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數字化引流系統(digital drainage system,DDS)在機器人肺葉切除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行達芬奇機器人肺葉切除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采用的不同引流裝置分為DDS組和常規組(術后采用傳統單胸腔引流管裝置)。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資料以及術中出血量、術后48 h內總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結果納入患者170例,其中男76例、女94例,平均年齡(61.8±8.7)歲。DDS組術后拔管時間[5.53(6.00,7.00)d vs. 6.36(6.00,8.00)d,Z=–2.467,P=0.014]、術后住院時間[7.80(8.00,10.00)d vs. 8.94(9.00,10.00)d,Z=–2.364,P=0.018]短于常規組。對于術后出現持續性肺漏氣患者,DDS組術后拔管時間(Z=–2.786,P=0.005)和術后住院時間(Z=–2.862,P=0.003)比常規組更短。結論DDS有利于機器人肺葉切除術后患者康復,縮短平均住院時間,具有安全性和穩定性。
目的探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在行縱隔腫瘤切除術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及優勢。 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共有39例患者行機器人縱隔腫瘤切除術后未放置引流管,作為未放置引流管組,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47.28(18~73)歲。選取同期行機器人縱隔囊腫切除術50例術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為放置引流管組,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9.24(22~82)歲。比較兩組臨床效果。 結果未放置引流管組手術時間[(61.97±16.41)min vs.(79.90±33.19)min,P=0.003],重癥監護時間[(1.23±0.48)d vs.(2.16±0.82)d,P=0.000],術后住院時間[(3.77±1.16)d vs.(5.62±2.22)d,P=0.000]和術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 3.05±1.76 vs.4.54±1.83,P=0.000)均優于放置引流管組。所有患者應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完成手術,無中轉開胸。術后患者均順利出院,無并發癥發生。 結論采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行縱隔腫瘤切除不放置引流管安全可行,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目的探討機器人肺葉袖式切除成形及支氣管成形術的可行性,并總結其質量控制及技術流程管理體會。方法2018 年 1~12 月我院共完成機器人肺葉袖式切除成形及支氣管成形手術 5 例,其中男 3 例、女 2 例,年齡 56.6(39~75)歲。右肺上葉 2 例,右肺中葉 1 例,左肺下葉 2 例。手術入路同機器人肺葉切除術的手術切口。術中首先充分游離葉裂,清掃所有縱隔腫大淋巴結,解剖肺門,裸化肺動靜脈血管和支氣管,處理肺血管,顯露主支氣管后,在病變遠端切斷支氣管,袖式切除病變所在肺葉(含病變),切除近遠端支氣管均送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并證實支氣管切緣陰性后,以 3-0 Prolene 線自后壁連續縫合吻合支氣管,吻合結束后膨肺試驗無漏氣,吻合口不再做包裹。結果手術時間 147.4(100~192)min,其中支氣管吻合時間 17.6(14~25)min,術中出血量 60.0(20~100)mL,清掃淋巴結數量 20(9~37)枚;病理類型:鱗癌 3 例,腺癌 1 例,神經內分泌腫瘤 1 例,所有患者術中支氣管殘端冰凍病理結果均為陰性。5 例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未出現圍術期并發癥,吻合口通暢。術后住院時間為 10.8(7~14)d。隨訪 6~12 個月,未出現吻合口狹窄及其他手術相關并發癥。結論由于機器人系統為三維立體視野且具有 7 個自由度的活動關節的專用器械,機器人下行支氣管縫合更加靈活、確切,所以機器人下行肺葉袖式切除成形及支氣管成形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目的分析微創技術下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術后慢性咳嗽的危險因素,探討可能的防治辦法。方法納入 2018 年于我院行微創手術的 128 例 NSCLC 患者,其中男 63 例、女 65 例,平均年齡(60.82±9.89)歲。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達芬奇機器人(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組(56 例)和電視胸腔鏡(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組(72 例)。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術后咳嗽情況,分析比較兩組咳嗽及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差異,并針對術后慢性咳嗽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探討防治策略。結果共有 61 例(47.7%)患者確診為術后慢性咳嗽,其中 RATS 組有 44.6% 的患者出現術后慢性咳嗽,VATS 組有 50.0% 的患者出現術后慢性咳嗽,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 VATS 組相比,RATS 組氣管插管時間更短(P=0.009),術中出血量更少(P<0.001)。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的年齡(P=0.014)、手術范圍(P=0.021)、淋巴結清除數(P=0.015)、術前是否咳嗽(P=0.006)、術中氣管插管時間(P=0.004)是術后慢性咳嗽的影響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57 歲(OR=3.006,95%CI 1.294~6.986,P=0.011)、術前咳嗽(OR=3.944,95%CI 1.548~10.048,P=0.004)、氣管插管時間≥172 min(OR=2.316,95%CI 1.027~5.219,P=0.043)、肺葉切除(OR=2.651,95%CI 1.052~6.681,P=0.039)是術后慢性咳嗽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RATS 與 VATS NSCLC 術后慢性咳嗽情況無差異,但 RATS 患者術中出血量少、氣管插管時間短。年齡<57 歲、術前存在咳嗽癥狀、肺葉切除、氣管插管時間≥172 min 的 NSCLC 患者術后更易出現慢性咳嗽。
