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肌減少性疾病,可導致老年人功能障礙、跌倒、骨折和死亡等不良后果。及時干預對預防失能和減少住院并發癥至關重要。本指南由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起,根據國際標準流程制訂,涵蓋提出臨床問題、確定重要的結局、檢索證據和系統評價步驟,并采用推薦分級的評估、制訂與評價(GRADE)框架評估證據。最后,課題專家組基于證據進行討論,形成推薦意見,旨在為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引用本文: 沈妍交, 郝秋奎, 張蒙, 先紅, 岳冀蓉, 黃進, 董碧蓉. 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4): 378-384. doi: 10.7507/1672-2531.20230617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肌少癥(sarcopenia)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減少性疾病,特征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1]。1988年,美國Irwin Rosenberg教授首次提出骨骼肌衰減綜合征,簡稱肌少癥[2]。2016年,肌少癥被賦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專屬編碼[3]。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逐漸下降,特別是在50歲以后,腿部肌肉量每年減少1%~2%,力量減少1.5%~5%[4]。肌少癥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5]:采用2014年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標準評估發現,肌少癥患病率為5.5%~25.7%[6,7]。近年來,中國老年人群的肌少癥總患病率為6.8%~18.5%,在養老機構中可上升至28.8%[8]。肌少癥與老年人跌倒和生活質量受損密切相關,常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障礙、衰弱、跌倒、骨折、再入院、甚至死亡[9]。據統計,肌少癥可增加65歲以上老年患者住院費用34%,對社會經濟負擔造成顯著影響,成為公共衛生重點關注問題[10]。
雖然歐洲、北美及亞洲等地區的肌少癥工作組已發布多項防治專家共識與臨床指南,但這些指南存在諸多局限。例如,2018年《ICSFR國際臨床實踐指南:肌少癥的篩查、診斷和管理》雖基于證據,但推薦意見與證據之間的關聯并不明確[1]。2022年《新加坡肌少癥臨床實踐指南》基于亞洲共識與本地證據,但專注于地域特定情況[6]。2023年澳大利亞、新西蘭發布的《澳新肌少癥預防、診斷與管理共識指南》和韓國發布的《韓國肌少癥工作組指南:韓國肌少癥學會、韓國骨礦物研究學會和韓國老年醫學會的肌少癥篩查與診斷專家共識》主要關注肌少癥的診斷和篩查[11,12]。相比之下,中國已發表的多篇專家共識,如《老年肌少癥患者運動干預的最佳證據總結》[13]、《老年患者營養診療專家共識》[14]及中華醫學會于2021年和2023年相繼發表的《中國老年人肌少癥診療專家共識(2021)》、《肌少癥防控和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15,16],內容則非常豐富,但缺乏清晰的利益相關性管理、證據評價與推薦制訂過程。因此,本指南的制訂旨在彌補這些不足,提供更加全面的證據,提出明確的指導,以期更有效地應對肌少癥防控挑戰。
本指南基于系統的文獻檢索和嚴謹的證據評價,采用推薦分級的評估、制訂與評價(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做出基于證據的推薦意見,并邀請老年醫學、內分泌學、運動科學、心臟病學及臨床營養學等多領域專家參與指南制訂。旨在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二級及三級醫院的醫生護士提供診療建議,同時也為國內衛生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進行肌少癥的診治和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1 指南制訂過程
1.1 適用人群
針對60歲及以上無認知障礙、吞咽障礙和嚴重活動障礙的老年肌少癥患者。不包括以下幾類:① 運動相關的繼發性肌少癥:由臥床休息、久坐的生活方式、負重降低等引起;② 疾病相關的肌少癥:與晚期器官衰竭(心臟、肺、肝、腎、腦)、炎癥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內分泌疾病相關;③ 營養相關的肌少癥:膳食攝入能量、蛋白質、維生素不足導致的肌少癥,如吸收不良、胃腸道疾病或使用導致厭食癥的藥物。
1.2 指南目標使用者
適用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及康復從業者。
1.3 臨床問題
如何為老年肌少癥患者選擇包括運動、營養、運動+營養、藥物的干預措施?
