生存期。
LCNEC于2015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為獨立的肺癌類型[1-3]。既往認為晚期LCNEC在臨床特征、生存率以及免疫特征方面與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相似[4],故臨床通常采用治療SCLC的含鉑類化療方案用于治療LCNEC[5]。現在,根據基因檢測結果,LCNEC可以更精準進行分子分類,在一項研究根據LCNEC的基因測序結果,將LCNEC分為三個亞型,腺癌樣(特征為KRAS和/或STK11突變頻繁) 、小細胞樣(特征為RB1/TP53共激活)以及類癌樣(特征為MEN1突變和低突變量),其中腺樣癌為56%,占比最高[6]。類似的,有文獻報道一些LCNEC有低水平的外分泌標志物napsin A的表達,同時伴有腺癌典型的基因組改變[7]。但肺腺癌、肺小細胞癌、肺類癌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依據分子類型對LCNEC治療可能會更加精準。
在本次病例中,LCNEC患者的肺癌基因檢出了ALK融合突變。LCNEC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有TP53(71%),RB1(26%),KRAS(6%)、FGFR1(5%)、KIT(4%)、ERBB2(4%)、PIK3CA(3%)、HRAS(1%)、EGFR(1%)等[8]。LCNEC中檢測出ALK融合的報道非常罕見。 既往關于ALK融合+晚期LCNCE治療的靶向治療經驗僅見于個案報道(表1)。 在報道的案例中看出能夠檢測出ALK陽性的以不吸煙患者為主,在接受靶向治療期間除了輕度便秘和疲勞外,未見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報道[9-16],患者口服靶向藥后無進展生存期在6周~32個月,治療效果以PR為主。靶向治療后進展的原因以出現新的轉移為主(腦轉移)。在我們的案例中,患者對阿來替尼表現出良好的反應,獲得14個月無進展生存期,且無藥物不良反應。

LCNEC能夠被檢測到驅動基因發生靶向治療敏感突變的概率很低,但不吸煙的肺LCNEC患者有可能具有ALK +的可能。阿來替尼治療ALK+ LCNEC具有一定效果,并且沒有明顯不良反應。此案例為開展肺LCNEC靶向治療,提供有利佐證。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臨床資料 患者男,38歲,無吸煙史,無肺癌家族史,因“咳嗽咳痰,伴臀部疼痛1-個月”,于2021年4月16日入院。1-個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聲音嘶啞,伴咳痰,量少,黏稠,伴臀部疼痛,持續性脹痛,持續時間約數分鐘,發作無規律,局部皮膚無紅腫與破損,無胸悶、胸痛、心悸、咯血,無呼吸困難,無發熱,當地醫院PET-CT檢查示:右肺中葉外側段結節影,代謝性增高;T3、T5及右側附件、胸骨柄、右側肩胛骨、左側肱骨頭、L3、雙側髂骨、左側恥骨前支、左側股骨大轉子及右側股骨中上段成骨性骨質破壞并代謝增高。2021年4月9日于當地醫院行纖支鏡鏡檢及病理檢查,病理診斷:查見惡性腫瘤細胞,傾向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未接受治療。近一周患者訴右腿及臀部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持續性脹痛,持續時間長約數小時,發作次數不規律,口服曲馬多緩釋片緩解不佳,偶有咳嗽、咳痰、無咯血。
入院查體:體溫36.7 ℃,脈搏11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醒,胸廓未見異常,雙側呼吸運動均勻對稱,雙肺觸覺語顫對稱無異常,雙肺叩診呈清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腹無異常,雙下肢無水腫,肌張力正常。
