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湯志鴻, 陳偉崗, 尹映儀, 彭倩, 鄧皓輝. 波幅負荷和癲癇樣放電評分系統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療效的評估價值. 癲癇雜志, 2024, 10(4): 308-312. doi: 10.7507/2096-0247.20240400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包括West綜合征和出現癲癇性痙攣但不符合West綜合征所有標準的嬰兒,起病年齡1~24 月齡(高峰為 3~12月齡),必備條件是屈肌、伸肌或混合性癲癇性痙攣,常成串發作,癥狀對稱或不對稱[1],而對腦電圖及合并癥的要求相對比較寬松[2],發作間期腦電圖可表現為高度失律,也可表現為多灶性或局灶性癇樣放電。痙攣發作后發育減慢,但在病程早期可能不明顯。雖然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潛在的病因,但通過早期控制癲癇發作及異常放電,可以獲得更好的癲癇發作控制及改善發育結局。
腦電圖高度失律的消失在傳統上被視為West綜合征治療結局的重要評估標準[3],但由于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對腦電圖高度失律的要求相對比較寬松,部分患兒不存在高度失律的特征。這就提出了需要新的標準來衡量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治療效果。2021提出了波幅負荷和癲癇樣放電評分(Burden of amplitudes and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score,BASED) 系統[4],BASED系統強調腦電圖的2個重要特征,即癲癇樣放電和背景慢波的波幅,評定者間可信度高,與癲癇性痙攣的出現與否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臨床和腦電圖結局進行分析,通過采用BASED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分析,探討BASED評分系統在評估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治療療效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收集2015年—2023年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小兒神經專科收治的符合IESS的患兒,符合納入標準124例。本研究方案已經獲得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患兒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1.1.1 納入標準
(1)符合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的 IESS 診斷標準:① 存在癲癇性痙攣發作;② 起病年齡 1~24 月齡;③ 腦電圖表現為高度失律、多灶或局灶性放電;④ 伴或不伴發育倒退;(2)接受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14 d;(3) ACTH 治療前和治療 14 d均行視頻腦電圖檢測。
1.1.2 排除標準
臨床資料不齊全的患兒。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起病年齡、發育情況、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病因學等。
1.2.2 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方案
本研究中ACTH治療劑量統一選用2~3 U/(kg·d)。 ACTH 治 療 方 案 : ACTH (注射用促皮質素針,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25 U/支)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靜脈滴注至少8 h。硫酸鎂治療方案:25%硫酸鎂1 mL/(kg·d)加入100 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時間>8 h。同時開放2根靜脈通道或一條中心靜脈導管,微量注射泵輸注ACTH 及硫酸鎂兩種藥物。觀察治療效果為2周。ACTH 治療1周時關注血常規、肝腎功能及電解質,如無異常繼續治療1周。2 周后再次復查相關指標、腦電圖并收集血樣本。治療期間防治院內感染,并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測量并記錄血壓變化,同時口服鉀及鈣、維生素D預防不良反應。
1.2.3 視頻腦電圖監測及2021 BASED評分
采用 32 導視頻腦電圖儀,記錄時間均≥4 h,至少包括一個完整的清醒睡眠結構周期,分別在 ACTH 治療前和治療14 d時進行監測。 腦電圖由兩名獲得中國抗癲癇協會腦電圖醫師資格認證的醫師判斷。選擇患者進入睡眠期后異常放電頻率最高時的 5 min進行BASED評分: 評分標準見表1[4],評分包括的元素有:① 異常高波幅背景波( 除 T3-T5 和 T4-T6 >300 μv,其余導聯>200 μv); ② ≥3 個棘波灶的1s格;③ 成組的多灶性棘波;④ 陣發性電壓衰減。

