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最近發表于Epilepsia雜志的“Sleep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rapid eye movement (REM) latency and REM duration”一文進行解讀,該研究以接受術前評估的成年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頻譜圖和視頻腦電圖發現,癲癇本身可以改變潛在的睡眠,對于癲癇發作和長期癲癇發作風險預警具有一定意義,并且首次提出了幾個癲癇發作與睡眠的概念如primary sleep period、 perisleep等。通過文章解讀,期望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癲癇研究新方向。
引用本文: 溫慧, 溫文顥, 劉永紅. 關于《癲癇患者的睡眠生理: 癲癇發作對快速眼動睡眠潛伏期和持續時間的影響》一文的解讀. 癲癇雜志, 2024, 10(4): 349-352. doi: 10.7507/2096-0247.20240500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本文對最近發表于Epilepsia雜志的“Sleep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rapid eye movement (REM) latency and REM duration”一文進行解讀進行解讀,旨在更深入地理解癲癇發作與睡眠的關系,尤其是癲癇發作對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的影響。文章探討了癲癇發作對REM潛伏期和持續時間的影響,發現初級睡眠期(Primary sleep period,PSP)之前、PSP期間和perisleep(4-h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PSP)期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潛伏期的延長存在可測量和可靠的關系。該研究采用快速傅里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頻譜圖和具有眼電極通道的30s每幀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對一組接受耐藥性癲癇評估的成年癲癇患者進行睡眠分期分析并確定研究的睡眠變量。研究發現,癲癇本身可以改變潛在的睡眠,對于癲癇發作和長期癲癇發作風險預警具有一定意義。
1 概述
文章首次提出的幾個概念對于未來開展類似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具體內容如下:① PSP即primary sleep period定義為發作當晚超過1 h 的睡眠時間;② previous day指PSP的前一天白天;③ same night指PSP的當晚;④ 4 h-before sleep onset指在PSP睡眠起始前的4 h;⑤ 4 h-after sleep offset指PSP睡眠結束的后4 h;⑥ following day指PSP的次日白天;⑦ perisleep指PSP前后4 h。
2 摘要部分
研究目的:睡眠與癲癇之間存在著一種公認的雙向關系。癲癇患者往往睡眠效率較低,REM睡眠時間較短。REM睡眠發生延遲或持續時間縮短可能與癲癇發作有著相互作用。對一組接受耐藥性癲癇評估的成年人進行研究,希望確定癲癇發作前后的快速眼動睡眠是否存在潛伏期延遲或持續時間縮短。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光譜圖引導聯合人工校正的方法回顧癲癇監測單元入院患者的視頻腦電圖,進行睡眠評分,從而確定睡眠變量。研究結果:① 研究的患者隊列中,在PSP之前或PSP期間經歷癲癇發作的患者,其REM潛伏期延長,REM持續時間縮短;② 在睡眠開始前的4 h內發生癲癇發作的當晚,REM潛伏期延長,REM持續時間縮短;③ 在PSP后一天發生癲癇發作時,REM沒有變化。研究意義:在PSP之前、PSP期間和perisleep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睡眠潛伏期的延遲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3 背景介紹