1.4 指南制訂和審查過程
基于GRADE方法,設計系統文獻評估和建議制訂流程[17]。該流程涉及:① 確定指南關注的臨床問題;② 成立專家小組;③ 利益沖突管理;④ 證據團隊制作系統評價和進行證據分級;⑤ 臨床專家討論現有證據制訂推薦意見;⑥ 指南撰寫和修訂。
指南制訂工作組由核心小組、證據合成團隊和臨床專家組構成。
1.4.1 核心小組
由臨床主席、方法學和證據合成團隊組成。董碧蓉教授和岳冀蓉教授擔任臨床主席;郝秋奎副教授擔任方法學主席,黃進教授、杜亮教授及高亞博士組成方法學團隊;沈妍交博士和張蒙博士為證據合成團隊核心成員。核心小組負責設計總體方案、協調進度、組織專家、撰寫初稿。
1.4.2 證據合成團隊
由循證醫學和臨床醫學背景人員組成,負責文獻檢索、證據總結及證據分級評價。
1.4.3 臨床專家組
包括老年醫學、內分泌學、運動科學、心臟病學及臨床營養學等領域專家。臨床專家職責:① 確定本指南針對的臨床問題,確定目標人群、干預措施、對照組和結局指標(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等;② 為關注的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進行重要性排序;③ 討論證據整合團隊獲取的證據,基于證據制訂推薦意見;④ 對草擬的指南全文提出修改意見并反饋給核心小組。
1.4.4 利益沖突
所有指南工作組成員正式參與指南制訂前,均簽署利益沖突聲明表,對各種潛在及實際存在的利益沖突予以聲明。所有指南工作組成員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胡懷東為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營養與代謝管理專業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營養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受到科技部資助。部分委員發表過肌少癥相關指南或共識,按照國際專家共識意見在自己開展的隊列研究中采用雙光能骨密度儀和BIA體成分儀進行骨骼肌量檢查,以及在臨床中建議患者查體采用上述設備進行檢查。指南制訂核心小組嚴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訂利益沖突管理辦法管理利益沖突。
1.5 遴選臨床問題
核心小組收集文獻資料,制訂臨床問題清單,采用在線問卷形式,對各位臨床專家進行臨床問題重要性調研,再通過專家會議對調研結果進行討論,確定本指南擬解決的臨床問題。臨床問題主要涵蓋運動、營養、運動+營養、藥物的干預措施等方面。
1.6 遴選結局指標
核心小組收集文獻資料,制訂臨床結局指標清單,采用在線問卷對臨床專家進行調研。結局指標的重要性按照GRADE工作組推薦的方法進行評估,即老年肌少癥患者選擇干預措施相關臨床決策時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值為1~9分,9分表示非常重要,1分表示完全不重要(1~3分:在臨床決策不考慮或很少考慮;4~6分:作為依據在臨床決策中參考;7~9分:在臨床決策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納入重要性得分平均分≥7分的結局指標。最終確定的患者重要結局指標包括:① 關鍵結局:全因死亡率、生活質量、跌倒發生率、任何不良事件(依據文獻中的定義)、肌肉力量(如握力)及軀體功能[如正常步速、“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imed up and go,TUG)、5次坐立試驗(five-times-sit-to-stand test,FTSST)];② 重要但非關鍵結局:伸膝力量及肌肉相關指標,如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骨骼肌質量指數(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四肢骨骼肌質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去脂體重、脂肪含量和骨骼肌質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
1.7 證據合成
1.7.1 文獻檢索
在運動證據方面,于2022年3月通過Ovid檢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Cochrane對照試驗中央注冊庫)。根據PICOS原則,結合關鍵詞和醫學主題標題(MeSH)術語形成檢索策略(以Ovi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1),納入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排除交叉RCT。干預組為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平衡運動、兩種運動聯合或者三種運動聯合的綜合運動;對照組為健康教育、保持患者日常生活方式、常規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健康講座、常規康復、安慰劑等。肌少癥定義:遵循納入的原始研究所報告的肌少癥定義,包括但不限于歐洲老年人肌少癥工作組和AWGS。肌少癥的診斷應至少包括肌肉量減少或肌力/軀體功能下降。2名研究人員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然后使用EndNote X9進行文獻管理。如果需要,通過咨詢第三位研究人員來解決差異。
1.7.2 數據提取
2名研究人員使用標準化表格獨立提取數據,第三名研究人員進一步檢查提取的數據。通過討論解決分歧,并提取以下信息:① 研究特征(發表年份、作者、地區和場景、樣本量、肌少癥診斷標準和嚴重程度、隨訪和治療持續時間以及治療策略);② 患者特征(年齡和性別);③ 結局指標數據(分類數據提取比例或事件率,連續性數據提取平均值和標準差)。當在符合條件的研究中某個結局指標出現多次時,我們使用隨訪期最長的數據。優先提取意向治療(intent to treat,ITT)分析結果,無法提取ITT分析結果時,提取符合方案集的數據。
關于運動干預的系統評價結果已發表于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18],展示了具體的證據合成和證據分級評價方法。此外,采用相似方法對營養和藥物干預證據進行整合,并制訂出相應的證據總結表。
1.8 推薦強度分級
基于GRADE框架,平衡利弊及患者偏好,指南推薦意見分為強推薦、弱推薦、弱反對、強反對(表1)。

1.9 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
本指南推薦基于患者中心價值觀及偏好,制訂干預方案時考慮患者的需求和期望[19]。工作組認為,老年肌少癥患者更關注干預對死亡率、跌倒、生活質量及功能狀態的影響。如干預顯著獲益,且副作用低,患者傾向于采納;若干預效果和安全性不確定,則可能拒絕。由于未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本指南推薦未涵蓋干預費用方面考慮。
1.10 絕對效應量時間窗及角度
本指南依據運動干預(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范圍2~36個月)、營養干預(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范圍1~12個月)、藥物干預(中位隨訪時間6個月,范圍2~10個月)的證據制訂,重點考慮獲益與風險。
1.11 推薦意見的形成(證據向推薦轉化)