1.2.4 精神運動發育評價
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測評患兒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適應性行為以及社會行為。 結果評價:發育商(DQ)正常>78;可疑 DQ 為 72~78;異常 DQ<72。
1.2.5 分組與療效評價
根據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14 d的反應,分為發作控制組及發作未控制組。發作控制組是指ACTH治療后無痙攣發作。未控制組:治療后仍存在痙攣發作。采用 BASED 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打分,治療后腦電圖緩解是指治療前4或5分,治療后≤3 分,比較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控制組和未控制組腦電圖變化。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相對數描述,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非參數秩和檢驗比較發作控制組和未控制組治療前后腦電圖BASED評分差異。腦電圖BASED 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收集IESS患兒共124例,其中男 78 例、女 46 例,起病年齡 1月齡~2歲,平均 ( 5.42±0.39) 月齡,發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及運動發育落后或倒退。按照 2017年ILAE癲癇病因分類標準將病因分為結構、遺傳、感染、代謝、免疫及原因不明[5]。結果顯示,87.1%(108/124)的患兒病因明確,遺傳性病因32例(25.8%),結構性病因66 例 (53.2%),代謝性病因6例 (4.8%),感染性病因4例(3.2%),原因不明性 16 例 (12.9%),本組結構性病因以獲得結構性病因占比高,其中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34例,無免疫性病因患兒。詳見表2。


2.2 療效及不良反應
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控制率為59.7%(74/124),結構性(69.7%)、遺傳性(43.8%)、代謝性(33.3%)、感染性(50%)、原因不明組(62.5%)病因患兒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9)(表2)。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有:低鉀血癥40例(32.2%), 感染 34 例 (27.5%),肝功能損害 8例(6.5%), 未出現高血壓的病例。
2.3 腦電圖 BASED 與 ACTH聯合硫酸鎂療效的關聯性分析
IESS患兒治療前84例可見腦電圖高度失律(67.7% ),腦電圖均有多量癲癇波發放,監測到痙攣發作。腦電圖緩解是指治療前4或5分,治療后≤3 分,本組IESS患兒治療前腦電圖評分4~5分,治療后腦電圖總緩解率為57.2%。其中治療后發作控制組60 例BASED為 2~3分,14例BASED 4~5分,腦電圖緩解率為81%。未控制組治療后11例,BASED 2~3分,39例 BASED 4~5分,腦電圖緩解率為22%。 BASED 提示發作控制組治療后 腦電圖 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 P< 0.001) ,治療后腦電圖 BASED 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P<0.001,Spearman相關系數rp=0.601),且關系密切。
3 討論
IESS是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的術語,提出該術語的主要目的是對于出現癲癇性痙攣發作的患者給予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盡量減少嚴重的精神運動發育停滯或倒退。 West綜合征診斷要求比IESS相比更為嚴格,要符合以下3點:① 嬰兒期起病的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高度失律和發育停滯或倒退。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患者有癲癇性痙攣發作,但未達到 West 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如起病年齡大于1歲;② 腦電圖尚未達到高度失律的標準,而是表現為多灶或局灶性放電;③ 病程早期可無發育落后。IESS必備條件:① 癲癇發作,屈肌、伸肌或混合性癲癇性痙攣,常成串發作;② 發作間期腦電圖高度失律、多灶性或局灶性癇樣放電;③ 痙攣發作后發育減慢,但在病程早期可能不明顯。嬰兒痙攣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許多因素可以導致嬰兒痙攣癥,但很難用單一機制解釋嬰兒痙攣癥的發生,最可能的情況是無論是在分子、受體或細胞水平,正常的大腦神經元/神經元間網絡被破壞,導致皮層和皮層下結構之間的異常相互作用[6]。IESS的發病率為30/10萬,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IESS占嬰幼兒起病的癲癇的10%,神經影像學和基因檢測已被提議用于IESS的診斷評估,81% 患兒有確定病因[7],本研究87%(108/124)的IESS患兒病因明確,結構性病因占53.2%,其中以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后遺獲得結構性病因占比高。