睡眠和癲癇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雙向關系。癲癇患者的睡眠效率較低,睡眠碎片化,REM睡眠潛伏期延長,REM睡眠持續時間明顯縮短。雖然睡眠剝奪可能是癲癇發作的明顯誘因,但癲癇樣放電的增加通過擾亂覺醒而影響睡眠。在睡眠期間,癲癇發作更有可能發生在睡眠轉換期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而1%或更少的癲癇發作發生在REM期。這可能是因為在NREM睡眠中,丘腦-皮質傳入沖動介導的大腦皮質呈彌漫性同步化,進而引起致癇灶神經元興奮性增加,對癲癇活動起易化作用;而REM睡眠期,丘腦-皮質傳入沖動呈去同步化,引起通過胼胝體傳播的神經沖動減弱,對癲癇活動起抑制作用[1-3]。REM潛伏期延遲或REM持續時間縮短可能與個體患者癲癇發作存在相互作用,可更好地了解癲癇發作的晝夜節律模式和預測癲癇的活動性。同樣,REM睡眠增加是否可以改善癲癇發作的發生率,以及在癲癇患者中識別潛在的REM睡眠模式是否能夠更好地檢測或預測癲癇發作尚不清楚。研究者提出兩個假設:在REM之前的癲癇發作(無論白天或晚上)與進入REM的延遲有關;REM結束后發生癲癇發作,與個體基線相比,也會增加REM潛伏期。如果可以確定REM睡眠和癲癇發作之間的一致關系,則可以使用這些信息縱向監測癲癇發作的發生率和頻率,并結合晝夜節律和生理變量來預測癲癇發作的風險。
4 方法學
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間入住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癲癇監測單位(EMU)的41例成年耐藥性癲癇患者。研究采用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監測時間至少4個夜晚,至少記錄到一次癲癇發作,以及至少一次24 h無癲癇發作。所有參與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審查。本研究排除了兒科患者、顱內電極記錄者、偽差過大、數據丟失或格式問題、未監測到癲癇發作者以及其他不符合入組標準者。具體實施過程包括:① 采集腦電圖(含眼動、心電);② 使用光譜圖引導分析和人工校正分析(原文圖1);③ 確定睡眠參數,包括睡眠開始時間、睡眠結束時間、總睡眠時間、REM潛伏期、REM持續時間、NREM:REM比率、睡眠開始后的長時間清醒期以及任何白天小睡的發生(定義為連續白天睡眠的30 min);④ 確定每一次癲癇發作的發作類型、發作起始和終止以及發作前和發作后的狀態;⑤ 聚焦于幾個癲癇發作窗口來評估其對PSP的影響;⑥ 使用箱線圖和千層面圖分別對群體水平和個體水平進行分析,統計軟件為R版本的4.2.0。
5 結果分析
5.1 隊列分析
納入及排除標準參見原文圖2,納入者人口統計學資料參見原文表1。EMU 的平均持續時間為8.3(SE=0 .3)d,范圍為5~13 d。患者在 EMU 住院期間平均有4.0(SE=0 .10)個REM期,范圍為0~11個REM期。
5.2 全隊列分析
匯總的隊列結果參見原文表2。癲癇發作后的PSP與REM期潛伏期的顯著增加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50.8(SE=11.5)min,無癲癇發作組為100.6(SE=7.3)min(P<0.01,原文圖3A);5.2.3癲癇發作后的PSP與REM期持續時間的顯著縮短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持續時間為68.1(SE=5.5)min,無癲癇發作組為85.9(SE=3.8)min(P=0.01,原文圖3B);當比較前一天經歷癲癇發作的患者和未經歷癲癇發作患者的睡眠時,NREM:REM比率(P=0.45)或睡眠效率(P=0.98)無統計學差異;癲癇發作PSP與REM期潛伏期的顯著增加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60.4(SE=14.7)min,無癲癇發作組為104.2(SE=7.2)min(P<0.01,原文圖3C);5.2.6癲癇發作PSP也顯示出REM期持續時間縮短,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持續時間為58.8(SE=6.7)min,無癲癇發作組為85.8(SE=3.7min,P<0.01,原文圖3D);癲癇發作PSP還顯示出NREM:REM比率顯著增加(P<0.01)以及睡眠效率顯著降低(P=0.05);癲癇發作前 PSP REM期潛伏期(P=0.52) ,REM 期持續時間(P=0.09) ,NREM: REM 比率(P=0.54)或睡眠效率(P=0.50) 無統計學差異。
5.3 癲癇發作時間
原文探討的是僅在夜間、僅在白天以及日夜均有發作的癲癇患者,在REM期潛伏期(P=0.54)、REM期持續時間(P=0.55)、NREM:REM比率(P=0.10)以及睡眠效率(P=0.97)方面的統計學差異。
5.4 癲癇發作類型
原文探討了局灶性意識障礙性癲癇發作(Focal impaired awareness seizures,FIASs)和雙側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s,BTCSs)之間的差異。研究發現,與前一天發生的FIASs相比,前一天發生的BTCSs的REM潛伏期顯著增加,組間差異平均為65.0(SE=32.8)min(P=0.05)。BTCSs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94.2(SE=27.8)min,而FIASs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29.2(SE=17.5)min。然而,在REM期持續時間(P=0.41)、NREM:REM比率(P=0.21)和睡眠效率(P=0.29)方面,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5.5 日間睡眠
