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凱芹, 朱立紅, 張琳惠. 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模式在癲癇患兒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癲癇雜志, 2024, 10(5): 440-445. doi: 10.7507/2096-0247.20240601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癲癇是由于大腦神經元出現異常放電從而造成感覺、運動及意識等出現短暫功能障礙的疾病[1]。學齡期兒童為此病的高發人群,處于此時期的兒童大腦神經功能和機體均處于發育的關鍵時間段,若出現腦神經損傷則可造成認知功能受損,最終對其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3]。目前臨床對此類患兒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癲癇患兒日常生活場所主要為家庭與學校,同時患兒、家屬對癲癇的認知度較低,且患兒家庭、醫院及學校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調,因此患兒服藥依從性不佳,易出現病情反復現象[4]。患兒病情反復發作會對其學習能力造成負面影響,且可使周圍人對其形成歧視、疏遠等現象,致使患兒出現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對其正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5]。所以對癲癇患兒實施有效干預以提升用藥依從性,并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延續性護理模式是將醫院、家庭與學校有機整合,充分開展延續性聯合管理措施,幫助患者進行病情管理[6]。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癲癇患兒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為7~14歲,平均(9.86±2.32)歲;癲癇發作頻率為1~4次/月,平均(1.86±0.41)次/月。
1.1.1 納入標準
① 臨床診斷符合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關于癲癇的定義和分類標準[7];② 患兒年齡為6~14歲;③ 確診1個月以上并正進行抗癲癇治療的患兒。
1.1.2 排除標準
① 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兒;② 患兒照護者不固定;③ 患兒照護者合并精神疾病。
為避免組間沾染,將2021年1月—2021年11月神經內科住院的60例學齡期癲癇患兒家庭作為對照組,2021年12月—2022年10月神經內科住院的60例學齡期癲癇患兒家庭作為干預組,2組患兒的年齡、病情、發作頻次、醫保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WXCH2023-08-053)及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及其家屬常規癲癇相關知識宣教及用藥指導,在出院前為其建立電子檔案,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在患兒出院后給予電話隨訪,共隨訪3次,每次10~15 min,了解患兒居家疾病發作情況、是否能正常上學以及服藥依從性情況。
干預組實施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延續性護理模式。
1.2.1 建立三元聯動照護小組
包括神經科醫師、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專科護士、責任護士、其中神經科醫師的職責為患兒用藥方案的制定及相關治療專業指導;護理部主任的職責為明確相關人員安排并核實干預措施的實施情況;護士長職責為對組員進行教學、考核及質量控制;專科護士的職責為落實具體干預措施、管理微信群并制定健康內容等;責任護士的職責為收集并整理患兒基礎信息,進行分組建群及隨訪工作。
1.2.2 具體干預
1)醫院。干預人員建立電子檔案模塊:① 患兒基礎信息資料。包括姓名、年齡、聯系方式、藥物名稱、用藥方法及劑量、血生化指標等;② 健康宣教模塊。干預人員對患兒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通過檢索掌握患兒基礎資料情況,并生成針對性健康宣教內容,再將其編輯為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上傳至各微信群,患兒家屬、老師能夠通過醫-患家庭微信群及醫-校微信群隨時播放,視頻時間設置為10~20 min,內容包括癲癇的產生原因、日常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正確服藥方法等;③ 隨訪。干預人員查看患兒電子檔案資料,并確定隨訪內容、次數,對存在疾病復發者增加隨訪頻次;④ 提醒干預。干預人員,在服藥前30 min及15 min分別自動發送服藥提醒至各微信群。此外,在復診前3天、1天推送復診提醒;⑤ 互動交流。患兒家屬可通過微信群直接向在線醫師或護士進行咨詢。2)家庭。患兒家屬通過醫-患家庭微信群可隨時查看患兒相關數據。患兒家屬可通過微信群內推送的健康知識了解和掌握癲癇相關知識;患兒家屬可在群內留言、微信視頻等方式聯系醫院的醫護人員;通過微信日記小程序,患兒家屬記錄每日患兒服藥情況、精神狀況、病情發作情況等。3)學校。由干預人員挑選符合條件的患兒老師,在老師知情同意且積極參與下,加入微信群干預人員對患兒老師進行線上培訓和指導,詳細介紹具體干預措施及內容。老師可通過醫-校微信群接收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知識,并在學校強化對患兒的日常用藥監督、行為監督等。定期組織癲癇專科護士下學校講課等活動,邀請學校老師、學生及癲癇患兒共同參加。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干預前、干預后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疾病控制效果、服藥依從性、患兒情緒行為困難總分、生活質量情況。
1.3.1 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
采用我院自制癲癇疾病相關知識調查問卷評價,共4項內容,每項0~100分,評分越高則知曉度越高。
1.3.2 疾病控制效果
依據患兒癲癇發作頻率評價,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75%為顯效;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75%為有效;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則為效果不佳或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8]。
1.3.3 服藥依從性
采用漢化版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評價,由患兒父母填寫,共8個條目,每個條目0~1分,總分0~8分,完全依從:8分;部分依從:6~<8分;不依從:<6分。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9]。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系數為0.76。
1.3.4 情緒行為問題
