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鄧馨, 吳遜. 在常規表面電極腦電圖檢測中慎用“表面蝶骨電極”. 癲癇雜志, 2024, 10(1): 44-45. doi: 10.7507/2096-0247.20231100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腦電圖在癲癇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回答是否是癲癇,是什么類型的癲癇,應用什么治療方案,以及發作起源的部位[1]。在臨床常用的電極有三種;即表面電極( Surface electrode ),半有創電板( Semiinvasive electrode )和顱內電極( Intracranial electrod ) [1, 2]。
目前常用的表面電極為 Jasper于 1958年推薦的10-20系統21個電極[3]。10-20系統有不足之處,不能覆蓋半球內側面及顳葉前外側。為此設計一些附加電極如大腦底部電極,包括前顳電極( T1/ T2 ),乳突電極(M1/M2),顴骨電極( Zygoma electrod ),鼻咽電極,鼓膜電極[1]。1991年美國腦電圖學會推薦"解剖位置的電極(APEEGE )"增至73個電極[4]。
半有創電極有蝶骨電極(SP1/Sp2),眶上裂電極(SO1/SO2),及鼻篩電極(NE1/NE2),均為了記錄顳葉前內側面及額葉前下面的電位[1]。
顱內電極有硬膜外、硬膜下電極,深部電極及立體電極(SEEG),均用于癲癇外科治療前或手術中監測[5]。
顳葉內側癲癇(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為最常見的限局性癲癇,如定位準確外科切除性治療后可達85%的病人發作消失[6, 7]。但表面電極腦電圖對 MTLE 的定位有困難[8]。因 MTLE 發作起源于顳葉前內側[9]。國外有學者于1960年推薦用蝶骨電極(Sphenoidal electrode)記錄顳葉前端的發放[10]。用長50mm,直徑0.3~0.5 mm不銹絲,頂端為一小的非絕緣球或前端帶倒鉤的銀絲電極。通過套管針于顴骨弓和下頜骨乙狀切跡之間略向前刺入4.5~5 cm,使電極尖端靠在卵圓孔外側。其敏感性高于頭皮和鼻咽電極[2, 10,11]。但需要在手術室中局麻或全麻下操作,不能常規應用,只用于術前監測[1],此外 Weisser 等[12]推薦用卵圓孔電極,將電極通過卵圓孔進入顱內顳葉前下方。
馮應琨教授于上世紀60年代用針灸毫針作為蝶骨電極,在不需麻醉的情況下操作簡單,可用于常規腦電圖檢測[13,14]。此后在國內廣泛應用[15,16]。大為提高了腦電圖對 MTLE 的診斷價值[17]。可用于6歲以上癲癇患者[16]。
上世紀90年代有研究用表面盤狀電極粘貼于蝶骨電極刺入點稱之為“表面蝶骨電極(Surface Sphenoidal electrode)” [18],甚至與正規蝶骨電極不加區別稱為“蝶骨電極”。薛紅等(2020)[19]調研國內104家醫院,其中61.4%(27/44)常規應用“表面蝶骨電極”,47.7%(21/44)使用毫針蝶骨電極。可見用表面電極代替正規蝶骨電極在國內應用非常廣泛。這兩者是否有相同的臨床意義?應進一步探討。