在推薦意見形成階段,專家組通過問卷審閱了主要臨床結局的干預證據。基于這些證據以及患者偏好和價值觀,專家們進行投票選擇。隨后,在制訂推薦意見的會議中,專家團隊討論了證據總結并進行投票。最終達成共識,確定相關推薦意見。
1.12 證據匯總情況
1.12.1 運動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檢索到5 988篇文獻,篩選出42項符合條件的RCT,涉及3 728名患者(中位年齡72.9歲,73.3%為女性),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研究涉及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平衡運動及綜合運動(抗阻+有氧+平衡)。運動方案多樣:包括抗阻運動:2次/周,3~5組/次,10~15分鐘/組;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2~3次/周,30~45分鐘/次。運動處方需要個性化。抗阻運動項目包括彈力帶訓練、舉重、臥推、重量訓練設備、肌肉強化訓練、壺鈴及抗體重運動等;有氧運動項目包括步行、快走、慢跑、太極、健身舞、跳繩、韻律操、競走及騎自行車等;平衡運動項目涉及平衡車、平衡木、平面支撐及普拉提等。在42項RCT中,17項報告沒有發現副作用,1項報告綜合運動可能增加跌倒、骨折或入院風險。1項報告了綜合運動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但未發現顯著統計學差異[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atio,RR)=1.23,95%CI(0.74,2.06)]。
1.12.2 營養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檢索到12 308篇文獻,篩選出52項符合條件的RCT,涉及4 922名患者(年齡60~92歲),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營養補充方案多樣,根據臨床專家的意見,結合現有證據情況,我們將營養補充分為以下幾類:
① 蛋白質及氨基酸類: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瓜氨酸及亮氨酸補充。納入研究中補充蛋白質的劑量常見范圍為1.2~1.8 g/(kg·d)。
② 維生素D:納入研究中劑量差異較大,多數研究的劑量為800 IU/d。
③ HMB:以HMB為主成分的口服營養劑,納入研究中的劑量范圍為1.5~3.08 g/d。
④ 其他: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中長鏈甘油三酯、茶多酚、牛奶、豆漿、麥芽糊精、酸奶、橄欖油、魚油、乳清干酪、海洋低聚物、大豆異黃酮等。
⑤ 多重營養組合方案(結合以上三種或更多類別方案)。
納入的52項RCT研究中,少數報告了營養干預風險或副作用,其中7項研究未發現營養干預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有統計學差異。
1.12.3 藥物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納入7項RCT。研究涉及比瑪盧單抗(3項,n=290)、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MK-0773(1項,n=170)、中藥五味子(1項,n=54)、左旋肉堿(1項,n=84)和催產素(1項,n=23)。這些研究中關于藥物干預的風險或副作用報道有限,僅1項RCT報告了藥物干預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但未發現顯著統計學差異。
2 推薦意見
本指南共形成5個臨床問題、5條推薦意見,推薦意見概要見表2。

2.1 臨床問題:老年肌少癥患者應選擇何種運動干預方案?
推薦意見: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進行單獨的抗阻運動或基于抗阻運動的聯合/綜合運動方案(1A,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抗阻運動或基于抗阻運動的聯合運動可以顯著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握力和正常步速,減少TUG和FTSST的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單獨抗阻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1.11,95%CI(0.54,1.68),高質量證據];額外增加握力2.69 kg[95%CI(1.78,3.61),中等質量證據];額外增加常規步速0.11米/秒[95%CI(0.04,0.18),中等質量證據],超過最小重要差異值(minim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ID)0.1米/秒。抗阻運動聯合平衡運動可額外增加常規步速0.16米/秒[95%CI(0.08,0.24),中等質量證據,超過MID];減少TUG時間1.85秒[95%CI(0.49,3.22),中等質量證據];減少FTSST時間1.79秒[95%CI(0.60,2.97),高質量證據]。抗阻運動聯合有氧運動可減少FTSST時間1.72秒[95%CI(0.27,3.17),高質量證據]。抗阻+有氧+平衡的綜合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SMD=0.68,95%CI(0.32,1.04),中等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建議個性化運動方案,如每周2次的抗阻運動(每次3~5組,每組10~15分鐘)和每周2~3次的有氧運動/平衡運動(每次30分鐘)。運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或骨折等。
2.2 臨床問題: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應選擇何種運動干預方案?
推薦意見: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采用單獨有氧運動或平衡運動(2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單獨有氧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SMD=0.58,95%CI(0.06,1.23),中等質量證據]。盡管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短期內未能改善肌力和肌肉量,但可在約3個月內改善脂肪異位分布和容量,并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帶來遠期效益。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該推薦意見適用于因各種原因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患者;有氧運動與平衡運動的頻率、強度和時間應個體化,具體可參考納入證據的運動干預措施,如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注意運動風險,如跌倒或骨折,以預防負面事件。
2.3 臨床問題:老年肌少癥患者需要在運動干預基礎上添加營養補充劑嗎?
