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治醫學院研究生院(長治 046013);
  • 2.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 神經內科(太原 030009);
  • 3.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長沙 4100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前仍有1/3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發作藥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耐藥,而ASMs只能緩解癥狀,無法徹底治愈,因此從癲癇的發病機制著手研發新型的ASMs成了現如今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神經炎癥參與癲癇的發生和發展,轉位蛋白分子18 kDa(Translocator protein 18 kDa,TSPO)也被認為是神經炎癥的標志物,貫穿神經炎癥反應的始終。目前TSPO在癲癇引發神經炎癥中的作用機制眾說紛紜,缺乏總結與概述。本文對TSPO在神經炎癥及其在癲癇引發神經炎癥作用的相關研究進展作一綜述,旨在為尋找治療癲癇的相關靶點與通路提供新思路。

引用本文: 劉宏利, 梁變變, 成曉婧, 張天麗, 張小冬, 郭錦琨. 轉位蛋白18kDa在癲癇相關神經炎癥中的研究進展. 癲癇雜志, 2024, 10(5): 435-439. doi: 10.7507/2096-0247.20240700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癲癇伴智力障礙患者的治療及護理研究進展
  • 下一篇

    家庭-學校-醫院三元聯動照護模式在癲癇患兒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