目的比較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與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療T1N0M0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近遠期結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2019年北部戰區總醫院396例RATS或 VATS治療T1N0M0 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09例、女187例,平均年齡(61.58±8.67)歲。依據不同的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RATS 組(n=157)與VATS組(n=239)。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差異,同時研究預后的影響因素。結果 RATS組術中出血量[(48±42)mL vs.(182±231)mL,P<0.001]及術后24 h引流量[(250±119)mL vs. (324±208)mL,P<0.001]少于VATS組。RATS組的淋巴結清掃組數[(5±2)組 vs. (3±2)組,P<0.001]與清掃枚數[(17±9)枚 vs. (11±8)枚,P<0.001]多于VATS組。RATS組與VATS組術后48 h引流量(P=0.497)、術后帶管時間(P=0.180)以及住院時間(P=0.31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ATS組總體生存狀況(1年生存率:98.7% vs. 94.8%,5年生存率:90.5% vs. 75.8%,8年生存率:76.9% vs. 62.1%,平均生存時間:93個月 vs. 79個月,P=0.005)及無復發生存狀況(1年無復發生存率:97.4% vs. 95.6%,5年無復發生存率:94.8% vs. 77.8%,8年無復發生存率:82.6% vs. 64.8%,平均無復發生存時間:95個月 vs. 79個月,P=0.004)均明顯優于VATS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方式、淋巴結清掃組數及枚數是患者術后總體生存和無復發生存的影響因素。同時,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方式是總體生存和無復發生存的共同獨立影響因素。結論RATS治療T1N0M0 期NSCLC患者能獲得更好的生存且RATS清掃淋巴結更徹底,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4 h引流量更少。
目的總結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與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應用于左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方法回顧性納入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使用RATS或VATS完成左肺上葉切除術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RATS組和VATS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以及圍術期結果。結果共納入145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67例,平均年齡59.9歲。RATS組63例患者,VATS組82例患者。兩組患者均無術后30 d內死亡。RATS組術后第2 d引流量[(233.49±83.94)mL vs.(284.88±120.21)mL,P=0.003]、總手術時間[(126.94±29.50)min vs.(181.59±61.51)min,P=0.000]、術中切除左肺上葉時間[(76.48±27.52)min vs.(107.23±47.84)min,P=0.000]、術中出血量[50(30,50)mL vs. 100(50,200)mL,P=0.000]、中轉開胸率(0.00% vs. 10.20%,P=0.018)均明顯優于VATS組;RATS術中清掃淋巴結組數[(5.41±0.94)組vs.(4.83±1.31)組,P=0.002]及個數[(18.27±7.39)個vs.(12.76±6.54)個,P=0.000]均明顯多于VATS組。術后第1 d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RATS行左肺上葉切除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安全可行,且較VATS優勢明顯。
目的 比較達芬奇機器人完全無管化(totally no tube,TNT)與經劍突下胸腔鏡手術(subxiphoid video-assisted thymectomy surgery,SVATS)治療胸腺腫瘤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2021年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連續收治胸腺腫瘤切除術43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腺全切術及縱隔脂肪清除。按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TNT組及SVATS組。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中轉開胸率、術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等圍術期指標。結果 TNT組168例,其中男83例、女85例,平均年齡(61.920±9.210)歲;SVATS組267例,其中男147例、女120例,平均年齡(61.460±8.119)歲。兩組患者均無圍術期死亡及術后肌無力危象,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1.540±0.500)d vs.