原文探討了在PSP當晚發生癲癇發作的患者,在其癲癇發作后的日間睡眠與無癲癇發作者的日間睡眠在睡眠質量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在REM期持續時間(P=0.20)、REM潛伏期(P=0.43)、NREM:REM比率(P=0.81)以及睡眠效率(P=0.14)方面,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5.6 個體水平分析
原文對27例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癲癇患者進行個體水平分析:至少有兩天出現癲癇發作(A組),兩天沒有癲癇發作(B組)。與B組相比,A組REM期潛伏期增加(P<0.01,參見原文圖4A);與B組相比,A組REM期持續時間縮短(P<0.01,原文圖4B);與B組相比,A組沒有發現 NREM: REM 比率(P=0.06)、睡眠效率(P=0.14)的統計學差異;為了說明癲癇發作對個體睡眠的影響,原文選擇患者的REM潛伏期和癲癇發作數據進行了展示(原文圖4C);在3d的患者亞組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但與2 d的患者組相比顯著性略差(各項睡眠變量比較均P>0.05)。此外,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種趨勢的原因和影響。
6 討論
原文討論部分中,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并探討了其在相關領域中的意義和貢獻。然而,原文中也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針對這些局限性進一步開展研究,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該研究具有以下新穎性:采用連續、多日、無創、相對客觀的方法對睡眠分期進行評估;提出了特定的圍睡眠期定義;使用頭部中央區域頻譜圖的方法進行睡眠分期為視頻腦電監測的癲癇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且標準的睡眠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與其原文最初的假設一致,與先前的研究報告一致;REM期的變化似乎與癲癇發作類型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睡眠結構的變化不僅在患者之間,而且在患者個體都是穩定的;REM潛伏期延長可預測癲癇發作,但反之不一定成立;癲癇發作后PSP的NREM:REM比率和睡眠效率未發現明顯的變化。該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視頻腦電圖監測期間,患者正在服用多種不同組合的抗癲癇發作藥物,這可能會影響睡眠結構;其他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苯二氮卓類藥物,也可能影響REM睡眠;患者逐漸減藥以誘發癲癇發作,這也可能影響癲癇發作和睡眠模式;未行多導睡眠監測,故不能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及周期性腿動對睡眠結構的影響。
7 研究結論
在PSP之前、PSP以及perisleep期間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潛伏期的延遲之間存在可測量且可靠的關系。針對這一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以作為癲癇檢測和長期癲癇風險監測的重要生物標志物。
8 啟發
該研究提示,睡眠對癲癇發作有著一定的影響,睡眠的模式可影響癲癇發作的頻率和發作的時間。癲癇發作預測領域雖是研究熱點,但還沒有統一的共識,未來可以從該研究的局限性入手,如:對未服藥的癲癇患者進行研究,以排除藥物對REM睡眠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癲癇發作對REM期或整個睡眠結構的影響。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癲癇類型進行亞組分析[4-7],或直接針對某一種癲癇發作類型進行研究,以探究其對睡眠結構的影響。還可以依照癲癇共病睡眠障礙[8],如:癲癇共病發作性睡病、失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進行分組,分析其睡眠變量,以探究其與各睡眠變量之間的關系。
