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雙宇. 軟性蝶骨電極在癲癇患兒腦電監測中的應用及護理. 癲癇雜志, 2024, 10(4): 345-348. doi: 10.7507/2096-0247.20240500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顳葉癲癇的手術治療已成為耐藥性顳葉內側癲癇患者的主要治療選擇,并且經過臨床實踐的驗證,其療效顯著[1,2]。在這一過程中,術前對致癇灶位置的精確評估以及后續手術計劃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3],這不僅是癲癇手術成功的關鍵,更是保障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柔絲蝶骨電極由軟性光滑不銹鋼絲精心編織而成,其設計巧妙地將尖端裸露的絕緣針電極精準地置于蝶骨底面,使得電極能夠緊密貼近并高效記錄大腦關鍵區域如顳葉溝回、海馬、杏仁核等處的電活動[4,5]。研究顯示,軟性蝶骨電極與硬性電極相比,電極故障脫落率低,且腦電信號記錄清晰穩定,可操作好[6]。這一特性使得柔絲蝶骨電極能夠更為敏感地捕捉異常放電的精確位置,為癲癇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持[4,5,7-9]。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兒童專科領域率先開展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柔絲蝶骨電極植入技術進行視頻腦電圖監測,該技術旨在精準定位致癇灶并輔助診斷、手術治療,操作人員均取得相應操作資格。由于柔絲蝶骨電極具備高安全系數的操作特點,極大地提升了患兒在接受監測過程中的舒適度。同時,其易固定、可自由活動的特性使得患兒在監測過程中能夠保持相對正常的生活狀態,適用于長程或短程的連續監測[6]。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需要協助醫師交待患者或監護人在穿刺后如有不適癥狀可進軟食或流質飲食,且囑患兒手勿觸摸穿刺部位,以免連接線脫落或腦電圖干擾。同時由于柔絲蝶骨電極置入過程是有創操作,并且穿刺后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感或穿刺部位紅腫/感染等癥狀,因此腦電監護過程護理工作對于監測并發癥或不良事件顯得尤為重要[10-12]。本文通過收集2016年7月—2024年3月癲癇患兒的腦電監護過程中的臨床資料和護理結果,統計分析并發癥的發生類型、發生率,并從護理角度討論穿刺前準備、穿刺中護理操作以及穿刺后護理監護措施和優化,為臨床腦電監測檢查的癲癇患兒護理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納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2016年7月—2024年3月期間需術前精準定位的癲癇患兒,收集患兒的年齡、性別、入院診斷、病程、癲癇發作起始部位、癲癇發作情況以及穿刺后護理觀察記錄等信息。所有患兒均接受了蝶骨電極置入術,電極留置時間最短為24 h,最長達到7 d。在置入電極前,所有患兒的法定監護人均已簽署《軟性蝶骨電極置入知情同意書》,確保研究過程符合倫理規范。
1.2 分析方法
采用Office Excel 2016版軟件對收集的我院癲癇患兒的基本信息,并對蝶骨電極穿刺在兒童癲癇腦電監測中的并發癥或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癲癇患兒基本信息
研究共收集120例需術前精準定位的癲癇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分布范圍為4~17歲,平均年齡為10.2歲,患兒入院診斷主要為癲癇和難治性癲癇116例(96.67%),發病病程主要集中5年以內93例(77.50%),患兒詳細信息見表1。

2.2 患兒癲癇發作定位以及穿刺部位不良事件
本研究共納入了120例癲癇患兒,經過嚴格的護理程序和連續的腦電圖監測,蝶骨電極均成功捕獲到了清晰且準確的腦電信號,這些信號質量優良,為后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且有力的數據支持。統計分析發現腦電異常區域多集中在左右側額區、顳區、枕區、蝶骨或半球區域69例(57.50%),中央中線區較少,為6例(5.00%)。軟性蝶骨電極穿刺部位護理記錄分析,發現穿刺部位出血有17例(14.17%),穿刺部位疼痛有101例(84.17%),研究期間所有腦電監護患兒均未出現感染的不良事件。在電極留置的過程中,所有患兒的電極絲均保持穩固,未發生任何意外脫落的情況,患者的生活起居,包括飲食和日常活動均未受到顯著影響,患兒腦電異常定位和穿刺部位不良事件發生率見表2。

3 討論
蝶骨電極或聯合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腦電監測中的應用非常廣泛[13,14],根據文獻報道臨床上有借助熒光透視和旋轉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輔助引導電極置入[15,16]。與已表文獻護理操作基本一致[10],軟性蝶骨電極置入術首先要求患兒保持張口放松狀態,避免咬牙。隨后,術者以右手拇指按壓于顴弓中點下2 cm、耳前1.5 cm處,即約下關穴位置。此定位方法結合了人體解剖學特征和臨床經驗,確保了穿刺部位的準確性。在穿刺過程中,采用無菌柔絲蝶骨電極進行一次性使用。術者右手持針,皮下進針后,將針體向下傾斜角度15°,繼續向前進針至針體的2/3處。進針深度根據患兒個體差異進行適當調整,以確保電極能夠準確置入預定位置。進針到位后,術者使用無菌紗布按壓住軟性蝶骨電極絲,右手拔出套管針。隨后,用無菌敷料固定導絲和穿刺口,將電極導絲外露端與電極連線進行連接。最后,將電極連線的另一端與腦電波放大器相連,并進行加強固定。