IESS認知功能受損與活動性癲癇、腦電圖高度失律明顯相關,美國神經病協會建議發作開始1周內開始治療可很好改善發育預后;越早開始皮質激素治療,痙攣控制概率更高。治療目標包括終止臨床發作和腦電圖高峰失律圖形消失,糾正發育障礙,IESS綜合治療包括病因治療、藥物治療、生酮飲食、神經調控和手術治療[8],藥物治療推薦ACTH、潑尼松龍和氨己烯酸為一線治療藥物,首選靜脈注射ACTH。ACTH對短期痙攣發作的控制和高度失律腦電圖的緩解具有顯著療效,并可取得持續治療反應,即在治療第14 d或之前痙攣發作停止,治療后2~4周腦電圖高度失律消失,并持續緩解至第30 d[9]。ACTH抗驚厥作用機制包括:通過負反饋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過度產生,直接或間接作用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體和苯二氮類受體。2016年國家嬰兒痙攣聯盟進行的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ACTH治療IESS的痙攣控制率為55%,高于口服激素組(39%)及氨己烯酸組(36%)[10]。2021年國家嬰兒痙攣聯盟23個中心進行的研究表明,ACTH(46%)和口服激素(44%)治療IESS的痙攣控制率優于氨己烯酸組(37%)及其他非標準治療組(8%)[11]。雖然目前IESS治療指南未明確提出聯合使用硫酸鎂,但多個研究已支持ACTH聯合硫酸鎂在治療IESS的優勢,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的有效率(發作減少≥50%)高于單獨ACTH治療組(70.8% vs. 53.8%)[12]。對于一線治療失敗的IS患者,硫酸鎂聯合ACTH聯合治療發作控制率為48.5%[13]。本研究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控制率為59.7%,不同病因患兒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ACTH常見副作用有激惹、食欲增加、體重增加、睡眠紊亂、消化道出血、免疫抑制和感染、內分泌代謝紊亂、高血壓、腎功能衰竭、高血糖、面色蒼白、低鈣、骨密度下降、多毛、痤瘡、眼壓升高、腦萎縮、心律失常、梗阻性心肌肥厚。由于ACTH有類固醇源性效應,高血壓為臨床常見的不良反應,既往報道表明ACTH治療期間高血壓的發生率4.00%~26.09%[14],硫酸鎂聯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方案治療IESS療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硫酸鎂參與中樞神經遞質的代謝、釋放過程,穩定細胞膜的通透性,維持細胞內外離子及神經遞質的平衡,維持神經傳導功能的穩定性,減少癲癇促發因素。硫酸鎂聯合ACTH治療IESS過程中,既可以起到減少癲癇發作、保護腦神經的作用,還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本研究采用硫酸鎂聯合ACTH方案治療未出現高血壓不良反應。表明硫酸鎂對ACTH治療過程中的高血壓有顯著的預防作用,有助于順利完成ACTH療程。
波幅負荷和癲癇樣放電評分系統是IESS可靠、準確、可行的腦電圖分級量表[15],目前該系統在ACTH治療IESS的療效評價的相關研究較少。BASED 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評分,重點強調了腦電圖的癲癇樣放電和背景慢波的波幅,評分包括的元素有:① 異常高波幅背景波(除 T3-T5 和T4-T6 >300 μv,其余導聯>200 μv);② ≥3個棘波灶的1s格;③ 成組的多灶性棘波;④ 陣發性電壓衰減。鄭蘇等[16]研究表明ACTH治療IESS后腦電圖緩解時,提示臨床療效好,BASED 量化可協助臨床的療效判斷。本研究對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前后腦電圖以上四個元素的量化評分變化進行對比,以闡明其對療效評價的意義。BASED 顯示治療后腦電圖緩解率為 57.2%,其中治療后發作控制組腦電圖緩解率為81%。未控制組治療后腦電圖緩解率為22%。 發作控制組治療后 EEG 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治療后腦電圖BASED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且關系密切。以量化的方式證實腦電圖緩解與臨床療效一致,表明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不僅可以抑制痙攣發作,還可以改善腦電圖。