解讀原文:Alexandrea Kilgore-Gomez, Gina Norato, William H Theodore, et al. Sleep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rapid eye movement (REM) latency and REM duration. Epilepsia, 2024, 00:1-11. https://doi.org/10.1111/epi.17904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本文對最近發表于Epilepsia雜志的“Sleep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rapid eye movement (REM) latency and REM duration”一文進行解讀進行解讀,旨在更深入地理解癲癇發作與睡眠的關系,尤其是癲癇發作對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的影響。文章探討了癲癇發作對REM潛伏期和持續時間的影響,發現初級睡眠期(Primary sleep period,PSP)之前、PSP期間和perisleep(4-h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PSP)期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潛伏期的延長存在可測量和可靠的關系。該研究采用快速傅里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頻譜圖和具有眼電極通道的30s每幀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對一組接受耐藥性癲癇評估的成年癲癇患者進行睡眠分期分析并確定研究的睡眠變量。研究發現,癲癇本身可以改變潛在的睡眠,對于癲癇發作和長期癲癇發作風險預警具有一定意義。
1 概述
文章首次提出的幾個概念對于未來開展類似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具體內容如下:① PSP即primary sleep period定義為發作當晚超過1 h 的睡眠時間;② previous day指PSP的前一天白天;③ same night指PSP的當晚;④ 4 h-before sleep onset指在PSP睡眠起始前的4 h;⑤ 4 h-after sleep offset指PSP睡眠結束的后4 h;⑥ following day指PSP的次日白天;⑦ perisleep指PSP前后4 h。
2 摘要部分
研究目的:睡眠與癲癇之間存在著一種公認的雙向關系。癲癇患者往往睡眠效率較低,REM睡眠時間較短。REM睡眠發生延遲或持續時間縮短可能與癲癇發作有著相互作用。對一組接受耐藥性癲癇評估的成年人進行研究,希望確定癲癇發作前后的快速眼動睡眠是否存在潛伏期延遲或持續時間縮短。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光譜圖引導聯合人工校正的方法回顧癲癇監測單元入院患者的視頻腦電圖,進行睡眠評分,從而確定睡眠變量。研究結果:① 研究的患者隊列中,在PSP之前或PSP期間經歷癲癇發作的患者,其REM潛伏期延長,REM持續時間縮短;② 在睡眠開始前的4 h內發生癲癇發作的當晚,REM潛伏期延長,REM持續時間縮短;③ 在PSP后一天發生癲癇發作時,REM沒有變化。研究意義:在PSP之前、PSP期間和perisleep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睡眠潛伏期的延遲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3 背景介紹
睡眠和癲癇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雙向關系。癲癇患者的睡眠效率較低,睡眠碎片化,REM睡眠潛伏期延長,REM睡眠持續時間明顯縮短。雖然睡眠剝奪可能是癲癇發作的明顯誘因,但癲癇樣放電的增加通過擾亂覺醒而影響睡眠。在睡眠期間,癲癇發作更有可能發生在睡眠轉換期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而1%或更少的癲癇發作發生在REM期。這可能是因為在NREM睡眠中,丘腦-皮質傳入沖動介導的大腦皮質呈彌漫性同步化,進而引起致癇灶神經元興奮性增加,對癲癇活動起易化作用;而REM睡眠期,丘腦-皮質傳入沖動呈去同步化,引起通過胼胝體傳播的神經沖動減弱,對癲癇活動起抑制作用[1-3]。REM潛伏期延遲或REM持續時間縮短可能與個體患者癲癇發作存在相互作用,可更好地了解癲癇發作的晝夜節律模式和預測癲癇的活動性。同樣,REM睡眠增加是否可以改善癲癇發作的發生率,以及在癲癇患者中識別潛在的REM睡眠模式是否能夠更好地檢測或預測癲癇發作尚不清楚。研究者提出兩個假設:在REM之前的癲癇發作(無論白天或晚上)與進入REM的延遲有關;REM結束后發生癲癇發作,與個體基線相比,也會增加REM潛伏期。如果可以確定REM睡眠和癲癇發作之間的一致關系,則可以使用這些信息縱向監測癲癇發作的發生率和頻率,并結合晝夜節律和生理變量來預測癲癇發作的風險。
