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楊逸冰, 李陽明, 李江濤. JAK抑制劑治療中軸型脊柱關節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0): 1172-1176. doi: 10.7507/1672-2531.20240309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中軸型脊柱關節炎(axial spondyloarthritis,axSpA)是一組病因不明的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軸關節,可有骨侵蝕破壞及新骨形成,常伴有關節外表現,如葡萄膜炎、炎癥性腸病、間質性肺疾病、銀屑病等[1,2]。根據2009年國際脊柱關節炎協會(Assess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對axSpA制定的分類標準,axSpA分為非放射學axSpA(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和放射學axSpA(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r-axSpA),后者又稱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3]。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SpA)的患病率為0.1%~1.4%[4],我國AS患病率為0.3%左右[5,6],由于我國人口基數相對較大,因此axSpA患者數量也更為龐大。axSpA如診治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進一步形成不可逆的關節畸形,因此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控制該病的癥狀、預防結構損傷、保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
目前用于治療axSpA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傳統改變病情抗風濕藥、靶向藥物(如TNF-α抑制劑、IL-17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8],但有部分患者存在用藥禁忌、藥物副作用或經上述治療后病情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9],故這部分患者在治療上的選擇有限,急需探索新的藥物。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用于治療axSpA具有一定治療效果[10,11],但該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待進一步評估。因此,本研究系統評價JAK抑制劑與安慰劑對照治療axSpA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對象
納入18歲以上符合臨床診斷為axSpA[12,13],包括r-axSpA(即AS)以及nr-axSpA的患者,其種族、國籍、病程不限。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JAK抑制劑治療,具體藥物包括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對照組采用安慰劑治療,其他背景治療相同。
1.1.4 結局指標
① ASAS評估≥20%應答率(ASAS20);② ASAS評估≥40%應答率(ASAS40);③ ΔBath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ΔBASFI);④ ΔBath強直性脊柱炎測量指數(ΔBASMI);⑤ 總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發生率;⑥ 腹瀉發生率;⑦ 鼻咽炎發生率;⑧ 肝酶異常發生率;⑨ 頭痛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文獻類型為個案、綜述、Meta分析、會議摘要、動物實驗、發病機制等研究;③ 重復發表或納入重復數據的研究;④ 研究中不包括本研究納入標準中的結局指標。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數據庫,手工檢索中國及美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搜集關于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3年12月。此外,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中軸型脊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陰性中軸型脊柱關節炎、JAK抑制劑、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隨機對照等;英文檢索詞包括:axial spondyloarthritis、ankylosing spondylitis、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Janus kinase inhibitors、tofacitinib、upadacitinib、filgotinib、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文獻檢索完成后導入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中,由2位研究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篩選過程中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和干預措施;③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④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由2位研究員按照Cochrane手冊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價工具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為效應指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463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7個RCT[14-20],包括1 602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附件表1。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ASAS20
6個RCT[14,15,17-20]報道了ASAS20,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達到ASAS20改善的例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67,95%CI(1.50,1.86),P<0.01](表2)。

2.3.2 ASAS40
6個RCT[14,15,17-20]報道了ASAS40,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達到ASAS40改善的例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2.30,95%CI(1.93,2.73),P<0.01](表2)。
2.3.3 ΔBASFI
7個RCT[14-20]報道了ΔBASFI,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的ΔBASFI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04,95%CI(?1.21,?0.87),P<0.01](表2)。
2.3.4 ΔBASMI
7個RCT[14-20]報道了ΔBASMI,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的ΔBASMI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0.30,95%CI(?0.41,?0.19),P<0.01]。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于Deodhar等的兩個研究[15,20],逐一排除兩篇文獻后,統計學結果及臨床意義未發生方向性變化,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穩健(表2)。
2.3.5 AE發生率
7個RCT[14-20]報道了AE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AE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09,95%CI(0.97,1.21),P=0.14](表2)。
2.3.6 腹瀉發生率
4個RCT[14,15,17,18]報道了腹瀉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腹瀉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18,95%CI(0.55,2.51),P=0.67](表2)。
2.3.7 鼻咽炎發生率
4個RCT[14-16,19]報道了鼻咽炎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鼻咽炎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0.98,95%CI(0.55,1.75),P=0.96](表2)。
2.3.8 肝酶異常發生率