采用長處與困難問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是用于評估兒童情緒和行為的量表,于2005由我國學者寇建華進行信效度檢測[10-11]。共有25個條目,包含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缺陷、同伴交往問題和社會行為5個因子。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兒童青少年情緒和行為治療手冊》推薦用于評估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
1.3.5 生活質量
采用兒童癲癇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包含5個維度(情感體驗、同伴交往、 自我認識、精神健康及社會功能),共68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采用百分制,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a系數為0.95[1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
對兩組患兒家屬在干預前、干預后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進行比較,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癲癇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疾病控制效果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疾病控制效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癲癇患兒疾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服藥依從性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服藥依從性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服藥依從性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情緒行為問題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的情緒行為問題總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2.5 生活質量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兒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5)。


3 討論
癲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且危害最大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目前對癲癇患兒主要采用長期藥物治療,但學齡期患兒由于身心尚未發育完善,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且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度較差,因此出院后通常用藥依從性較差,所以疾病控制情況不佳[13]。所以如何有效提升患兒出院后服藥依從性情況,并促進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義。學齡期患兒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家庭及學校,因此需注重此類患兒的家庭及學校的延伸性干預[14]。目前傳統干預模式較為單一,且針對性較差,因此干預效果不佳。本研究通過對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取得較好干預效果。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患兒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且干預組患兒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對于提升患兒家屬疾病知識知曉度,提升患兒用藥依從性具有顯著作用。分析原因為,對于患病、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應盡早給予其有效干預,從而改善遠期預后[15]。學齡期癲癇患兒常會擔心自己在學校等場所突然發病而產生恐懼、焦慮等多種不良情緒,且會擔心他人的歧視,同時患兒及其家屬、學校老師對于該病的認知度不高,患兒出院后服藥往往難以得到保障[16]。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中,干預人員通過微信平臺在患兒居家或學校內亦可為其提供專業化指導,使患兒及其家屬、學校老師提升對癲癇的認知度,通過視頻、圖片等多模式健康宣教,讓學校內來時及同學正確認識疾病,從而能夠給予患兒積極幫助,減少歧視,患兒能夠得到更多理解,利于患兒在學校環境內遵醫囑服藥[17-18]。通過微信平臺可定期提醒患兒家屬服藥時間,起到充分監督作用,在出現問題后能夠通過微信平臺及時向醫護人員反饋,為患兒創造良好治療環境,最終有效提高患兒服藥依從性[19]。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疾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幫助患兒及其家屬顯著提升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逐漸培養出良好服藥習慣,遵醫囑用藥的依從性得到明顯提升,從而顯著降低疾病復發頻率,幫助控制病情[20]。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情緒行為問題總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對于改善患兒不良心理情緒行為具有顯著優勢。分析原因為,患兒的情緒不僅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更與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癲癇患兒社交能力的削弱對其主動性與積極程度產生消極影響。干預組在干預過程中,將與他人合作、交流貫穿全部過程,幫助其在社交實踐中不斷提升社交能力與技巧,提高其參與社交的主動意愿,保障患兒真正融入集體,避免產生孤獨感、排外感等不良情緒。最后,本研究的干預方法在于不僅直接訓練患兒的社交能力,而是通過家庭-社區-醫院三元聯動的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塑造其自我認同感,使患兒走出自我封閉牢籠,最終擺脫各項負性情緒。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身心狀況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身心狀態。當患兒的負性情緒得到緩解后,更容易調動起與外界接觸的內在動機,進而優化其社交行為。研究中干預組在院內外給予患兒及其家屬專業健康宣教,充分提升其對于疾病的認知度,促進提高改善疾病內驅動力,幫助改善身心狀態。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社會功能、自我認知、精神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該模式中醫院的醫護人員職責為患兒出院后延伸干預的設計與實施,通過微信平臺有效加強患兒家庭、學校與醫院的聯系,強化三方的溝通與交流,讓患兒出院后得到更專業、連續性醫療服務[21]。