4 方法學
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間入住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癲癇監測單位(EMU)的41例成年耐藥性癲癇患者。研究采用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監測時間至少4個夜晚,至少記錄到一次癲癇發作,以及至少一次24 h無癲癇發作。所有參與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審查。本研究排除了兒科患者、顱內電極記錄者、偽差過大、數據丟失或格式問題、未監測到癲癇發作者以及其他不符合入組標準者。具體實施過程包括:① 采集腦電圖(含眼動、心電);② 使用光譜圖引導分析和人工校正分析(原文圖1);③ 確定睡眠參數,包括睡眠開始時間、睡眠結束時間、總睡眠時間、REM潛伏期、REM持續時間、NREM:REM比率、睡眠開始后的長時間清醒期以及任何白天小睡的發生(定義為連續白天睡眠的30 min);④ 確定每一次癲癇發作的發作類型、發作起始和終止以及發作前和發作后的狀態;⑤ 聚焦于幾個癲癇發作窗口來評估其對PSP的影響;⑥ 使用箱線圖和千層面圖分別對群體水平和個體水平進行分析,統計軟件為R版本的4.2.0。
5 結果分析
5.1 隊列分析
納入及排除標準參見原文圖2,納入者人口統計學資料參見原文表1。EMU 的平均持續時間為8.3(SE=0 .3)d,范圍為5~13 d。患者在 EMU 住院期間平均有4.0(SE=0 .10)個REM期,范圍為0~11個REM期。
5.2 全隊列分析
匯總的隊列結果參見原文表2。癲癇發作后的PSP與REM期潛伏期的顯著增加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50.8(SE=11.5)min,無癲癇發作組為100.6(SE=7.3)min(P<0.01,原文圖3A);5.2.3癲癇發作后的PSP與REM期持續時間的顯著縮短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持續時間為68.1(SE=5.5)min,無癲癇發作組為85.9(SE=3.8)min(P=0.01,原文圖3B);當比較前一天經歷癲癇發作的患者和未經歷癲癇發作患者的睡眠時,NREM:REM比率(P=0.45)或睡眠效率(P=0.98)無統計學差異;癲癇發作PSP與REM期潛伏期的顯著增加有關,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60.4(SE=14.7)min,無癲癇發作組為104.2(SE=7.2)min(P<0.01,原文圖3C);5.2.6癲癇發作PSP也顯示出REM期持續時間縮短,癲癇發作組的REM期持續時間為58.8(SE=6.7)min,無癲癇發作組為85.8(SE=3.7min,P<0.01,原文圖3D);癲癇發作PSP還顯示出NREM:REM比率顯著增加(P<0.01)以及睡眠效率顯著降低(P=0.05);癲癇發作前 PSP REM期潛伏期(P=0.52) ,REM 期持續時間(P=0.09) ,NREM: REM 比率(P=0.54)或睡眠效率(P=0.50) 無統計學差異。
5.3 癲癇發作時間
原文探討的是僅在夜間、僅在白天以及日夜均有發作的癲癇患者,在REM期潛伏期(P=0.54)、REM期持續時間(P=0.55)、NREM:REM比率(P=0.10)以及睡眠效率(P=0.97)方面的統計學差異。
5.4 癲癇發作類型
原文探討了局灶性意識障礙性癲癇發作(Focal impaired awareness seizures,FIASs)和雙側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s,BTCSs)之間的差異。研究發現,與前一天發生的FIASs相比,前一天發生的BTCSs的REM潛伏期顯著增加,組間差異平均為65.0(SE=32.8)min(P=0.05)。BTCSs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94.2(SE=27.8)min,而FIASs組的REM期潛伏期為129.2(SE=17.5)min。然而,在REM期持續時間(P=0.41)、NREM:REM比率(P=0.21)和睡眠效率(P=0.29)方面,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5.5 日間睡眠