5個RCT[14-16,18,20]報道了肝酶異常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肝酶異常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83,95%CI(0.84,3.99),P=0.13](表2)。
2.3.9 頭痛發生率
4個RCT[14,15,17,19]報道了頭痛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頭痛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94,95%CI(0.77,4.87),P=0.16](表2)。
2.3.10 亞組分析
根據不同藥物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各亞組Meta分析結果未發生明顯改變,提示不同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療效較穩健(表2)。
2.3.11 敏感性分析
逐一剔除單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未發生方向性變化,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健。
3 討論
本研究共納入7個RCT,對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發現,在有效性方面,JAK抑制劑組優于安慰劑組,進一步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藥物的治療均有良好的療效。在安全性方面,JAK抑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以腹瀉、鼻咽炎、肝酶異常、頭痛等較為常見,但總的來說兩組之間以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JAK抑制劑目前的用法用量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既往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在其他疾病的應用中,還會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等[21-24],值得臨床醫生加以重視。
JAK抑制劑的作用機制與JAK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信號蛋白相關,目前用于研究治療axSpA的該類藥物包括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其中,托法替布主要作用于JAK1/JAK3,輕度抑制JAK2/TYK2,烏帕替尼和菲戈替尼主要作用于JAK1。JAK1/JAK3共同參與IL-2、IL-4、IL-7、IL-9、IL-15和IL-21等常見細胞因子的信號傳遞,JAK2/TYK2共同調節IL-12和IL-23的信號傳遞。除了直接抑制細胞因子信號傳遞外,JAK抑制劑還可間接影響參與axSpA發病關鍵細胞因子的產生,IL-23由活化的樹突狀細胞產生,可導致IL-17的釋放,IL-12可促進巨噬細胞產生TNF,而IL-23、IL-17、TNF等細胞因子在axSpA的發病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JAK抑制劑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使與axSpA相關的細胞因子合成減少,起到快速抗炎、緩解臨床癥狀、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療效果,以此來達到治療axSpA的目的[25]。
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可用于治療axSpA,但國內市售的JAK抑制劑除托法替布外,均未將axSpA納入該類藥物的適應證,且缺少相關循證醫學證據。與之前Li等[26]、Lee等[27]的研究相比:① 本研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結果與之一致;②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更為全面,且包括國內的一項RCT,研究結果能更好地為國內用藥提供參考;③ 本研究進行了亞組研究,分析了不同JAK抑制劑的療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盡管納入文獻質量較高,但語種均為中、英文,可能漏查了個別其他語種有價值的研究;② 本研究所納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獻數量較少,可能存在發表偏倚;③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的用藥療程不完全一致,無法等效評估各藥物的長期有效性及安全性,亟待更多的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可為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循證醫學證據,但目前的真實世界研究尚少,有待于國內開展更長時間和更大規模的試驗來評估不同JAK抑制劑在真實世界應用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軸型脊柱關節炎(axial spondyloarthritis,axSpA)是一組病因不明的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軸關節,可有骨侵蝕破壞及新骨形成,常伴有關節外表現,如葡萄膜炎、炎癥性腸病、間質性肺疾病、銀屑病等[1,2]。根據2009年國際脊柱關節炎協會(Assess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對axSpA制定的分類標準,axSpA分為非放射學axSpA(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和放射學axSpA(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r-axSpA),后者又稱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3]。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SpA)的患病率為0.1%~1.4%[4],我國AS患病率為0.3%左右[5,6],由于我國人口基數相對較大,因此axSpA患者數量也更為龐大。axSpA如診治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進一步形成不可逆的關節畸形,因此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控制該病的癥狀、預防結構損傷、保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
目前用于治療axSpA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傳統改變病情抗風濕藥、靶向藥物(如TNF-α抑制劑、IL-17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8],但有部分患者存在用藥禁忌、藥物副作用或經上述治療后病情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9],故這部分患者在治療上的選擇有限,急需探索新的藥物。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用于治療axSpA具有一定治療效果[10,11],但該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待進一步評估。因此,本研究系統評價JAK抑制劑與安慰劑對照治療axSpA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對象
納入18歲以上符合臨床診斷為axSpA[12,13],包括r-axSpA(即AS)以及nr-axSpA的患者,其種族、國籍、病程不限。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JAK抑制劑治療,具體藥物包括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對照組采用安慰劑治療,其他背景治療相同。
1.1.4 結局指標
① ASAS評估≥20%應答率(ASAS20);② ASAS評估≥40%應答率(ASAS40);③ ΔBath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ΔBASFI);④ ΔBath強直性脊柱炎測量指數(ΔBASMI);⑤ 總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發生率;⑥ 腹瀉發生率;⑦ 鼻咽炎發生率;⑧ 肝酶異常發生率;⑨ 頭痛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文獻類型為個案、綜述、Meta分析、會議摘要、動物實驗、發病機制等研究;③ 重復發表或納入重復數據的研究;④ 研究中不包括本研究納入標準中的結局指標。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數據庫,手工檢索中國及美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搜集關于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3年12月。