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觀察視網膜下腔移植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rMSCs)治療碘酸鈉誘發的變性性視網膜病變的效果。方法 BrownNorway(BN)大鼠120只,分為碘酸鈉注射模型組、rMSCs移植治療模型組、正常對照組,每組各40只大鼠。模型組大鼠通過尾靜脈注射碘酸鈉建立變性性視網膜病變模型,正常對照組大鼠給予生理鹽水注射。通過視網膜眼底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視網膜電圖(ERG)和組織學方法鑒定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和神經視網膜損傷,進一步使用原位凋亡檢測(TUNEL)的方法對碘酸鈉誘導視網膜變性的細胞病理學變化進行觀察。原代分離rMSCs后進行流式細胞術鑒定,將CMDiI熒光染料標記的rMSCs移植到受體動物的視網膜下腔,采用臨床檢查手段結合組織學檢查方法對細胞療法進行評估。在移植手術后14~60 d,檢查rMSCs的存活,整合和分化情況。結果 在碘酸鈉注射14 d內,模型組大鼠視網膜的功能逐漸衰竭,呈現時間依賴的關系。模型組大鼠RPE細胞破壞后,光感受器細胞外節出現斷裂、縮短的變化直到核固縮。細胞核形態變化和TUNEL標記的結果表明光感受器細胞的死亡主要是凋亡。經過rMSCs移植,供體細胞能夠存活并散在分布于視網膜下腔,分化為RPE細胞。ERG檢查結果顯示,60 d后模型組ERG b波改善率為27.80%,模型組ERG 震蕩電位(Ops)改善率為59.38%;表明rMSCs移植治療模型組大鼠視網膜功能得到明顯保護。結論 經過rMSCs移植,碘酸鈉誘發的視網膜變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療,移植后的rMSCs能夠存活,分化為RPE細胞。
為了響應衛生經濟學建模者更多地應用合適的復雜系統模型去解決公共衛生領域的復雜挑戰的需求,由40余位復雜系統模型和經濟學評價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制訂、并于近期發布了應用復雜系統模型進行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經濟學評價的指南。本文對該指南的制訂過程和主要內容進行解讀,以期為國內研究人員提供參考,最終提高我國公共衛生研究和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改善國民的健康水平。
目的評價疾病負擔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方法學質量,并剖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相關研究的方法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數據庫,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4年10月12日;納入疾病負擔系統評價/Meta分析,使用AMSTAR-2條目評價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并使用Excel 2021提取數據。結果共納入308篇疾病負擔系統評價/Meta分析,2006年至2024年發表文獻數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共有12篇文獻被評為低質量。根據AMSTAR-2條目,完全符合條目16的文獻最多(82.14%),其次是條目5(81.49%)、條目8(72.73%);1篇文獻符合條目10(0.32%),另外條目12(68.83%)、條目13(85.39%)和條目15(67.53%)的不符合程度也相對較高。結論疾病負擔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方法學質量有待提高,主要問題包括缺乏前期研究方案、未列出排除文獻清單、異質性和偏倚風險解釋不太充分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系統評價方法學質量,促進循證醫學的長期發展。
目的系統評價不同干預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簡稱“慢阻肺”)的疾病負擔情況。方法計算機檢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數據庫,搜集慢阻肺疾病負擔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3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Stata 16軟件和R語言進行網狀Meta分析。結果最終納入69個RCT,包括6 689例患者,涉及常規治療、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有創通氣治療、營養支持方案等26項干預措施,偏倚風險評估均為“風險未知”。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和有創通氣治療相比,無創正壓通氣治療[SMD=?3.84,95%CI(?5.16,?2.52)]和二陳止咳清肺顆粒[SMD=?3.04,95%CI(?5.89,?0.20)]能夠降低慢阻肺患者的住院經濟費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健脾益肺沖劑、咪達唑侖、目標氧療、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和營養支持方案對降低慢阻肺患者死亡率的效果優于常規治療[RR=4.50,95%CI(1.02,19.79);RR=4.81,95%CI(1.25,18.52);RR=6.92,95%CI(3.34,14.32);RR=3.56,95%CI(1.14,11.08);RR=2.70,95%CI(1.86,3.92);RR=3.60,95%CI(2.01,6.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佳概率排序顯示,氧療處方成為降低慢阻肺患者死亡率最佳措施的概率(75.2%)最高,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成為降低慢阻肺患者住院經濟費用最佳措施的概率(87.4%)最高。結論氧療處方可能是降低慢阻肺患者死亡率的最佳措施,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可能是降低慢阻肺患者住院經濟費用的最佳措施。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了解疾病負擔系統評價研究方法現狀,探索現有研究方法的限制與不足,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數據庫,納入疾病負擔的系統評價,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3年12月21日。由2位研究者采用Endnote 20獨立進行文獻篩選,使用Excel 2019進行數據提取和描述性分析。結果共納入216篇文獻,自2004年以來疾病負擔系統評價的研究數量逐年增長,PharmacoEconomics期刊載文量最多(22篇);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蟲病的研究最多(51篇)。僅有31篇文獻完整報告系統評價全流程。所有文獻對納排標準、信息檢索、文獻篩選和統計分析步驟的報告率均為100%。但方案注冊率較低(19%);88%的文獻通過Excel、Epidata等軟件完成了資料提取,而符合AMSTAR-2可重復性原則的僅占32%;質量評估方面,105篇文獻進行了評估,流行病學研究使用頻率最高的質量評價工具為喬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清單和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經濟學研究則傾向Drummond清單(9篇)。納排標準細節上,僅有53%的研究詳細報告了研究設計,干預及對照措施報告率更低(15%)。統計分析以定性分析為主(80%),定量分析僅占20%,且均采用Meta分析方法,R軟件為主要分析工具(15篇)。結論疾病負擔系統評價研究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多數研究未能全面遵循系統評價的基本流程,顯著制約了研究質量。目前,主要問題聚焦于方案注冊匱乏、補充檢索不完備、質量評估工具不匹配及結局指標不全面等。對此,未來應該結合這些問題制定一部疾病負擔系統評價方法學指南,以規范研究者的實踐,嚴格遵循系統評價方法論,從而增強研究的科學性與臨床決策的支持力度。
臨床預測模型通常使用多個變量的組合來預測個體的健康結局,然而針對同一結局往往存在著多個預測模型,這增加了選擇合適的模型用以指導臨床實踐的難度。近年來,使用系統評價/Meta分析評估和總結預測模型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它們對于關鍵信息的報告往往存在不足。為了提高預測模型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報告質量,2023年3月國外學者在BMJ發表了TRIPOD-SRMA報告規范。考慮到國內此類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數量正在快速增加,本文結合實例對該報告規范進行解讀,旨在幫助國內學者更好地理解與應用TRIPOD-SRMA報告規范,以期幫助提高相關研究的整體質量。
目的 總結歸納疾病負擔流行病學評價指標,深入探究并提煉當前疾病負擔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適用條件范疇及其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獲取疾病負擔評價指標相關定性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3年12月。通過NVivo 12軟件運用主題分析法歸納疾病負擔評價指標。結果 共納入文獻綜述研究19篇。主題綜合分析疾病負擔評價指標歸納為2個三級核心主題: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5個二級分析性主題:疾病指標、減壽分析指標、期望壽命指標、去因分析指標和健康狀態指標;29個一級描述性主題。結論 疾病負擔評價指標各有適用范圍和局限性。需繼續加強綜合性疾病負擔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使其既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又能適應本土的計算權重,同時覆蓋家庭負擔和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