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針對 CVD 實現精確的診斷和評估對于患者預后的改善有著明確的意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出現以及在醫學領域的快速應用,使得各類 CVD 數據的分析和擬合有了新的實現路徑。目前 CVD 領域除了結構化的病歷資料外,還包括大量影像、電生理檢查帶來的非線性數據。如何利用 AI 來處理此類多源數據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進行了探索。因此,該文通過匯總現有各類研究,討論現有 AI 技術處理各類多源異構數據的方式,并分析其可能的優勢與不足,以期為未來 AI 在 CVD 中應用的發展方向提供證據支持。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快速進步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實時監測以及事件預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智能可穿戴設備從監測信號及物理載體類型上可分為多種類別。該文在對此類設備的構成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現有智能血壓監測、心電監測以及超聲監測的前沿研究及相關市場化產品,并對此類設備未來的發展及挑戰進行討論,旨在為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應用的研究及發展提供證據支持。
目的系統評價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建立股動脈入路時血管切開與經皮穿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計算機檢索 Pub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檢索時間范圍為 2002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查找 TAVI 股動脈血管路徑建立方法的隨機或非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暴露組采用股動脈經皮穿刺(percutaneous,PC 組),對照組采用股動脈切開(surgical cutdown,SC 組)。由 2 名評價者獨立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和資料提取后采用 RevMan 5.3.5 軟件進行 Meta 分析。結果納入 11 篇文獻,共 4 893 例接受經股動脈 TAVI(transfemoral TAVI,TF-TAVI)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其中 PC 組 2 877 例,SC 組 2 016 例)。PC 組和 SC 組嚴重血管并發癥[比值比(odds ratio,OR)=0.86,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0.70,1.06),P=0.17]、輕微血管并發癥[OR=1.43,95%CI(0.87,2.37),P=0.16]、嚴重出血[OR=1.02,95%CI(0.55,1.90),P=0.94]及輕微出血[OR=0.90,95%CI(0.51,1.61),P=0.7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同時,兩組的 30 d 內全因死亡率相當[OR=1.03,95%CI(0.76,1.40),P=0.85]。此外,PC 組的術后住院時長較 SC 組更短[標準化均數差=–0.32,95%CI(–0.52,–0.12),P=0.002]。結論TF-TAVI 建立血管通路時選擇血管切開或經皮穿刺具有相當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且經皮穿刺 TF-TAVI 的術后住院時長更短。
目的 探討中國大型非外科心臟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diac care unit, ICCU)中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患者臨床特征、院內臨床結局以及短期隨訪生存率。方法 回顧性納入 2016 年 6 月—2017 年 5 月入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 ICCU 的患者,AKI 診斷與分期基于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標準,院內復合終點事件定義為全因死亡或極其危重狀態下自動出院,對未發生院內復合終點事件的患者進行隨訪,確定研究期間是否發生全因死亡。分析 AKI 與院內復合終點事件以及無院內復合終點事件患者短期隨訪臨床結局的相關性。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結果 共納入 2083 例患者,平均年齡(65.5±14.6)歲,其中女性 681 例(占 32.7%)。AKI 患病率為 15.0%(312/2083),其中 1、2、3 期 AKI 分別為 6.9%、4.9%、3.2%。相比于無 AKI 組,AKI 組年齡更大[(68.9±14.3)vs.(64.9±14.6)歲,P<0.001],查爾斯合并癥指數更高[4.0(3.0,6.0)vs. 2.0(1.0,3.0),P<0.001],牛津急性疾病嚴重程度評分更高[32.0(24.0,41.2)vs. 21.0(16.0,26.0)分,P<0.001]。174 例(8.4%)患者發生院內復合終點事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隨著 AKI 分期級別的增加,院內復合終點事件的風險越高[AKI 1 期 vs. 無 AKI:比值比(odds ratio, OR)=1.13,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0.57,2.24);AKI 2 期 vs. 無 AKI:OR=2.21,95%CI(1.08,4.51);AKI 3 期 vs. 無 AKI:OR=10.88,95%CI(4.50,26.34);P 趨勢<0.001]。對未發生院內復合終點事件的患者進行的中位時間為 13.5(10.7,16.6)個月的隨訪顯示,全因死亡率為 5.5%(105/1909),多因素 Cox 回歸分析顯示 AKI 與全因死亡獨立相關[風險比=2.27,95%CI(1.40,3.69),P<0.001]。結論 中國大型 ICCU 中 AKI 較為常見,更可能發生于年齡較大、合并慢性疾病更復雜以及急性疾病嚴重程度更重的患者;AKI 與院內復合終點事件以及短期隨訪生存率獨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