綜上,本研究應用 BASED 對 ACTH 治療前后的腦電圖進行量化分析,進一步分析腦電圖在判斷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療效中的作用,BASED評分發作控制組治療后EEG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 BASED評分可以為臨床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療效評估提供量化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包括West綜合征和出現癲癇性痙攣但不符合West綜合征所有標準的嬰兒,起病年齡1~24 月齡(高峰為 3~12月齡),必備條件是屈肌、伸肌或混合性癲癇性痙攣,常成串發作,癥狀對稱或不對稱[1],而對腦電圖及合并癥的要求相對比較寬松[2],發作間期腦電圖可表現為高度失律,也可表現為多灶性或局灶性癇樣放電。痙攣發作后發育減慢,但在病程早期可能不明顯。雖然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潛在的病因,但通過早期控制癲癇發作及異常放電,可以獲得更好的癲癇發作控制及改善發育結局。
腦電圖高度失律的消失在傳統上被視為West綜合征治療結局的重要評估標準[3],但由于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對腦電圖高度失律的要求相對比較寬松,部分患兒不存在高度失律的特征。這就提出了需要新的標準來衡量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治療效果。2021提出了波幅負荷和癲癇樣放電評分(Burden of amplitudes and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score,BASED) 系統[4],BASED系統強調腦電圖的2個重要特征,即癲癇樣放電和背景慢波的波幅,評定者間可信度高,與癲癇性痙攣的出現與否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的臨床和腦電圖結局進行分析,通過采用BASED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分析,探討BASED評分系統在評估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治療療效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收集2015年—2023年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小兒神經專科收治的符合IESS的患兒,符合納入標準124例。本研究方案已經獲得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患兒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1.1.1 納入標準
(1)符合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的 IESS 診斷標準:① 存在癲癇性痙攣發作;② 起病年齡 1~24 月齡;③ 腦電圖表現為高度失律、多灶或局灶性放電;④ 伴或不伴發育倒退;(2)接受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14 d;(3) ACTH 治療前和治療 14 d均行視頻腦電圖檢測。
1.1.2 排除標準
臨床資料不齊全的患兒。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起病年齡、發育情況、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病因學等。
1.2.2 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方案
本研究中ACTH治療劑量統一選用2~3 U/(kg·d)。 ACTH 治 療 方 案 : ACTH (注射用促皮質素針,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25 U/支)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靜脈滴注至少8 h。硫酸鎂治療方案:25%硫酸鎂1 mL/(kg·d)加入100 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時間>8 h。同時開放2根靜脈通道或一條中心靜脈導管,微量注射泵輸注ACTH 及硫酸鎂兩種藥物。觀察治療效果為2周。ACTH 治療1周時關注血常規、肝腎功能及電解質,如無異常繼續治療1周。2 周后再次復查相關指標、腦電圖并收集血樣本。治療期間防治院內感染,并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測量并記錄血壓變化,同時口服鉀及鈣、維生素D預防不良反應。
1.2.3 視頻腦電圖監測及2021 BASED評分
采用 32 導視頻腦電圖儀,記錄時間均≥4 h,至少包括一個完整的清醒睡眠結構周期,分別在 ACTH 治療前和治療14 d時進行監測。 腦電圖由兩名獲得中國抗癲癇協會腦電圖醫師資格認證的醫師判斷。選擇患者進入睡眠期后異常放電頻率最高時的 5 min進行BASED評分: 評分標準見表1[4],評分包括的元素有:① 異常高波幅背景波( 除 T3-T5 和 T4-T6 >300 μv,其余導聯>200 μv); ② ≥3 個棘波灶的1s格;③ 成組的多灶性棘波;④ 陣發性電壓衰減。

1.2.4 精神運動發育評價
