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移植手術在終末期肝臟疾病治療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目前能夠切實挽救終末期肝臟疾病患者生命且唯一被臨床實踐充分證實為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肝臟移植術后的感染問題成為阻礙患者良好預后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供者來源感染因其獨特性和復雜性,正逐漸成為臨床和科研領域的研究熱點。筆者通過對大量現有研究進行系統且全面的綜合分析,深入剖析肝臟移植術后感染的整體現狀,明確供者來源感染的具體類型以及其各自所呈現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該類感染的潛在風險,并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疫苗接種等預防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改善肝臟移植術后患者的預后狀況,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肝臟移植手術是一項復雜且技術要求極高的醫療操作,尤其是顯微外科技術中的血管和膽管重建,對移植醫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國器官移植培訓起步較晚,當前的肝臟移植醫師培訓在實踐機會、模擬訓練與實際操作、科學評估標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教學水平提升的難點主要聚焦于顯微外科技能的培訓,因此,亟需構建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的顯微外科技能培訓體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一套綜合性的顯微外科技能培訓方案,該方案結合非生物模型、虛擬現實系統、生物模型、臨床帶教等多種培訓手段,同時設計了客觀的培訓效果評估標準,以確保學員能夠掌握肝臟移植手術中必需的顯微外科技能。通過實施分階段的循序漸進訓練、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培訓效果評估機制,能夠有效提升肝臟移植醫師的操作水平和臨床判斷和應變能力,創新性地解決目前面臨的關鍵難點,從而推動肝臟移植培訓體系的實施和不斷完善。
目的探討公民逝世后捐獻(DCD)供體血液采集的改進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顧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移植團隊對供體血液采集及處理方法改進前即Ⅰ期臨床試驗以及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間血液采集及處理方法改進后的供體的臨床病理資料。結果與Ⅰ期臨床試驗數據比較,改進技術之后,血液采集量和經過自體回收機過濾、離心、洗滌之后獲得濃縮紅細胞懸液量以及獲得紅細胞懸液量/kg體質量更多(P<0.05)。此外,與庫存紅細胞懸液的成分比較,經過改進技術后獲得的紅細胞懸液的pH值、鈉離子和氯離子濃度均更高(P<0.05)且鉀離子濃度均<1 mmol/L,無一例乳酸濃度>15 mmol/L。結論經過改進技術后能增加供體紅細胞血液的采集量,其生化、電解質等指標較庫存血更加符合生理要求。
目的探究受體肝動脈重建位點的選擇對肝移植術后早期缺血性膽道病(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的影響。方法回顧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移植中心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公民逝世后捐獻肝移植的656例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按照受體動脈吻合位點進行分組:遠端組采用肝左、右動脈或肝固有動脈進行吻合;近端組采用胃十二指腸動脈、肝總動脈或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叉處進行吻合。探究2組術后早期并發癥的差異和移植術后1年內ITBL發生的影響因素。結果656例患者中,遠端組262例,近端組394例。近端組的肝動脈血栓發生率低于遠端組(χ2=5.675,P=0.017),而2組的肝動脈出血、ITBL、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膽道相關性和排斥相關性移植物功能衰竭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肝動脈血栓形成 [OR=4.453,95%CI(1.318,15.050),P=0.016] 及冷缺血時間>6 h [OR=1.844,95%CI(1.014,3.353),P=0.045] 是肝移植患者術后早期ITBL的危險因素,而肝動脈的重建類型不是ITBL的危險因素 [OR=1.166,95%CI(0.630,2.157),P=0.625]。結論以受體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及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叉處Carrel瓣進行肝動脈吻合重建可一定程度降低吻合難度且不增加術后早期ITBL的發生風險。
活體肝臟移植是目前解決器官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若移植物體積不足可能會導致受者出現小肝綜合征,然而若移植物捐獻體積過大則可能發生供體術后肝衰竭等風險,于是雙供體肝臟移植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雙供體肝臟移植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每份供體肝臟切除體積來保證供體安全,同時又能為受體提供足夠量體積的肝臟,但是該項術式在我國開展較少。為了促進雙供體肝臟移植在我國順利推廣,將它作為供體來源的重要補充手段之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組織相關專家并結合國際移植先進國家的成熟經驗,圍繞供體評估與選擇、手術方式、術后并發癥等方面制定了本項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