軟性蝶骨電極穿刺前、中、后相應的有效護理措施以及并發癥或不良事件護理操作預案,既能保證腦電圖的監測質量,又能最大程度減少患兒穿刺部位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中護理整個操作過程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所有腦電監護患兒均未出現感染的不良事件,并且穿刺部位出血率低占14.17%,因此護理的合理有效操作對患兒安全使用軟性蝶骨電極腦電監測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穿刺前的護理準備與綜合評估:① 在執行穿刺操作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的整體身心狀態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與患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護理人員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和不安情緒,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穿刺操作。特別是針對那些存在癲癇持續發作或精神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格外審慎地評估其是否適合接受穿刺操作,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操作的順利進行;② 穿刺所需物品的準備應詳盡且完備,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性無菌蝶骨電極、無菌手套、無菌紗布、4塊自粘性敷料、一次性無菌彎盤、消毒酒精棉球和碘酒棉球、電極連接線及止血鉗等。所有物品均應符合無菌要求,以確保穿刺操作的衛生安全;③ 在患者方面,護理人員需對穿刺點局部進行細致的備皮和消毒處理,確保穿刺部位的清潔無菌。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取端坐位,保持頭部和眼部水平,直視前方,以便為穿刺操作提供穩定的體位支持,確保操作的順利進行;④ 環境方面,為確保穿刺操作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應提前請家屬離開病房,減少病房內的人員流動。這有助于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且干擾較小的穿刺環境,提高穿刺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穿刺過程中的護理監測與應對策略:① 在執行穿刺操作的整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時刻保持警覺,細致觀察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同時,助手需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協助,并在必要時安撫患者情緒,以確保患者的充分配合,從而有效避免因患者不配合而導致的操作失誤或失敗;② 若在穿刺過程中,患者出現癲癇發作、惡心嘔吐、心慌、出冷汗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立即中斷操作,并密切關注患者癥狀的變化。待患者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后,再重新評估患者狀況,確保安全無虞后再行穿刺操作。這一措施旨在保障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引發其他并發癥。
穿刺術后護理與監測措施的優化:① 在穿刺操作結束后,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盡闡述穿刺后的各項注意事項。其中包括解釋局部可能出現的酸脹及輕微疼痛感屬于正常現象,以及指導患者攝取軟食或流質食物直至不適癥狀緩解后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此外,特別強調患者應避免觸碰穿刺部位,以防止連接線脫落或干擾腦電圖的有效記錄;② 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傳授正確的記錄方法。一旦患者出現發作情況,家屬應立即按下打標器并記錄發作時間以及簡要的狀態描述。同時,指導家屬掀開患者被子,確保患者暴露于視頻鏡頭下,以便于醫生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③ 針對電極線的固定問題,首先,我們妥善固定各種電極線,并保持一定的活動距離,以防止因患者活動導致電極線脫落。此外,還加強了防護措施,例如拉起床欄,并對癲癇發作頻繁或不配合的患者采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④ 對腦電圖形進行了嚴密監測。一旦發現偽差性圖像,立即進行調整修復,以確保腦電圖記錄的準確性和可靠性;⑤ 加強病房巡視工作,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記錄并按照醫囑進行處理;⑥ 在監測結束后,小心拔除電極線,并做好用物處理工作,以確保患者的安全舒適。
4 小結與展望
我院率先在兒童專科領域探索并實施了無菌軟性柔絲蝶骨電極的臨床應用,該電極在腦電監測過程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為臨床提供了長時間、連續且客觀的監測數據支持。該電極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其小巧的體積顯著降低了感染風險,從而減少了潛在的并發癥。此外,所有導絲部分均通過無菌敷料的妥善固定,顯著提升了電極置入的穩定性,有效避免了電極脫落等潛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該電極的非刺激性特性使其在臨床監測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明顯干擾,從而顯著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在實際應用中,該電極表現出良好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未出現折斷等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無菌軟性柔絲蝶骨電極在兒童視頻腦電監測中具有顯著優勢,其應用不僅提高了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降低了并發癥的風險。