(3.400±0.561)d,P=0.000]、術中出血量[(13.450±5.498)mL vs. (108.610±54.462) mL,P=0.000]、術后24 h VAS評分[(4.960±1.757)分 vs.(3.600±1.708)分,P=0.00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168,3.0%)vs.(31/267,11.6%),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TNT手術高效、安全,能夠縮短術后住院時間,可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SVATS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目的分析機器人輔助非氣管插管縱隔腫瘤切除術后住院時間(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PLOS)延長的危險因素,優化圍手術期流程。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2019年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機器人輔助非氣管插管即喉罩麻醉下縱隔腫瘤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中位PLOS為界將患者分為兩組。通過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明確PLOS延長(長于中位PLOS)的危險因素。結果共納入190例患者,其中男92例、女98例,中位年齡51.5(41.0,59.0)歲。全組患者的中位PLOS為3.0(2.0,4.0)d,PLOS>3 d組71例,PLOS≤3 d組1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留置胸腔引流管[OR=11.852,95%CI(2.384,58.912),P=0.003]、術前合并肌無力癥狀[OR=4.814,95%CI(1.337,17.337),P=0.016]、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5分[OR=6.696,95%CI(3.033,14.783),P<0.001]是PLOS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完全無管化(totally no tube,TNT)有助于患者實現術后第1 d出院。結論機器人輔助非氣管插管縱隔腫瘤切除術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TNT、控制患者肌無力癥狀、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可優化圍手術期流程。
目的 比較達芬奇機器人、劍突下胸腔鏡兩種手術方式對前縱隔腫瘤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2021年于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行手術治療前縱隔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機器人組和劍突下胸腔鏡組。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一般指標(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術前術后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值水平。結果 納入患者113例。機器人組76例(男46例、女30例,中位年齡50歲),劍突下胸腔鏡組37例(男21例、女16例,中位年齡51歲)。機器人組術中出血量[10(5~50)mL vs. 30(10~200)mL]、術后引流量[0(0~1 260)mL vs. 190(0~800)mL]、術后帶管時間[0(0~6)d vs. 2(0~4)d]、術后住院時間[2(1~18)d vs. 3(1~29)d]均少于或短于劍突下胸腔鏡組(P<0.05);機器人組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略低于劍突下胸腔鏡組[4(1~9)分 vs. 5(1~9)分],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紅蛋白差值[10(1~75)g/L vs. 15(1~34)g/L]、紅細胞壓積差值[0.04(0.01~0.16) vs. 0.04(0.01~0.1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機器人組術前術后血清前白蛋白差值[25.5(1.5~153.3)mg/L vs. 36.3(1.1~121.2)mg/L]、血清白蛋白差值[3.4(0.4~16.6)g/L vs. 4.8(0.2~13.5)g/L]低于劍突下胸腔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達芬奇機器人及劍突下胸腔鏡治療前縱隔腫瘤均安全可靠,住院時間短、疼痛輕、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但機器人手術略有優越性。
目的探討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聯合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納入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是否采用MDT模式,將患者分為MDT組和普通組,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共納入187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106例,年齡63(56,67)歲。MDT組85例,普通組102例。在同種手術模式下,與普通組相比,MDT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9.4% vs. 29.4%,P=0.017),手術時間更短[55(45,61)min vs. 79(65,90)min,P<0.001],術中出血量更少[25(20,30)mL vs. 30(20,50)mL,P=0.029]。另外,MDT組患者術后第2 d胸腔引流量[270(200,350)mL vs. 215(190,300)mL,P=0.004]、術中清掃淋巴結組數[6(5,6)組 vs. 5(3,6)組,P=0.004]與枚數[16(13,21)枚 vs. 13(9,20)枚,P=0.005]顯著優于普通組。兩組患者在術后帶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DT模式聯合達芬奇機器人可進一步降低手術風險,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