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癌胚抗原6.14 ng/mL(參考值<5 ng/mL),細胞角蛋白19片段27.23 ng/mL(參考值<3 ng/mL),烯醇化酶119.20 ng/mL(參考值<20.4 ng/mL)、血常規、肝腎功、凝血、大小便、甲功、心肌標志物無明顯異常。胸部CT示右肺中外側段實性結節影(圖1a,1c),肺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圖2a-2d),免疫組織化學顯示:CgA(部分+)、SYN(+)、PCK(+)、CK7(+)、TTF-1(+)、NapsinA(灶性少量±)、CK20(–)、CDX2(灶性±)、P40(–)、RB-1(無缺失)、P53(+)、Ki-67(+,約占40%~50%)。ALK-V(D5F3)(圖2e)。臨床診斷為:LCNEC伴骨轉移(cT2N1M1c,IVB期)。FISH顯示ALK基因易位,與ALK-ventana免疫組織化學結果一致(圖2f)。
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病情及風險后,于2021年4月開始口服阿來替尼600 mg bid靶向藥物治療,腿部及臀部疼痛,給予唑來膦酸對癥治療,行局部放療。兩個月后臀部疼痛明顯減輕,復查烯醇化酶10.05 ng/mL,恢復到正常范圍內,胸部CT病灶較前明顯縮小(圖1b、1d),骨掃描提示多發骨轉移較前緩解,療效評估: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口服靶向藥過程中未出現相關治療不良事件。2022年6月復查骨掃描提示:骨轉移病灶增加,頭部增強MRI示:顱內多發結節,腦轉移,患者再次行血液基因檢測:未檢測到驅動突變基因,隨后轉入二線化療聯合頭部放療,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為14個月,后期電話隨訪2023年7月去世。患者治療時間表見圖3。
討論 LCNEC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少見類型,惡性程度高。ALK+LCNEC患者用靶向治療的療效反應缺乏有效的數據。本次我們報道一例晚期ALK融合年輕男性LCNEC患者經過阿來替尼治療獲得14個月的無進展生存期。
LCNEC于2015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為獨立的肺癌類型[1-3]。既往認為晚期LCNEC在臨床特征、生存率以及免疫特征方面與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相似[4],故臨床通常采用治療SCLC的含鉑類化療方案用于治療LCNEC[5]。現在,根據基因檢測結果,LCNEC可以更精準進行分子分類,在一項研究根據LCNEC的基因測序結果,將LCNEC分為三個亞型,腺癌樣(特征為KRAS和/或STK11突變頻繁) 、小細胞樣(特征為RB1/TP53共激活)以及類癌樣(特征為MEN1突變和低突變量),其中腺樣癌為56%,占比最高[6]。類似的,有文獻報道一些LCNEC有低水平的外分泌標志物napsin A的表達,同時伴有腺癌典型的基因組改變[7]。但肺腺癌、肺小細胞癌、肺類癌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依據分子類型對LCNEC治療可能會更加精準。
在本次病例中,LCNEC患者的肺癌基因檢出了ALK融合突變。LCNEC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有TP53(71%),RB1(26%),KRAS(6%)、FGFR1(5%)、KIT(4%)、ERBB2(4%)、PIK3CA(3%)、HRAS(1%)、EGFR(1%)等[8]。LCNEC中檢測出ALK融合的報道非常罕見。 既往關于ALK融合+晚期LCNCE治療的靶向治療經驗僅見于個案報道(表1)。 在報道的案例中看出能夠檢測出ALK陽性的以不吸煙患者為主,在接受靶向治療期間除了輕度便秘和疲勞外,未見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報道[9-16],患者口服靶向藥后無進展生存期在6周~32個月,治療效果以PR為主。靶向治療后進展的原因以出現新的轉移為主(腦轉移)。在我們的案例中,患者對阿來替尼表現出良好的反應,獲得14個月無進展生存期,且無藥物不良反應。

LCNEC能夠被檢測到驅動基因發生靶向治療敏感突變的概率很低,但不吸煙的肺LCNEC患者有可能具有ALK +的可能。阿來替尼治療ALK+ LCNEC具有一定效果,并且沒有明顯不良反應。此案例為開展肺LCNEC靶向治療,提供有利佐證。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