為確保監測的順利進行和患者的良好體驗,我們應高度重視蝶骨電極的護理工作,通過精心護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配合度,為臨床手術和診斷提供更加客觀、準確的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顳葉癲癇的手術治療已成為耐藥性顳葉內側癲癇患者的主要治療選擇,并且經過臨床實踐的驗證,其療效顯著[1,2]。在這一過程中,術前對致癇灶位置的精確評估以及后續手術計劃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3],這不僅是癲癇手術成功的關鍵,更是保障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柔絲蝶骨電極由軟性光滑不銹鋼絲精心編織而成,其設計巧妙地將尖端裸露的絕緣針電極精準地置于蝶骨底面,使得電極能夠緊密貼近并高效記錄大腦關鍵區域如顳葉溝回、海馬、杏仁核等處的電活動[4,5]。研究顯示,軟性蝶骨電極與硬性電極相比,電極故障脫落率低,且腦電信號記錄清晰穩定,可操作好[6]。這一特性使得柔絲蝶骨電極能夠更為敏感地捕捉異常放電的精確位置,為癲癇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持[4,5,7-9]。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兒童專科領域率先開展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柔絲蝶骨電極植入技術進行視頻腦電圖監測,該技術旨在精準定位致癇灶并輔助診斷、手術治療,操作人員均取得相應操作資格。由于柔絲蝶骨電極具備高安全系數的操作特點,極大地提升了患兒在接受監測過程中的舒適度。同時,其易固定、可自由活動的特性使得患兒在監測過程中能夠保持相對正常的生活狀態,適用于長程或短程的連續監測[6]。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需要協助醫師交待患者或監護人在穿刺后如有不適癥狀可進軟食或流質飲食,且囑患兒手勿觸摸穿刺部位,以免連接線脫落或腦電圖干擾。同時由于柔絲蝶骨電極置入過程是有創操作,并且穿刺后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感或穿刺部位紅腫/感染等癥狀,因此腦電監護過程護理工作對于監測并發癥或不良事件顯得尤為重要[10-12]。本文通過收集2016年7月—2024年3月癲癇患兒的腦電監護過程中的臨床資料和護理結果,統計分析并發癥的發生類型、發生率,并從護理角度討論穿刺前準備、穿刺中護理操作以及穿刺后護理監護措施和優化,為臨床腦電監測檢查的癲癇患兒護理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納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2016年7月—2024年3月期間需術前精準定位的癲癇患兒,收集患兒的年齡、性別、入院診斷、病程、癲癇發作起始部位、癲癇發作情況以及穿刺后護理觀察記錄等信息。所有患兒均接受了蝶骨電極置入術,電極留置時間最短為24 h,最長達到7 d。在置入電極前,所有患兒的法定監護人均已簽署《軟性蝶骨電極置入知情同意書》,確保研究過程符合倫理規范。
1.2 分析方法
采用Office Excel 2016版軟件對收集的我院癲癇患兒的基本信息,并對蝶骨電極穿刺在兒童癲癇腦電監測中的并發癥或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癲癇患兒基本信息
研究共收集120例需術前精準定位的癲癇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分布范圍為4~17歲,平均年齡為10.2歲,患兒入院診斷主要為癲癇和難治性癲癇116例(96.67%),發病病程主要集中5年以內93例(77.50%),患兒詳細信息見表1。

2.2 患兒癲癇發作定位以及穿刺部位不良事件
本研究共納入了120例癲癇患兒,經過嚴格的護理程序和連續的腦電圖監測,蝶骨電極均成功捕獲到了清晰且準確的腦電信號,這些信號質量優良,為后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且有力的數據支持。統計分析發現腦電異常區域多集中在左右側額區、顳區、枕區、蝶骨或半球區域69例(57.50%),中央中線區較少,為6例(5.00%)。軟性蝶骨電極穿刺部位護理記錄分析,發現穿刺部位出血有17例(14.17%),穿刺部位疼痛有101例(84.17%),研究期間所有腦電監護患兒均未出現感染的不良事件。在電極留置的過程中,所有患兒的電極絲均保持穩固,未發生任何意外脫落的情況,患者的生活起居,包括飲食和日常活動均未受到顯著影響,患兒腦電異常定位和穿刺部位不良事件發生率見表2。

3 討論
蝶骨電極或聯合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腦電監測中的應用非常廣泛[13,14],根據文獻報道臨床上有借助熒光透視和旋轉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輔助引導電極置入[15,16]。與已表文獻護理操作基本一致[10],軟性蝶骨電極置入術首先要求患兒保持張口放松狀態,避免咬牙。隨后,術者以右手拇指按壓于顴弓中點下2 cm、耳前1.5 cm處,即約下關穴位置。此定位方法結合了人體解剖學特征和臨床經驗,確保了穿刺部位的準確性。在穿刺過程中,采用無菌柔絲蝶骨電極進行一次性使用。術者右手持針,皮下進針后,將針體向下傾斜角度15°,繼續向前進針至針體的2/3處。進針深度根據患兒個體差異進行適當調整,以確保電極能夠準確置入預定位置。進針到位后,術者使用無菌紗布按壓住軟性蝶骨電極絲,右手拔出套管針。隨后,用無菌敷料固定導絲和穿刺口,將電極導絲外露端與電極連線進行連接。最后,將電極連線的另一端與腦電波放大器相連,并進行加強固定。