患兒在居家及學校內均可通過微信平臺向醫護人員及時反饋病情狀況,醫護人員通過溝通交流能夠及時調整治療及隨訪計劃,為患兒出院后提供全面、科學病情管理,最終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醫院應用于癲癇患兒延續性護理中可提高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有效控制疾病,提高服藥依從性,從而改善患兒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癲癇是由于大腦神經元出現異常放電從而造成感覺、運動及意識等出現短暫功能障礙的疾病[1]。學齡期兒童為此病的高發人群,處于此時期的兒童大腦神經功能和機體均處于發育的關鍵時間段,若出現腦神經損傷則可造成認知功能受損,最終對其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3]。目前臨床對此類患兒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癲癇患兒日常生活場所主要為家庭與學校,同時患兒、家屬對癲癇的認知度較低,且患兒家庭、醫院及學校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調,因此患兒服藥依從性不佳,易出現病情反復現象[4]。患兒病情反復發作會對其學習能力造成負面影響,且可使周圍人對其形成歧視、疏遠等現象,致使患兒出現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對其正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5]。所以對癲癇患兒實施有效干預以提升用藥依從性,并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延續性護理模式是將醫院、家庭與學校有機整合,充分開展延續性聯合管理措施,幫助患者進行病情管理[6]。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癲癇患兒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為7~14歲,平均(9.86±2.32)歲;癲癇發作頻率為1~4次/月,平均(1.86±0.41)次/月。
1.1.1 納入標準
① 臨床診斷符合2022年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關于癲癇的定義和分類標準[7];② 患兒年齡為6~14歲;③ 確診1個月以上并正進行抗癲癇治療的患兒。
1.1.2 排除標準
① 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兒;② 患兒照護者不固定;③ 患兒照護者合并精神疾病。
為避免組間沾染,將2021年1月—2021年11月神經內科住院的60例學齡期癲癇患兒家庭作為對照組,2021年12月—2022年10月神經內科住院的60例學齡期癲癇患兒家庭作為干預組,2組患兒的年齡、病情、發作頻次、醫保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WXCH2023-08-053)及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及其家屬常規癲癇相關知識宣教及用藥指導,在出院前為其建立電子檔案,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在患兒出院后給予電話隨訪,共隨訪3次,每次10~15 min,了解患兒居家疾病發作情況、是否能正常上學以及服藥依從性情況。
干預組實施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延續性護理模式。
1.2.1 建立三元聯動照護小組
包括神經科醫師、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專科護士、責任護士、其中神經科醫師的職責為患兒用藥方案的制定及相關治療專業指導;護理部主任的職責為明確相關人員安排并核實干預措施的實施情況;護士長職責為對組員進行教學、考核及質量控制;專科護士的職責為落實具體干預措施、管理微信群并制定健康內容等;責任護士的職責為收集并整理患兒基礎信息,進行分組建群及隨訪工作。
1.2.2 具體干預
1)醫院。干預人員建立電子檔案模塊:① 患兒基礎信息資料。包括姓名、年齡、聯系方式、藥物名稱、用藥方法及劑量、血生化指標等;② 健康宣教模塊。干預人員對患兒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通過檢索掌握患兒基礎資料情況,并生成針對性健康宣教內容,再將其編輯為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上傳至各微信群,患兒家屬、老師能夠通過醫-患家庭微信群及醫-校微信群隨時播放,視頻時間設置為10~20 min,內容包括癲癇的產生原因、日常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正確服藥方法等;③ 隨訪。干預人員查看患兒電子檔案資料,并確定隨訪內容、次數,對存在疾病復發者增加隨訪頻次;④ 提醒干預。干預人員,在服藥前30 min及15 min分別自動發送服藥提醒至各微信群。此外,在復診前3天、1天推送復診提醒;⑤ 互動交流。患兒家屬可通過微信群直接向在線醫師或護士進行咨詢。2)家庭。患兒家屬通過醫-患家庭微信群可隨時查看患兒相關數據。患兒家屬可通過微信群內推送的健康知識了解和掌握癲癇相關知識;患兒家屬可在群內留言、微信視頻等方式聯系醫院的醫護人員;通過微信日記小程序,患兒家屬記錄每日患兒服藥情況、精神狀況、病情發作情況等。3)學校。由干預人員挑選符合條件的患兒老師,在老師知情同意且積極參與下,加入微信群干預人員對患兒老師進行線上培訓和指導,詳細介紹具體干預措施及內容。老師可通過醫-校微信群接收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知識,并在學校強化對患兒的日常用藥監督、行為監督等。定期組織癲癇專科護士下學校講課等活動,邀請學校老師、學生及癲癇患兒共同參加。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干預前、干預后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疾病控制效果、服藥依從性、患兒情緒行為困難總分、生活質量情況。
1.3.1 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
采用我院自制癲癇疾病相關知識調查問卷評價,共4項內容,每項0~100分,評分越高則知曉度越高。
1.3.2 疾病控制效果
依據患兒癲癇發作頻率評價,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75%為顯效;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75%為有效;以患兒評估期間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則為效果不佳或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8]。
1.3.3 服藥依從性
采用漢化版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評價,由患兒父母填寫,共8個條目,每個條目0~1分,總分0~8分,完全依從:8分;部分依從:6~<8分;不依從:<6分。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9]。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系數為0.76。
1.3.4 情緒行為問題
采用長處與困難問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是用于評估兒童情緒和行為的量表,于2005由我國學者寇建華進行信效度檢測[10-11]。共有25個條目,包含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缺陷、同伴交往問題和社會行為5個因子。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兒童青少年情緒和行為治療手冊》推薦用于評估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