推薦意見:建議老年肌少癥患者在抗阻運動和平衡運動基礎上補充蛋白質、蛋白質+維生素D或多重營養補充(2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在抗阻運動+平衡運動基礎上,營養補充劑可額外提高生活質量[SMD=0.34,95%CI(0.10,0.59),中等質量證據(直接比較基于1個RCT)]。相比單獨運動,運動+營養補充在握力、步速、TUG和重復椅子站立測試上無顯著差異。營養補充包括蛋白質、抗氧化劑、維生素D及HMB等。蛋白質補充可改善生活質量[SMD=0.77,95%CI(0.38,1.17)];蛋白質+維生素D補充可提升生活質量[SMD=0.37,95%CI(0.03,0.72)];多重營養補充改善生活質量[SMD=0.65,95%CI(0.04,1.26)],額外增加去脂體重[MD=0.99 kg,95%CI(0.17,1.82),中等質量證據]和ASM[MD=0.53 kg,95%CI(0.02,1.04),中等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制訂指南時,核心小組考慮了營養補充對不同營養狀態人群的影響,并認為營養補充對不同營養狀態的肌少癥患者效果可能不同,即肌少癥合并營養不良人群比非營養不良人群更易受益于營養補充。由于數據有限,未能進行亞組分析,因此本條推薦基于整體肌少癥人群。未來隨著更多證據出現,將更新針對不同營養狀態患者的推薦意見。營養補充劑應個體化,考慮腎功能等因素。蛋白質常用劑量范圍為1.2~2.0 g/(kg·d),但腎功能受損者需慎用。
2.4 臨床問題: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能否有效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
推薦意見:不建議老年肌少癥患者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3C,D)。
證據支持:Meta分析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維生素D、HMB和其他營養補充劑在改善生活質量、握力、伸膝力量、去脂體重、ASM以及TUG方面無顯著差異(極低或低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及其他營養補充劑干預肌少癥有效性的證據不足。指南制訂小組指出維生素D補充的效果可能因人群基線維生素D水平缺乏程度而異。由于數據有限未進行亞組分析,故證據不足。未來若有充足證據,將根據人群基線維生素D水平更新推薦。
2.5 臨床問題:藥物干預老年肌少癥患者有效嗎?
推薦意見:不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使用藥物干預(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4C,D)。
證據支持:系統評價結果顯示,藥物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對生活質量、握力、伸膝力量、ASM和TUG等指標的影響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極低或低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指南制訂團隊基于低或者極低質量的證據做出了強反對藥物干預的意見,主要考慮到目前藥物治療肌少癥的獲益和安全性尚不明確以及患者意愿和價值觀。指南制訂小組指出藥物干預是肌少癥干預研究的熱點領域,指南制訂團隊將密切關注相關研究進展,并及時更新推薦。
3 指南的局限性
本指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未進行干預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其次,未考慮患者基線功能狀態對干預措施效果的影響;再者,由中國專家編寫,可能不適用于其他國家;最后,肌少癥患者未參與本指南制訂,且對不同亞組人群的干預效果缺乏證據支持。
4 指南的不確定性
現有證據主要基于短期隨訪,運動和營養干預的中位隨訪時間為3個月,藥物干預為6個月,導致干預措施的長期效果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存在證據質量和亞組效應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同醫療機構干預措施可及性的不確定性。本指南基于證據和專家意見,提供了部分營養干預的劑量范圍。
5 對未來研究的啟示
本指南制訂過程中發現某些干預措施對患者重要結局僅有低或者極低的研究證據或者缺乏證據,如藥物干預肌少癥以及干預措施對死亡和跌倒等重要結局的影響。建議今后的研究開展高質量多中心的RCT,遵循國際規范,提升研究質量,適當延長研究的隨訪時間,探討干預措施對患者重要結局的長期影響。
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對推薦意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特別在證據質量低或者極低的情況下,未來研究需要關注肌少癥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本指南更新時,可考慮邀請肌少癥患者作為指南制訂小組成員。從患者的角度解釋臨床證據,并輔助證據向推薦意見轉化。
6 指南文稿的形成與外審
指南文稿草擬后,經專家組評議,提交期刊審稿,根據編輯和外部同行評審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后發表。
7 指南推廣和傳播
指南發表后,將通過期刊官網、數據庫及網絡平臺推廣。指南內容將轉化形成通俗易懂的微視頻、快報、宣傳手冊等,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朋友圈、微信群等多種媒介傳播給老年人。
在指南發布后每3~5年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指南的傳播和應用情況,評價指南實施后的效果。每3~5年,指南工作組根據新證據更新指南,以期符合臨床實踐需求。若沒有足夠新證據,則暫不更新。
8 指南聲明
本指南基于目前最新最佳證據,納入多學科臨床專家意見并在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的基礎上編制。但本指南仍存在不足,非常歡迎對該指南提出寶貴的建議,指南制訂小組將繼續完善。本指南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四川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支持,未接收任何企業或公司資金資助。經費僅用于研究生勞務費、專家咨詢費和指南全文出版費等。另外,指南制訂小組也鄭重聲明,本指南所涉及的觀點不作為商業推廣和宣傳。
指南臨床主席:董碧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岳冀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
指南方法學主席:郝秋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