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測評患兒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適應性行為以及社會行為。 結果評價:發育商(DQ)正常>78;可疑 DQ 為 72~78;異常 DQ<72。
1.2.5 分組與療效評價
根據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14 d的反應,分為發作控制組及發作未控制組。發作控制組是指ACTH治療后無痙攣發作。未控制組:治療后仍存在痙攣發作。采用 BASED 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打分,治療后腦電圖緩解是指治療前4或5分,治療后≤3 分,比較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控制組和未控制組腦電圖變化。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相對數描述,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非參數秩和檢驗比較發作控制組和未控制組治療前后腦電圖BASED評分差異。腦電圖BASED 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收集IESS患兒共124例,其中男 78 例、女 46 例,起病年齡 1月齡~2歲,平均 ( 5.42±0.39) 月齡,發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及運動發育落后或倒退。按照 2017年ILAE癲癇病因分類標準將病因分為結構、遺傳、感染、代謝、免疫及原因不明[5]。結果顯示,87.1%(108/124)的患兒病因明確,遺傳性病因32例(25.8%),結構性病因66 例 (53.2%),代謝性病因6例 (4.8%),感染性病因4例(3.2%),原因不明性 16 例 (12.9%),本組結構性病因以獲得結構性病因占比高,其中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34例,無免疫性病因患兒。詳見表2。


2.2 療效及不良反應
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控制率為59.7%(74/124),結構性(69.7%)、遺傳性(43.8%)、代謝性(33.3%)、感染性(50%)、原因不明組(62.5%)病因患兒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9)(表2)。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有:低鉀血癥40例(32.2%), 感染 34 例 (27.5%),肝功能損害 8例(6.5%), 未出現高血壓的病例。
2.3 腦電圖 BASED 與 ACTH聯合硫酸鎂療效的關聯性分析
IESS患兒治療前84例可見腦電圖高度失律(67.7% ),腦電圖均有多量癲癇波發放,監測到痙攣發作。腦電圖緩解是指治療前4或5分,治療后≤3 分,本組IESS患兒治療前腦電圖評分4~5分,治療后腦電圖總緩解率為57.2%。其中治療后發作控制組60 例BASED為 2~3分,14例BASED 4~5分,腦電圖緩解率為81%。未控制組治療后11例,BASED 2~3分,39例 BASED 4~5分,腦電圖緩解率為22%。 BASED 提示發作控制組治療后 腦電圖 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 P< 0.001) ,治療后腦電圖 BASED 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P<0.001,Spearman相關系數rp=0.601),且關系密切。
3 討論
IESS是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的術語,提出該術語的主要目的是對于出現癲癇性痙攣發作的患者給予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盡量減少嚴重的精神運動發育停滯或倒退。 West綜合征診斷要求比IESS相比更為嚴格,要符合以下3點:① 嬰兒期起病的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高度失律和發育停滯或倒退。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患者有癲癇性痙攣發作,但未達到 West 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如起病年齡大于1歲;② 腦電圖尚未達到高度失律的標準,而是表現為多灶或局灶性放電;③ 病程早期可無發育落后。IESS必備條件:① 癲癇發作,屈肌、伸肌或混合性癲癇性痙攣,常成串發作;② 發作間期腦電圖高度失律、多灶性或局灶性癇樣放電;③ 痙攣發作后發育減慢,但在病程早期可能不明顯。嬰兒痙攣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許多因素可以導致嬰兒痙攣癥,但很難用單一機制解釋嬰兒痙攣癥的發生,最可能的情況是無論是在分子、受體或細胞水平,正常的大腦神經元/神經元間網絡被破壞,導致皮層和皮層下結構之間的異常相互作用[6]。IESS的發病率為30/10萬,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IESS占嬰幼兒起病的癲癇的10%,神經影像學和基因檢測已被提議用于IESS的診斷評估,81% 患兒有確定病因[7],本研究87%(108/124)的IESS患兒病因明確,結構性病因占53.2%,其中以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后遺獲得結構性病因占比高。