1.3.5 生活質量
采用兒童癲癇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包含5個維度(情感體驗、同伴交往、 自我認識、精神健康及社會功能),共68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采用百分制,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a系數為0.95[1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
對兩組患兒家屬在干預前、干預后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進行比較,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癲癇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疾病控制效果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疾病控制效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癲癇患兒疾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服藥依從性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服藥依從性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服藥依從性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情緒行為問題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的情緒行為問題總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2.5 生活質量
干預前兩組癲癇患兒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兒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5)。


3 討論
癲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且危害最大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目前對癲癇患兒主要采用長期藥物治療,但學齡期患兒由于身心尚未發育完善,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且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度較差,因此出院后通常用藥依從性較差,所以疾病控制情況不佳[13]。所以如何有效提升患兒出院后服藥依從性情況,并促進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義。學齡期患兒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家庭及學校,因此需注重此類患兒的家庭及學校的延伸性干預[14]。目前傳統干預模式較為單一,且針對性較差,因此干預效果不佳。本研究通過對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取得較好干預效果。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患兒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且干預組患兒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對于提升患兒家屬疾病知識知曉度,提升患兒用藥依從性具有顯著作用。分析原因為,對于患病、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應盡早給予其有效干預,從而改善遠期預后[15]。學齡期癲癇患兒常會擔心自己在學校等場所突然發病而產生恐懼、焦慮等多種不良情緒,且會擔心他人的歧視,同時患兒及其家屬、學校老師對于該病的認知度不高,患兒出院后服藥往往難以得到保障[16]。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中,干預人員通過微信平臺在患兒居家或學校內亦可為其提供專業化指導,使患兒及其家屬、學校老師提升對癲癇的認知度,通過視頻、圖片等多模式健康宣教,讓學校內來時及同學正確認識疾病,從而能夠給予患兒積極幫助,減少歧視,患兒能夠得到更多理解,利于患兒在學校環境內遵醫囑服藥[17-18]。通過微信平臺可定期提醒患兒家屬服藥時間,起到充分監督作用,在出現問題后能夠通過微信平臺及時向醫護人員反饋,為患兒創造良好治療環境,最終有效提高患兒服藥依從性[19]。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疾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幫助患兒及其家屬顯著提升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逐漸培養出良好服藥習慣,遵醫囑用藥的依從性得到明顯提升,從而顯著降低疾病復發頻率,幫助控制病情[20]。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情緒行為問題總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對于改善患兒不良心理情緒行為具有顯著優勢。分析原因為,患兒的情緒不僅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更與社交方面的問題相關,癲癇患兒社交能力的削弱對其主動性與積極程度產生消極影響。干預組在干預過程中,將與他人合作、交流貫穿全部過程,幫助其在社交實踐中不斷提升社交能力與技巧,提高其參與社交的主動意愿,保障患兒真正融入集體,避免產生孤獨感、排外感等不良情緒。最后,本研究的干預方法在于不僅直接訓練患兒的社交能力,而是通過家庭-社區-醫院三元聯動的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塑造其自我認同感,使患兒走出自我封閉牢籠,最終擺脫各項負性情緒。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干預2個月后身心狀況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癲癇患兒實施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身心狀態。當患兒的負性情緒得到緩解后,更容易調動起與外界接觸的內在動機,進而優化其社交行為。研究中干預組在院內外給予患兒及其家屬專業健康宣教,充分提升其對于疾病的認知度,促進提高改善疾病內驅動力,幫助改善身心狀態。此次研究觀察到,干預組社會功能、自我認知、精神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家庭-學校-醫院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該模式中醫院的醫護人員職責為患兒出院后延伸干預的設計與實施,通過微信平臺有效加強患兒家庭、學校與醫院的聯系,強化三方的溝通與交流,讓患兒出院后得到更專業、連續性醫療服務[21]。患兒在居家及學校內均可通過微信平臺向醫護人員及時反饋病情狀況,醫護人員通過溝通交流能夠及時調整治療及隨訪計劃,為患兒出院后提供全面、科學病情管理,最終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醫院應用于癲癇患兒延續性護理中可提高患兒家屬對癲癇疾病知識知曉度,有效控制疾病,提高服藥依從性,從而改善患兒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