證據合成和方法學團隊:郝秋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黃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杜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沈妍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張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護理學)和高亞(蘭州大學,循證醫學)
臨床專家(按姓氏排序):白小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臟病學)、丁國憲(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學)、胡懷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營養學)、胡亦新(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洪華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金醒昉(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老年醫學)、李小鷹(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醫學)、劉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劉靜民(清華大學,運動人體科學)、魯翔(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老年醫學)、李雪(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林展翼(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病學)、李舍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學)、馬麗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外科學)、王勃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學)、肖謙(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先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于康(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學)、周曉輝(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病學)。
指南執筆人:沈妍交、郝秋奎、張蒙、先紅、岳冀蓉、黃進、董碧蓉
肌少癥(sarcopenia)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減少性疾病,特征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1]。1988年,美國Irwin Rosenberg教授首次提出骨骼肌衰減綜合征,簡稱肌少癥[2]。2016年,肌少癥被賦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專屬編碼[3]。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逐漸下降,特別是在50歲以后,腿部肌肉量每年減少1%~2%,力量減少1.5%~5%[4]。肌少癥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5]:采用2014年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標準評估發現,肌少癥患病率為5.5%~25.7%[6,7]。近年來,中國老年人群的肌少癥總患病率為6.8%~18.5%,在養老機構中可上升至28.8%[8]。肌少癥與老年人跌倒和生活質量受損密切相關,常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障礙、衰弱、跌倒、骨折、再入院、甚至死亡[9]。據統計,肌少癥可增加65歲以上老年患者住院費用34%,對社會經濟負擔造成顯著影響,成為公共衛生重點關注問題[10]。
雖然歐洲、北美及亞洲等地區的肌少癥工作組已發布多項防治專家共識與臨床指南,但這些指南存在諸多局限。例如,2018年《ICSFR國際臨床實踐指南:肌少癥的篩查、診斷和管理》雖基于證據,但推薦意見與證據之間的關聯并不明確[1]。2022年《新加坡肌少癥臨床實踐指南》基于亞洲共識與本地證據,但專注于地域特定情況[6]。2023年澳大利亞、新西蘭發布的《澳新肌少癥預防、診斷與管理共識指南》和韓國發布的《韓國肌少癥工作組指南:韓國肌少癥學會、韓國骨礦物研究學會和韓國老年醫學會的肌少癥篩查與診斷專家共識》主要關注肌少癥的診斷和篩查[11,12]。相比之下,中國已發表的多篇專家共識,如《老年肌少癥患者運動干預的最佳證據總結》[13]、《老年患者營養診療專家共識》[14]及中華醫學會于2021年和2023年相繼發表的《中國老年人肌少癥診療專家共識(2021)》、《肌少癥防控和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15,16],內容則非常豐富,但缺乏清晰的利益相關性管理、證據評價與推薦制訂過程。因此,本指南的制訂旨在彌補這些不足,提供更加全面的證據,提出明確的指導,以期更有效地應對肌少癥防控挑戰。
本指南基于系統的文獻檢索和嚴謹的證據評價,采用推薦分級的評估、制訂與評價(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做出基于證據的推薦意見,并邀請老年醫學、內分泌學、運動科學、心臟病學及臨床營養學等多領域專家參與指南制訂。旨在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二級及三級醫院的醫生護士提供診療建議,同時也為國內衛生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進行肌少癥的診治和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1 指南制訂過程
1.1 適用人群
針對60歲及以上無認知障礙、吞咽障礙和嚴重活動障礙的老年肌少癥患者。不包括以下幾類:① 運動相關的繼發性肌少癥:由臥床休息、久坐的生活方式、負重降低等引起;② 疾病相關的肌少癥:與晚期器官衰竭(心臟、肺、肝、腎、腦)、炎癥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內分泌疾病相關;③ 營養相關的肌少癥:膳食攝入能量、蛋白質、維生素不足導致的肌少癥,如吸收不良、胃腸道疾病或使用導致厭食癥的藥物。
1.2 指南目標使用者
適用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及康復從業者。
1.3 臨床問題
如何為老年肌少癥患者選擇包括運動、營養、運動+營養、藥物的干預措施?