軟性蝶骨電極穿刺前、中、后相應的有效護理措施以及并發癥或不良事件護理操作預案,既能保證腦電圖的監測質量,又能最大程度減少患兒穿刺部位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中護理整個操作過程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所有腦電監護患兒均未出現感染的不良事件,并且穿刺部位出血率低占14.17%,因此護理的合理有效操作對患兒安全使用軟性蝶骨電極腦電監測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穿刺前的護理準備與綜合評估:① 在執行穿刺操作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的整體身心狀態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與患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護理人員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和不安情緒,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穿刺操作。特別是針對那些存在癲癇持續發作或精神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格外審慎地評估其是否適合接受穿刺操作,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操作的順利進行;② 穿刺所需物品的準備應詳盡且完備,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性無菌蝶骨電極、無菌手套、無菌紗布、4塊自粘性敷料、一次性無菌彎盤、消毒酒精棉球和碘酒棉球、電極連接線及止血鉗等。所有物品均應符合無菌要求,以確保穿刺操作的衛生安全;③ 在患者方面,護理人員需對穿刺點局部進行細致的備皮和消毒處理,確保穿刺部位的清潔無菌。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取端坐位,保持頭部和眼部水平,直視前方,以便為穿刺操作提供穩定的體位支持,確保操作的順利進行;④ 環境方面,為確保穿刺操作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應提前請家屬離開病房,減少病房內的人員流動。這有助于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且干擾較小的穿刺環境,提高穿刺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穿刺過程中的護理監測與應對策略:① 在執行穿刺操作的整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時刻保持警覺,細致觀察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同時,助手需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協助,并在必要時安撫患者情緒,以確保患者的充分配合,從而有效避免因患者不配合而導致的操作失誤或失敗;② 若在穿刺過程中,患者出現癲癇發作、惡心嘔吐、心慌、出冷汗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立即中斷操作,并密切關注患者癥狀的變化。待患者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后,再重新評估患者狀況,確保安全無虞后再行穿刺操作。這一措施旨在保障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引發其他并發癥。
穿刺術后護理與監測措施的優化:① 在穿刺操作結束后,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盡闡述穿刺后的各項注意事項。其中包括解釋局部可能出現的酸脹及輕微疼痛感屬于正常現象,以及指導患者攝取軟食或流質食物直至不適癥狀緩解后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此外,特別強調患者應避免觸碰穿刺部位,以防止連接線脫落或干擾腦電圖的有效記錄;② 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傳授正確的記錄方法。一旦患者出現發作情況,家屬應立即按下打標器并記錄發作時間以及簡要的狀態描述。同時,指導家屬掀開患者被子,確保患者暴露于視頻鏡頭下,以便于醫生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③ 針對電極線的固定問題,首先,我們妥善固定各種電極線,并保持一定的活動距離,以防止因患者活動導致電極線脫落。此外,還加強了防護措施,例如拉起床欄,并對癲癇發作頻繁或不配合的患者采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④ 對腦電圖形進行了嚴密監測。一旦發現偽差性圖像,立即進行調整修復,以確保腦電圖記錄的準確性和可靠性;⑤ 加強病房巡視工作,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記錄并按照醫囑進行處理;⑥ 在監測結束后,小心拔除電極線,并做好用物處理工作,以確保患者的安全舒適。
4 小結與展望
我院率先在兒童專科領域探索并實施了無菌軟性柔絲蝶骨電極的臨床應用,該電極在腦電監測過程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為臨床提供了長時間、連續且客觀的監測數據支持。該電極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其小巧的體積顯著降低了感染風險,從而減少了潛在的并發癥。此外,所有導絲部分均通過無菌敷料的妥善固定,顯著提升了電極置入的穩定性,有效避免了電極脫落等潛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該電極的非刺激性特性使其在臨床監測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明顯干擾,從而顯著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在實際應用中,該電極表現出良好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未出現折斷等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無菌軟性柔絲蝶骨電極在兒童視頻腦電監測中具有顯著優勢,其應用不僅提高了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降低了并發癥的風險。為確保監測的順利進行和患者的良好體驗,我們應高度重視蝶骨電極的護理工作,通過精心護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配合度,為臨床手術和診斷提供更加客觀、準確的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