廖金池等(2013) [20]對23例癲癇患者比較"表面蝶骨電極"、 T1/T2電極及毫針蝶骨電極。在“表面蝶骨電極”與T1/T2電極同時記錄時異常發放的檢出率分別為89%及72%( P =0.01),在毫針蝶骨電極與T1/Tz電極同時記錄時為91%及56%(P<0.01)。Chu(1992)[18]比較17例復雜部分性發作患者的“表面蝶骨電極”及毫針顳骨電極對異常發放的檢出率分別為84%及99%,平均波幅為113 μv 及137 μv。王黎等(2023) [21]在1 356例24小時腦電圖監測中發現73例“表面蝶骨電極”和 T 1/ T2 電極記錄到異常發放共250次。“表面蝶骨電極”為246次(98.4%),T 1/ T2 電極為220次(88.0%)(P<0.001)。即有26次僅“表面蝶骨電極”有發放而T1/T2電極無。作者認為“表面蝶骨電極”可能檢測出前顳以外的異常發放。
由上述文獻復習可見“表面蝶骨電極”不能代替正規蝶骨電極,亦不同于 T1 /T2電極。首先“表面蝶骨電極”一詞不符合腦電圖命名原則。正規命名以電極觸點在頭顱表面相應的大腦解剖部位命名如Fp1/Fp2為額極,O1/02為枕,T1/T2為前顳外側等[3]。正規蝶骨電極觸點在蝶骨翼下面卵圓孔旁。而“表面蝶骨電極”觸點在顴弓下方,距卵圓孔外側4~5 cm,其間有咀嚼肌、血管叢皮下組織可使電位衰減,而且觸點至電源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10],文獻中已有顴骨電極一詞[1],無需再創新詞。如將“表面顴骨電極”稱之為"蝶骨電極"更不合理是錯誤的。
對顴骨電極記錄到異常發放,對其臨床意義的判斷也應結合臨床發作時癥狀和影像學[8],更應結合 T1 /T2及F7/F8電極的所見。在無影像學異常的情況下,可參考以下原則:
① 顴骨電極(Z1/Z2)、 T1 /T2、F7/F8均無異常。發作并非起源于前顳及額葉后面。
② 三者均有類似的異常。結合臨床,發作可能起源于前顳或額后。
③ Z1/Z2及 T 1/ T2有相似的異常。發作可能起源于前顳。
④ Z1/Z2、F7/F8有相似的異常,而T1 / T2無異常。結合臨床發作可能源于額后。
⑤ 僅有Z1/Z2異常,此時應做蝶骨電極記錄才可判斷。
如作為癲癇外科術前評估,上述情況如同時有影像學異常,再結合臨床發作時癥狀,如三者部位相符,在慎重討論后可以不做顱內電極監測,否則均應做顱內電極監測。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腦電圖在癲癇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回答是否是癲癇,是什么類型的癲癇,應用什么治療方案,以及發作起源的部位[1]。在臨床常用的電極有三種;即表面電極( Surface electrode ),半有創電板( Semiinvasive electrode )和顱內電極( Intracranial electrod ) [1, 2]。
目前常用的表面電極為 Jasper于 1958年推薦的10-20系統21個電極[3]。10-20系統有不足之處,不能覆蓋半球內側面及顳葉前外側。為此設計一些附加電極如大腦底部電極,包括前顳電極( T1/ T2 ),乳突電極(M1/M2),顴骨電極( Zygoma electrod ),鼻咽電極,鼓膜電極[1]。1991年美國腦電圖學會推薦"解剖位置的電極(APEEGE )"增至73個電極[4]。
半有創電極有蝶骨電極(SP1/Sp2),眶上裂電極(SO1/SO2),及鼻篩電極(NE1/NE2),均為了記錄顳葉前內側面及額葉前下面的電位[1]。
顱內電極有硬膜外、硬膜下電極,深部電極及立體電極(SEEG),均用于癲癇外科治療前或手術中監測[5]。