1.4 指南制訂和審查過程
基于GRADE方法,設計系統文獻評估和建議制訂流程[17]。該流程涉及:① 確定指南關注的臨床問題;② 成立專家小組;③ 利益沖突管理;④ 證據團隊制作系統評價和進行證據分級;⑤ 臨床專家討論現有證據制訂推薦意見;⑥ 指南撰寫和修訂。
指南制訂工作組由核心小組、證據合成團隊和臨床專家組構成。
1.4.1 核心小組
由臨床主席、方法學和證據合成團隊組成。董碧蓉教授和岳冀蓉教授擔任臨床主席;郝秋奎副教授擔任方法學主席,黃進教授、杜亮教授及高亞博士組成方法學團隊;沈妍交博士和張蒙博士為證據合成團隊核心成員。核心小組負責設計總體方案、協調進度、組織專家、撰寫初稿。
1.4.2 證據合成團隊
由循證醫學和臨床醫學背景人員組成,負責文獻檢索、證據總結及證據分級評價。
1.4.3 臨床專家組
包括老年醫學、內分泌學、運動科學、心臟病學及臨床營養學等領域專家。臨床專家職責:① 確定本指南針對的臨床問題,確定目標人群、干預措施、對照組和結局指標(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等;② 為關注的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進行重要性排序;③ 討論證據整合團隊獲取的證據,基于證據制訂推薦意見;④ 對草擬的指南全文提出修改意見并反饋給核心小組。
1.4.4 利益沖突
所有指南工作組成員正式參與指南制訂前,均簽署利益沖突聲明表,對各種潛在及實際存在的利益沖突予以聲明。所有指南工作組成員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胡懷東為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營養與代謝管理專業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營養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受到科技部資助。部分委員發表過肌少癥相關指南或共識,按照國際專家共識意見在自己開展的隊列研究中采用雙光能骨密度儀和BIA體成分儀進行骨骼肌量檢查,以及在臨床中建議患者查體采用上述設備進行檢查。指南制訂核心小組嚴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訂利益沖突管理辦法管理利益沖突。
1.5 遴選臨床問題
核心小組收集文獻資料,制訂臨床問題清單,采用在線問卷形式,對各位臨床專家進行臨床問題重要性調研,再通過專家會議對調研結果進行討論,確定本指南擬解決的臨床問題。臨床問題主要涵蓋運動、營養、運動+營養、藥物的干預措施等方面。
1.6 遴選結局指標
核心小組收集文獻資料,制訂臨床結局指標清單,采用在線問卷對臨床專家進行調研。結局指標的重要性按照GRADE工作組推薦的方法進行評估,即老年肌少癥患者選擇干預措施相關臨床決策時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值為1~9分,9分表示非常重要,1分表示完全不重要(1~3分:在臨床決策不考慮或很少考慮;4~6分:作為依據在臨床決策中參考;7~9分:在臨床決策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納入重要性得分平均分≥7分的結局指標。最終確定的患者重要結局指標包括:① 關鍵結局:全因死亡率、生活質量、跌倒發生率、任何不良事件(依據文獻中的定義)、肌肉力量(如握力)及軀體功能[如正常步速、“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imed up and go,TUG)、5次坐立試驗(five-times-sit-to-stand test,FTSST)];② 重要但非關鍵結局:伸膝力量及肌肉相關指標,如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骨骼肌質量指數(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四肢骨骼肌質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去脂體重、脂肪含量和骨骼肌質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
1.7 證據合成
1.7.1 文獻檢索
在運動證據方面,于2022年3月通過Ovid檢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Cochrane對照試驗中央注冊庫)。根據PICOS原則,結合關鍵詞和醫學主題標題(MeSH)術語形成檢索策略(以Ovi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1),納入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排除交叉RCT。干預組為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平衡運動、兩種運動聯合或者三種運動聯合的綜合運動;對照組為健康教育、保持患者日常生活方式、常規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健康講座、常規康復、安慰劑等。肌少癥定義:遵循納入的原始研究所報告的肌少癥定義,包括但不限于歐洲老年人肌少癥工作組和AWGS。肌少癥的診斷應至少包括肌肉量減少或肌力/軀體功能下降。2名研究人員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然后使用EndNote X9進行文獻管理。如果需要,通過咨詢第三位研究人員來解決差異。
1.7.2 數據提取
2名研究人員使用標準化表格獨立提取數據,第三名研究人員進一步檢查提取的數據。通過討論解決分歧,并提取以下信息:① 研究特征(發表年份、作者、地區和場景、樣本量、肌少癥診斷標準和嚴重程度、隨訪和治療持續時間以及治療策略);② 患者特征(年齡和性別);③ 結局指標數據(分類數據提取比例或事件率,連續性數據提取平均值和標準差)。當在符合條件的研究中某個結局指標出現多次時,我們使用隨訪期最長的數據。優先提取意向治療(intent to treat,ITT)分析結果,無法提取ITT分析結果時,提取符合方案集的數據。
關于運動干預的系統評價結果已發表于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18],展示了具體的證據合成和證據分級評價方法。此外,采用相似方法對營養和藥物干預證據進行整合,并制訂出相應的證據總結表。
1.8 推薦強度分級
基于GRADE框架,平衡利弊及患者偏好,指南推薦意見分為強推薦、弱推薦、弱反對、強反對(表1)。

1.9 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
本指南推薦基于患者中心價值觀及偏好,制訂干預方案時考慮患者的需求和期望[19]。工作組認為,老年肌少癥患者更關注干預對死亡率、跌倒、生活質量及功能狀態的影響。如干預顯著獲益,且副作用低,患者傾向于采納;若干預效果和安全性不確定,則可能拒絕。由于未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本指南推薦未涵蓋干預費用方面考慮。
1.10 絕對效應量時間窗及角度
本指南依據運動干預(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范圍2~36個月)、營養干預(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范圍1~12個月)、藥物干預(中位隨訪時間6個月,范圍2~10個月)的證據制訂,重點考慮獲益與風險。