IESS認知功能受損與活動性癲癇、腦電圖高度失律明顯相關,美國神經病協會建議發作開始1周內開始治療可很好改善發育預后;越早開始皮質激素治療,痙攣控制概率更高。治療目標包括終止臨床發作和腦電圖高峰失律圖形消失,糾正發育障礙,IESS綜合治療包括病因治療、藥物治療、生酮飲食、神經調控和手術治療[8],藥物治療推薦ACTH、潑尼松龍和氨己烯酸為一線治療藥物,首選靜脈注射ACTH。ACTH對短期痙攣發作的控制和高度失律腦電圖的緩解具有顯著療效,并可取得持續治療反應,即在治療第14 d或之前痙攣發作停止,治療后2~4周腦電圖高度失律消失,并持續緩解至第30 d[9]。ACTH抗驚厥作用機制包括:通過負反饋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過度產生,直接或間接作用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體和苯二氮類受體。2016年國家嬰兒痙攣聯盟進行的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ACTH治療IESS的痙攣控制率為55%,高于口服激素組(39%)及氨己烯酸組(36%)[10]。2021年國家嬰兒痙攣聯盟23個中心進行的研究表明,ACTH(46%)和口服激素(44%)治療IESS的痙攣控制率優于氨己烯酸組(37%)及其他非標準治療組(8%)[11]。雖然目前IESS治療指南未明確提出聯合使用硫酸鎂,但多個研究已支持ACTH聯合硫酸鎂在治療IESS的優勢,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的有效率(發作減少≥50%)高于單獨ACTH治療組(70.8% vs. 53.8%)[12]。對于一線治療失敗的IS患者,硫酸鎂聯合ACTH聯合治療發作控制率為48.5%[13]。本研究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控制率為59.7%,不同病因患兒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ACTH常見副作用有激惹、食欲增加、體重增加、睡眠紊亂、消化道出血、免疫抑制和感染、內分泌代謝紊亂、高血壓、腎功能衰竭、高血糖、面色蒼白、低鈣、骨密度下降、多毛、痤瘡、眼壓升高、腦萎縮、心律失常、梗阻性心肌肥厚。由于ACTH有類固醇源性效應,高血壓為臨床常見的不良反應,既往報道表明ACTH治療期間高血壓的發生率4.00%~26.09%[14],硫酸鎂聯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方案治療IESS療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硫酸鎂參與中樞神經遞質的代謝、釋放過程,穩定細胞膜的通透性,維持細胞內外離子及神經遞質的平衡,維持神經傳導功能的穩定性,減少癲癇促發因素。硫酸鎂聯合ACTH治療IESS過程中,既可以起到減少癲癇發作、保護腦神經的作用,還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本研究采用硫酸鎂聯合ACTH方案治療未出現高血壓不良反應。表明硫酸鎂對ACTH治療過程中的高血壓有顯著的預防作用,有助于順利完成ACTH療程。
波幅負荷和癲癇樣放電評分系統是IESS可靠、準確、可行的腦電圖分級量表[15],目前該系統在ACTH治療IESS的療效評價的相關研究較少。BASED 系統對腦電圖進行量化評分,重點強調了腦電圖的癲癇樣放電和背景慢波的波幅,評分包括的元素有:① 異常高波幅背景波(除 T3-T5 和T4-T6 >300 μv,其余導聯>200 μv);② ≥3個棘波灶的1s格;③ 成組的多灶性棘波;④ 陣發性電壓衰減。鄭蘇等[16]研究表明ACTH治療IESS后腦電圖緩解時,提示臨床療效好,BASED 量化可協助臨床的療效判斷。本研究對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前后腦電圖以上四個元素的量化評分變化進行對比,以闡明其對療效評價的意義。BASED 顯示治療后腦電圖緩解率為 57.2%,其中治療后發作控制組腦電圖緩解率為81%。未控制組治療后腦電圖緩解率為22%。 發作控制組治療后 EEG 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治療后腦電圖BASED評分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且關系密切。以量化的方式證實腦電圖緩解與臨床療效一致,表明ACTH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不僅可以抑制痙攣發作,還可以改善腦電圖。
綜上,本研究應用 BASED 對 ACTH 治療前后的腦電圖進行量化分析,進一步分析腦電圖在判斷 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療效中的作用,BASED評分發作控制組治療后EEG緩解明顯高于未控制組,腦電圖評分與臨床療效相關, BASED評分可以為臨床ACTH 聯合硫酸鎂治療IESS療效評估提供量化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