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及鼾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對住院行腺樣體切除術的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及鼾癥患兒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預后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20例患兒經切除肥大的腺樣體,輔以相應的藥物治療,臨床癥狀均明顯好轉。結論:腺樣體肥大較易成為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及鼾癥發病的基礎因素。切除肥大的腺樣體是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及鼾癥有效、安全的方法。
目的 調查克拉瑪依市區35 歲以上人群鼾癥的發生率及其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克拉瑪依市區兩個社區5 個新村35 歲以上常住居民進行入戶睡眠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打鼾情況、Epworth 嗜睡量表評分( ESS 評分) , 吸煙、飲酒等個人史, 測量身高、體重、頸圍、腹圍、腰圍及臀圍。根據問卷內容評分將調查對象分為鼾癥高危組和低危組。結果 實際有效問卷2513 份, 打鼾者1312 例( 52. 2%) , 其中中重度打鼾者占38. 9% 。鼾癥發生率在60 歲以前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男性高于女性( 61. 7% 比45. 1% ) , 隨頸圍的增粗而增加( P lt; 0. 05) 。鼾癥高危組與低危組間在體質量指數( BMI) [ ( 28. 2 ±3. 6) kg/m2 比( 25. 1 ±3. 9) kg/m2 ] 、ESS 評分( 4. 4 ±3. 8 比3. 4 ±3. 2) 、頸圍[ ( 37. 7 ±3. 6) cm 比( 35. 6 ±3. 6) cm] 、腹圍[ ( 96. 9 ±13. 6) cm 比( 88. 7 ±11. 1) cm] 、腰圍[ ( 92. 2 ±9. 8) cm 比( 84. 7 ±10. 2) cm] 、臀圍[ ( 102. 9 ±9. 6) cm 比( 96. 4 ±9. 3) cm] 、腰臀圍比( 0. 90 ±0. 07 比0. 88 ±0. 08) 、收縮壓[ ( 132. 0 ±17. 5) mm Hg 比( 125. 6 ±16. 8)mmHg] 及舒張壓[ ( 83. 3 ±12. 8) mmHg 比( 78. 3 ±12. 6) mmHg] 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均lt;0. 01)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 年齡( OR= 1. 519) 、BMI( OR= 2. 549) 、頸圍( OR =2. 473) 、吸煙( OR =2. 765) 、ESS 評分( OR = 2. 575) 及女性絕經( OR = 1. 806) 是打鼾的主要危險因素( P lt;0. 05) 。結論 克拉瑪依市區35 歲以上人群打鼾發生率高, 年齡、BMI、頸圍、吸煙、ESS 評分及女性絕經是打鼾的主要危險因素。
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發生增高,是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等的獨立危險因素。打鼾是OSAHs的主要臨床癥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地區自然人群打鼾發生情況及其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 方法 2007年在成都市成華區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男、女性共711人進行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調查[年齡45~80歲,平均(3.28 ± 6.25)歲,男性患者占所有患者的57.8%],主要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及血液學檢查等,其中打鼾調查主要包括打鼾時間、次數及憋醒情況。將與打鼾相關的3個指標綜合考慮后,計算出打鼾的嚴重程度,并分析了其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 結果 男性人群中打鼾率較女性高(62.0%、51.0%,P=0.003),且重度及極重度打鼾率也較女性高。隨著打鼾的嚴重程度增加,體質量指數、血肌酐及尿酸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逐漸升高(趨勢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逐漸降低(P=0.001)。另外,隨著打鼾的嚴重程度增加,高血壓患病率及收縮壓也逐漸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趨勢P=0.063,0.08)。 結論 成都地區中老年城鎮人群的打鼾率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另外,隨著打鼾的嚴重程度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也逐漸升高。這提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打鼾的患者需要加強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篩查及干預,以期減少它的發生發展。
習慣性打鼾在兒童與成人中均可發生,若為生理性打鼾,通常無需特殊干預,若屬病理性打鼾,如因中樞性疾病、阻塞性疾病等所致的打鼾,需盡早治療。習慣性打鼾對兒童存在較多危害,如引起睡眠結構紊亂、生長發育緩慢等。在打鼾過程中,兒童因睡眠片段化與缺氧狀態,導致大腦前皮質神經化學物質傳遞改變,對腦功能造成不良影響,誘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該文對近年相關研究進行綜述,進一步闡明兒童習慣性打鼾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關系,為日后臨床研究和干預提供依據。
目的使用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及其典型癥狀(打鼾、白天嗜睡)之間的因果關聯。方法采用逆方差加權法(inverse variance-weighted,IVW)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來評估因果關系,以留一法進行敏感性分析,MR-Egger法進行多效性分析,然后進行異質性檢驗。結果在MR分析中,基因預測的GERD與更高的OSA風險相關[IVW:OR=1.528,95%CI(1.374,1.699),P=5.315E?15],其他的MR分析結果與IVW結果一致,沒有發現多效性和異質性。IVW法分析結果也顯示GERD與打鼾[OR=0.959,95%CI(0.949,0.969),P=1.507E?15]、白天嗜睡[OR=1.024,95%CI(1.021,1.036),P=4.580E?5]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未發現多效性。結論本研究支持GERD與OSA及典型癥狀(打鼾、白天嗜睡)發生的風險之間存在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