1.11 推薦意見的形成(證據向推薦轉化)
在推薦意見形成階段,專家組通過問卷審閱了主要臨床結局的干預證據。基于這些證據以及患者偏好和價值觀,專家們進行投票選擇。隨后,在制訂推薦意見的會議中,專家團隊討論了證據總結并進行投票。最終達成共識,確定相關推薦意見。
1.12 證據匯總情況
1.12.1 運動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檢索到5 988篇文獻,篩選出42項符合條件的RCT,涉及3 728名患者(中位年齡72.9歲,73.3%為女性),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研究涉及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平衡運動及綜合運動(抗阻+有氧+平衡)。運動方案多樣:包括抗阻運動:2次/周,3~5組/次,10~15分鐘/組;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2~3次/周,30~45分鐘/次。運動處方需要個性化。抗阻運動項目包括彈力帶訓練、舉重、臥推、重量訓練設備、肌肉強化訓練、壺鈴及抗體重運動等;有氧運動項目包括步行、快走、慢跑、太極、健身舞、跳繩、韻律操、競走及騎自行車等;平衡運動項目涉及平衡車、平衡木、平面支撐及普拉提等。在42項RCT中,17項報告沒有發現副作用,1項報告綜合運動可能增加跌倒、骨折或入院風險。1項報告了綜合運動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但未發現顯著統計學差異[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atio,RR)=1.23,95%CI(0.74,2.06)]。
1.12.2 營養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檢索到12 308篇文獻,篩選出52項符合條件的RCT,涉及4 922名患者(年齡60~92歲),中位隨訪時間3個月。營養補充方案多樣,根據臨床專家的意見,結合現有證據情況,我們將營養補充分為以下幾類:
① 蛋白質及氨基酸類: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瓜氨酸及亮氨酸補充。納入研究中補充蛋白質的劑量常見范圍為1.2~1.8 g/(kg·d)。
② 維生素D:納入研究中劑量差異較大,多數研究的劑量為800 IU/d。
③ HMB:以HMB為主成分的口服營養劑,納入研究中的劑量范圍為1.5~3.08 g/d。
④ 其他: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中長鏈甘油三酯、茶多酚、牛奶、豆漿、麥芽糊精、酸奶、橄欖油、魚油、乳清干酪、海洋低聚物、大豆異黃酮等。
⑤ 多重營養組合方案(結合以上三種或更多類別方案)。
納入的52項RCT研究中,少數報告了營養干預風險或副作用,其中7項研究未發現營養干預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有統計學差異。
1.12.3 藥物干預肌少癥方面
共納入7項RCT。研究涉及比瑪盧單抗(3項,n=290)、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MK-0773(1項,n=170)、中藥五味子(1項,n=54)、左旋肉堿(1項,n=84)和催產素(1項,n=23)。這些研究中關于藥物干預的風險或副作用報道有限,僅1項RCT報告了藥物干預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但未發現顯著統計學差異。
2 推薦意見
本指南共形成5個臨床問題、5條推薦意見,推薦意見概要見表2。

2.1 臨床問題:老年肌少癥患者應選擇何種運動干預方案?
推薦意見: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進行單獨的抗阻運動或基于抗阻運動的聯合/綜合運動方案(1A,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抗阻運動或基于抗阻運動的聯合運動可以顯著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握力和正常步速,減少TUG和FTSST的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單獨抗阻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1.11,95%CI(0.54,1.68),高質量證據];額外增加握力2.69 kg[95%CI(1.78,3.61),中等質量證據];額外增加常規步速0.11米/秒[95%CI(0.04,0.18),中等質量證據],超過最小重要差異值(minim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ID)0.1米/秒。抗阻運動聯合平衡運動可額外增加常規步速0.16米/秒[95%CI(0.08,0.24),中等質量證據,超過MID];減少TUG時間1.85秒[95%CI(0.49,3.22),中等質量證據];減少FTSST時間1.79秒[95%CI(0.60,2.97),高質量證據]。抗阻運動聯合有氧運動可減少FTSST時間1.72秒[95%CI(0.27,3.17),高質量證據]。抗阻+有氧+平衡的綜合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SMD=0.68,95%CI(0.32,1.04),中等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建議個性化運動方案,如每周2次的抗阻運動(每次3~5組,每組10~15分鐘)和每周2~3次的有氧運動/平衡運動(每次30分鐘)。運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或骨折等。
2.2 臨床問題: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應選擇何種運動干預方案?
推薦意見: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采用單獨有氧運動或平衡運動(2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單獨有氧運動可額外增加生活質量[SMD=0.58,95%CI(0.06,1.23),中等質量證據]。盡管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短期內未能改善肌力和肌肉量,但可在約3個月內改善脂肪異位分布和容量,并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帶來遠期效益。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該推薦意見適用于因各種原因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患者;有氧運動與平衡運動的頻率、強度和時間應個體化,具體可參考納入證據的運動干預措施,如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注意運動風險,如跌倒或骨折,以預防負面事件。
2.3 臨床問題:老年肌少癥患者需要在運動干預基礎上添加營養補充劑嗎?