原文探討了在PSP當晚發生癲癇發作的患者,在其癲癇發作后的日間睡眠與無癲癇發作者的日間睡眠在睡眠質量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在REM期持續時間(P=0.20)、REM潛伏期(P=0.43)、NREM:REM比率(P=0.81)以及睡眠效率(P=0.14)方面,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5.6 個體水平分析
原文對27例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癲癇患者進行個體水平分析:至少有兩天出現癲癇發作(A組),兩天沒有癲癇發作(B組)。與B組相比,A組REM期潛伏期增加(P<0.01,參見原文圖4A);與B組相比,A組REM期持續時間縮短(P<0.01,原文圖4B);與B組相比,A組沒有發現 NREM: REM 比率(P=0.06)、睡眠效率(P=0.14)的統計學差異;為了說明癲癇發作對個體睡眠的影響,原文選擇患者的REM潛伏期和癲癇發作數據進行了展示(原文圖4C);在3d的患者亞組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但與2 d的患者組相比顯著性略差(各項睡眠變量比較均P>0.05)。此外,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種趨勢的原因和影響。
6 討論
原文討論部分中,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并探討了其在相關領域中的意義和貢獻。然而,原文中也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針對這些局限性進一步開展研究,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該研究具有以下新穎性:采用連續、多日、無創、相對客觀的方法對睡眠分期進行評估;提出了特定的圍睡眠期定義;使用頭部中央區域頻譜圖的方法進行睡眠分期為視頻腦電監測的癲癇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且標準的睡眠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與其原文最初的假設一致,與先前的研究報告一致;REM期的變化似乎與癲癇發作類型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睡眠結構的變化不僅在患者之間,而且在患者個體都是穩定的;REM潛伏期延長可預測癲癇發作,但反之不一定成立;癲癇發作后PSP的NREM:REM比率和睡眠效率未發現明顯的變化。該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視頻腦電圖監測期間,患者正在服用多種不同組合的抗癲癇發作藥物,這可能會影響睡眠結構;其他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苯二氮卓類藥物,也可能影響REM睡眠;患者逐漸減藥以誘發癲癇發作,這也可能影響癲癇發作和睡眠模式;未行多導睡眠監測,故不能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及周期性腿動對睡眠結構的影響。
7 研究結論
在PSP之前、PSP以及perisleep期間發生的癲癇發作與REM潛伏期的延遲之間存在可測量且可靠的關系。針對這一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以作為癲癇檢測和長期癲癇風險監測的重要生物標志物。
8 啟發
該研究提示,睡眠對癲癇發作有著一定的影響,睡眠的模式可影響癲癇發作的頻率和發作的時間。癲癇發作預測領域雖是研究熱點,但還沒有統一的共識,未來可以從該研究的局限性入手,如:對未服藥的癲癇患者進行研究,以排除藥物對REM睡眠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癲癇發作對REM期或整個睡眠結構的影響。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癲癇類型進行亞組分析[4-7],或直接針對某一種癲癇發作類型進行研究,以探究其對睡眠結構的影響。還可以依照癲癇共病睡眠障礙[8],如:癲癇共病發作性睡病、失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進行分組,分析其睡眠變量,以探究其與各睡眠變量之間的關系。
解讀原文:Alexandrea Kilgore-Gomez, Gina Norato, William H Theodore, et al. Sleep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fluence of seizures on rapid eye movement (REM) latency and REM duration. Epilepsia, 2024, 00:1-11. https://doi.org/10.1111/epi.17904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