此外,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中軸型脊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陰性中軸型脊柱關節炎、JAK抑制劑、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隨機對照等;英文檢索詞包括:axial spondyloarthritis、ankylosing spondylitis、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Janus kinase inhibitors、tofacitinib、upadacitinib、filgotinib、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文獻檢索完成后導入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中,由2位研究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篩選過程中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和干預措施;③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④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由2位研究員按照Cochrane手冊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價工具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為效應指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463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7個RCT[14-20],包括1 602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附件表1。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ASAS20
6個RCT[14,15,17-20]報道了ASAS20,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達到ASAS20改善的例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67,95%CI(1.50,1.86),P<0.01](表2)。

2.3.2 ASAS40
6個RCT[14,15,17-20]報道了ASAS40,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達到ASAS40改善的例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2.30,95%CI(1.93,2.73),P<0.01](表2)。
2.3.3 ΔBASFI
7個RCT[14-20]報道了ΔBASFI,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的ΔBASFI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04,95%CI(?1.21,?0.87),P<0.01](表2)。
2.3.4 ΔBASMI
7個RCT[14-20]報道了ΔBASMI,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的ΔBASMI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0.30,95%CI(?0.41,?0.19),P<0.01]。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于Deodhar等的兩個研究[15,20],逐一排除兩篇文獻后,統計學結果及臨床意義未發生方向性變化,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穩健(表2)。
2.3.5 AE發生率
7個RCT[14-20]報道了AE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AE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09,95%CI(0.97,1.21),P=0.14](表2)。
2.3.6 腹瀉發生率
4個RCT[14,15,17,18]報道了腹瀉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腹瀉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18,95%CI(0.55,2.51),P=0.67](表2)。
2.3.7 鼻咽炎發生率
4個RCT[14-16,19]報道了鼻咽炎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鼻咽炎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0.98,95%CI(0.55,1.75),P=0.96](表2)。
2.3.8 肝酶異常發生率
5個RCT[14-16,18,20]報道了肝酶異常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肝酶異常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83,95%CI(0.84,3.99),P=0.13](表2)。
2.3.9 頭痛發生率
4個RCT[14,15,17,19]報道了頭痛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頭痛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1.94,95%CI(0.77,4.87),P=0.16](表2)。
2.3.10 亞組分析
根據不同藥物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各亞組Meta分析結果未發生明顯改變,提示不同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療效較穩健(表2)。
2.3.11 敏感性分析
逐一剔除單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未發生方向性變化,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健。
3 討論
本研究共納入7個RCT,對JAK抑制劑治療axS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發現,在有效性方面,JAK抑制劑組優于安慰劑組,進一步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藥物的治療均有良好的療效。在安全性方面,JAK抑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以腹瀉、鼻咽炎、肝酶異常、頭痛等較為常見,但總的來說兩組之間以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JAK抑制劑目前的用法用量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既往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在其他疾病的應用中,還會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等[21-24],值得臨床醫生加以重視。
JAK抑制劑的作用機制與JAK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信號蛋白相關,目前用于研究治療axSpA的該類藥物包括托法替布、烏帕替尼、菲戈替尼。其中,托法替布主要作用于JAK1/JAK3,輕度抑制JAK2/TYK2,烏帕替尼和菲戈替尼主要作用于JAK1。JAK1/JAK3共同參與IL-2、IL-4、IL-7、IL-9、IL-15和IL-21等常見細胞因子的信號傳遞,JAK2/TYK2共同調節IL-12和IL-23的信號傳遞。除了直接抑制細胞因子信號傳遞外,JAK抑制劑還可間接影響參與axSpA發病關鍵細胞因子的產生,IL-23由活化的樹突狀細胞產生,可導致IL-17的釋放,IL-12可促進巨噬細胞產生TNF,而IL-23、IL-17、TNF等細胞因子在axSpA的發病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JAK抑制劑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使與axSpA相關的細胞因子合成減少,起到快速抗炎、緩解臨床癥狀、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療效果,以此來達到治療axSpA的目的[25]。
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劑可用于治療axSpA,但國內市售的JAK抑制劑除托法替布外,均未將axSpA納入該類藥物的適應證,且缺少相關循證醫學證據。與之前Li等[26]、Lee等[27]的研究相比:① 本研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結果與之一致;②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更為全面,且包括國內的一項RCT,研究結果能更好地為國內用藥提供參考;③ 本研究進行了亞組研究,分析了不同JAK抑制劑的療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盡管納入文獻質量較高,但語種均為中、英文,可能漏查了個別其他語種有價值的研究;② 本研究所納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獻數量較少,可能存在發表偏倚;③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的用藥療程不完全一致,無法等效評估各藥物的長期有效性及安全性,亟待更多的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JAK抑制劑治療axSpA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可為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循證醫學證據,但目前的真實世界研究尚少,有待于國內開展更長時間和更大規模的試驗來評估不同JAK抑制劑在真實世界應用中的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