推薦意見:建議老年肌少癥患者在抗阻運動和平衡運動基礎上補充蛋白質、蛋白質+維生素D或多重營養補充(2B)。
證據支持:Meta分析[18]結果顯示:在抗阻運動+平衡運動基礎上,營養補充劑可額外提高生活質量[SMD=0.34,95%CI(0.10,0.59),中等質量證據(直接比較基于1個RCT)]。相比單獨運動,運動+營養補充在握力、步速、TUG和重復椅子站立測試上無顯著差異。營養補充包括蛋白質、抗氧化劑、維生素D及HMB等。蛋白質補充可改善生活質量[SMD=0.77,95%CI(0.38,1.17)];蛋白質+維生素D補充可提升生活質量[SMD=0.37,95%CI(0.03,0.72)];多重營養補充改善生活質量[SMD=0.65,95%CI(0.04,1.26)],額外增加去脂體重[MD=0.99 kg,95%CI(0.17,1.82),中等質量證據]和ASM[MD=0.53 kg,95%CI(0.02,1.04),中等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制訂指南時,核心小組考慮了營養補充對不同營養狀態人群的影響,并認為營養補充對不同營養狀態的肌少癥患者效果可能不同,即肌少癥合并營養不良人群比非營養不良人群更易受益于營養補充。由于數據有限,未能進行亞組分析,因此本條推薦基于整體肌少癥人群。未來隨著更多證據出現,將更新針對不同營養狀態患者的推薦意見。營養補充劑應個體化,考慮腎功能等因素。蛋白質常用劑量范圍為1.2~2.0 g/(kg·d),但腎功能受損者需慎用。
2.4 臨床問題: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能否有效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
推薦意見:不建議老年肌少癥患者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3C,D)。
證據支持:Meta分析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維生素D、HMB和其他營養補充劑在改善生活質量、握力、伸膝力量、去脂體重、ASM以及TUG方面無顯著差異(極低或低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單獨使用維生素D、HMB及其他營養補充劑干預肌少癥有效性的證據不足。指南制訂小組指出維生素D補充的效果可能因人群基線維生素D水平缺乏程度而異。由于數據有限未進行亞組分析,故證據不足。未來若有充足證據,將根據人群基線維生素D水平更新推薦。
2.5 臨床問題:藥物干預老年肌少癥患者有效嗎?
推薦意見:不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使用藥物干預(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4C,D)。
證據支持:系統評價結果顯示,藥物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對生活質量、握力、伸膝力量、ASM和TUG等指標的影響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極低或低質量證據)。具體內容見附件2。
推薦說明:指南制訂團隊基于低或者極低質量的證據做出了強反對藥物干預的意見,主要考慮到目前藥物治療肌少癥的獲益和安全性尚不明確以及患者意愿和價值觀。指南制訂小組指出藥物干預是肌少癥干預研究的熱點領域,指南制訂團隊將密切關注相關研究進展,并及時更新推薦。
3 指南的局限性
本指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未進行干預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其次,未考慮患者基線功能狀態對干預措施效果的影響;再者,由中國專家編寫,可能不適用于其他國家;最后,肌少癥患者未參與本指南制訂,且對不同亞組人群的干預效果缺乏證據支持。
4 指南的不確定性
現有證據主要基于短期隨訪,運動和營養干預的中位隨訪時間為3個月,藥物干預為6個月,導致干預措施的長期效果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存在證據質量和亞組效應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同醫療機構干預措施可及性的不確定性。本指南基于證據和專家意見,提供了部分營養干預的劑量范圍。
5 對未來研究的啟示
本指南制訂過程中發現某些干預措施對患者重要結局僅有低或者極低的研究證據或者缺乏證據,如藥物干預肌少癥以及干預措施對死亡和跌倒等重要結局的影響。建議今后的研究開展高質量多中心的RCT,遵循國際規范,提升研究質量,適當延長研究的隨訪時間,探討干預措施對患者重要結局的長期影響。
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對推薦意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特別在證據質量低或者極低的情況下,未來研究需要關注肌少癥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本指南更新時,可考慮邀請肌少癥患者作為指南制訂小組成員。從患者的角度解釋臨床證據,并輔助證據向推薦意見轉化。
6 指南文稿的形成與外審
指南文稿草擬后,經專家組評議,提交期刊審稿,根據編輯和外部同行評審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后發表。
7 指南推廣和傳播
指南發表后,將通過期刊官網、數據庫及網絡平臺推廣。指南內容將轉化形成通俗易懂的微視頻、快報、宣傳手冊等,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朋友圈、微信群等多種媒介傳播給老年人。
在指南發布后每3~5年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指南的傳播和應用情況,評價指南實施后的效果。每3~5年,指南工作組根據新證據更新指南,以期符合臨床實踐需求。若沒有足夠新證據,則暫不更新。
8 指南聲明
本指南基于目前最新最佳證據,納入多學科臨床專家意見并在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的基礎上編制。但本指南仍存在不足,非常歡迎對該指南提出寶貴的建議,指南制訂小組將繼續完善。本指南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四川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支持,未接收任何企業或公司資金資助。經費僅用于研究生勞務費、專家咨詢費和指南全文出版費等。另外,指南制訂小組也鄭重聲明,本指南所涉及的觀點不作為商業推廣和宣傳。
指南臨床主席:董碧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岳冀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
指南方法學主席:郝秋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
證據合成和方法學團隊:郝秋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黃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杜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沈妍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循證醫學)、張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護理學)和高亞(蘭州大學,循證醫學)
臨床專家(按姓氏排序):白小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臟病學)、丁國憲(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學)、胡懷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營養學)、胡亦新(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洪華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金醒昉(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老年醫學)、李小鷹(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醫學)、劉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劉靜民(清華大學,運動人體科學)、魯翔(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老年醫學)、李雪(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林展翼(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病學)、李舍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學)、馬麗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外科學)、王勃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學)、肖謙(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先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于康(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學)、周曉輝(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病學)。
指南執筆人:沈妍交、郝秋奎、張蒙、先紅、岳冀蓉、黃進、董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