顳葉內側癲癇(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為最常見的限局性癲癇,如定位準確外科切除性治療后可達85%的病人發作消失[6, 7]。但表面電極腦電圖對 MTLE 的定位有困難[8]。因 MTLE 發作起源于顳葉前內側[9]。國外有學者于1960年推薦用蝶骨電極(Sphenoidal electrode)記錄顳葉前端的發放[10]。用長50mm,直徑0.3~0.5 mm不銹絲,頂端為一小的非絕緣球或前端帶倒鉤的銀絲電極。通過套管針于顴骨弓和下頜骨乙狀切跡之間略向前刺入4.5~5 cm,使電極尖端靠在卵圓孔外側。其敏感性高于頭皮和鼻咽電極[2, 10,11]。但需要在手術室中局麻或全麻下操作,不能常規應用,只用于術前監測[1],此外 Weisser 等[12]推薦用卵圓孔電極,將電極通過卵圓孔進入顱內顳葉前下方。
馮應琨教授于上世紀60年代用針灸毫針作為蝶骨電極,在不需麻醉的情況下操作簡單,可用于常規腦電圖檢測[13,14]。此后在國內廣泛應用[15,16]。大為提高了腦電圖對 MTLE 的診斷價值[17]。可用于6歲以上癲癇患者[16]。
上世紀90年代有研究用表面盤狀電極粘貼于蝶骨電極刺入點稱之為“表面蝶骨電極(Surface Sphenoidal electrode)” [18],甚至與正規蝶骨電極不加區別稱為“蝶骨電極”。薛紅等(2020)[19]調研國內104家醫院,其中61.4%(27/44)常規應用“表面蝶骨電極”,47.7%(21/44)使用毫針蝶骨電極。可見用表面電極代替正規蝶骨電極在國內應用非常廣泛。這兩者是否有相同的臨床意義?應進一步探討。
廖金池等(2013) [20]對23例癲癇患者比較"表面蝶骨電極"、 T1/T2電極及毫針蝶骨電極。在“表面蝶骨電極”與T1/T2電極同時記錄時異常發放的檢出率分別為89%及72%( P =0.01),在毫針蝶骨電極與T1/Tz電極同時記錄時為91%及56%(P<0.01)。Chu(1992)[18]比較17例復雜部分性發作患者的“表面蝶骨電極”及毫針顳骨電極對異常發放的檢出率分別為84%及99%,平均波幅為113 μv 及137 μv。王黎等(2023) [21]在1 356例24小時腦電圖監測中發現73例“表面蝶骨電極”和 T 1/ T2 電極記錄到異常發放共250次。“表面蝶骨電極”為246次(98.4%),T 1/ T2 電極為220次(88.0%)(P<0.001)。即有26次僅“表面蝶骨電極”有發放而T1/T2電極無。作者認為“表面蝶骨電極”可能檢測出前顳以外的異常發放。
由上述文獻復習可見“表面蝶骨電極”不能代替正規蝶骨電極,亦不同于 T1 /T2電極。首先“表面蝶骨電極”一詞不符合腦電圖命名原則。正規命名以電極觸點在頭顱表面相應的大腦解剖部位命名如Fp1/Fp2為額極,O1/02為枕,T1/T2為前顳外側等[3]。正規蝶骨電極觸點在蝶骨翼下面卵圓孔旁。而“表面蝶骨電極”觸點在顴弓下方,距卵圓孔外側4~5 cm,其間有咀嚼肌、血管叢皮下組織可使電位衰減,而且觸點至電源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10],文獻中已有顴骨電極一詞[1],無需再創新詞。如將“表面顴骨電極”稱之為"蝶骨電極"更不合理是錯誤的。
對顴骨電極記錄到異常發放,對其臨床意義的判斷也應結合臨床發作時癥狀和影像學[8],更應結合 T1 /T2及F7/F8電極的所見。在無影像學異常的情況下,可參考以下原則:
① 顴骨電極(Z1/Z2)、 T1 /T2、F7/F8均無異常。發作并非起源于前顳及額葉后面。
② 三者均有類似的異常。結合臨床,發作可能起源于前顳或額后。
③ Z1/Z2及 T 1/ T2有相似的異常。發作可能起源于前顳。
④ Z1/Z2、F7/F8有相似的異常,而T1 / T2無異常。結合臨床發作可能源于額后。
⑤ 僅有Z1/Z2異常,此時應做蝶骨電極記錄才可判斷。
如作為癲癇外科術前評估,上述情況如同時有影像學異常,再結合臨床發作時癥狀,如三者部位相符,在慎重討論后可以不做顱內電極監測,否則均應做顱內電極監測。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