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建成" 4條結果
      • 前臂皮瓣聯合鄰近組織瓣修復腭及上頜組織缺損早期療效

        目的?探討游離前臂皮瓣聯合鄰近組織瓣修復腭、上頜組織缺損的方法和療效。?方法?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17例腭及上頜部腫瘤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齡45~74歲,平均62.5歲。良性腫瘤1例;惡性腫瘤16例,其中腭部鱗狀細胞癌7例,腭部鱗狀細胞癌術后復發1例,腭部惡性黑色素瘤1例,腭部腺樣囊腺癌1例,上頜惡性黑色素瘤1例,上頜導管癌1例,上頜鱗狀細胞癌4例。病灶切除后缺損范圍為7.0cm × 5.5cm~10.0cm× 7.5cm;根據Brown等對上頜骨缺損的分類標準,Ⅱ類15例,Ⅲ類2例;合并眶底、眶下緣骨質缺損2例。根據腭、上頜組織缺損類型,以游離前臂皮瓣聯合頰脂墊行即刻修復11例,以游離前臂皮瓣聯合頰脂墊及顳肌下頜骨骨肌瓣即刻修復6例。術后觀察組織瓣成活情況及語言、吞咽、呼吸功能恢復情況及患者面部外形恢復情況。?結果?17例前臂皮瓣和鄰近組織瓣均成活;供區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腫瘤無復發。患者語言、吞咽、呼吸基本正常,無明顯開口受限,面部外形滿意,無嚴重畸形。合并眶底、眶下緣骨質缺損者,未出現眼球內陷。患者術后均無明顯口鼻瘺,口、鼻腔功能恢復滿意。?結論?根據腭、上頜組織缺損的情況,選擇游離前臂皮瓣聯合頰脂墊或頰脂墊及下頜骨骨肌瓣進行修復,可達到較好的早期療效。

        發表時間:2016-08-31 05: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游離腓動脈嵌合穿支皮瓣修復腮腺癌晚期局部病變術后缺損

        目的 探討游離腓動脈嵌合穿支皮瓣修復腮腺癌(parotid gland carcinoma,PGC)晚期局部病變術后缺損的療效。方法 2010年6月—2020年6月,收治32例PGC晚期局部病變患者。擴大根治術后,17例采用游離腓動脈嵌合穿支皮瓣修復缺損(試驗組),15例采用帶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復缺損(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理學分型、臨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中試驗組皮瓣切取范圍為7 cm×6 cm~12 cm×8 cm,比目魚肌肌瓣切取范圍為5 cm×3 cm~6 cm×4 cm;供區植皮修復。對照組肌皮瓣切取范圍為9 cm×6 cm~14 cm×7 cm;供區減張縫合。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皮瓣成活以及患者存活情況,術后1年采用華盛頓大學生存質量量表(UW-QOL)評價患者生存質量,包括外貌、肩部運動、社交、咀嚼、語言、情緒6個方面評分。結果 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試驗組手術時間(6.19±0.72)h,對照組(6.41±0.71)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63,P=0.395)。試驗組術后1例出現血管危象,改用帶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復;皮瓣成活率為94.1%(16/17)。對照組皮瓣成活率為100%。兩組供區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兩組患者均獲隨訪,試驗組隨訪時間6~60個月,中位時間60個月;對照組為7~60個月,中位時間60個月。術后1、3、5年試驗組患者累積生存率分別為94.1%、64.7%、58.8%,對照組分別為86.7%、66.7%、53.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0,P=0.762)。術后1年根據UW-QOL量表,試驗組在外貌、肩部運動、社交及情緒方面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咀嚼和語言方面評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腓動脈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每條穿支血管均發出肌支營養比目魚肌,可根據組織缺損情況設計個性化游離腓動脈嵌合穿支皮瓣,修復PGC晚期局部病變術后缺損。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小腿后外側穿支皮瓣聯合游離腓骨修復上頜組織缺損

        目的 探討小腿后外側穿支皮瓣聯合游離腓骨修復上頜組織缺損的療效。方法 2018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16例上頜部惡性腫瘤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齡54~75歲,平均64.3歲。上頜牙齦癌7例,硬腭癌5例,上頜竇癌4例。根據2017年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TNM分期,其中Ⅲ期8例、Ⅳa期6例、Ⅳb期2例。手術行病灶擴大切除后,遺留的上頜骨缺損依據Brown分類為Ⅱa類3例、Ⅱb類5例、Ⅲb類8例,軟組織缺損范圍為4 cm×3 cm~8 cm×6 cm。切取大小為5 cm×4 cm~9 cm×7 cm的小腿后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長度為6~11 cm的游離腓骨修復骨缺損;小腿供區直接拉攏縫合(6例)或游離植皮修復(10例)。6例術后病理檢查示淋巴結陽性患者進行放療。術后6、12個月,患者采用華盛頓大學生存質量問卷(QUW-4)從面部外形、吞咽功能、咀嚼功能、語言功能及張口度五方面進行自我評價,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價吞咽功能。結果 術后病理檢查示患者均為鱗狀細胞癌。術后1例放療患者發生骨髓炎,1例皮瓣發生靜脈危象;其余皮瓣及供區植皮均順利成活,創面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5年,平均2.8年。隨訪期間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第4、5年因腫瘤局部復發死亡。術后患者QUW-4評分除6個月咀嚼功能評分及總分與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項評分與術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患者吞咽功能洼田飲水試驗評價達正常4例、可疑9例、異常3例,12個月分別為10、6、0例;12個月時吞咽功能優于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82,P=0.017)。結論 采用小腿后外側穿支皮瓣聯合游離腓骨修復上頜組織缺損,能同期修復軟、硬組織缺損,使患者面部外形以及吞咽、咀嚼、語言功能及張口度得到滿意恢復,中期效果良好。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紅外熱成像技術輔助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應用研究

        目的 探討紅外熱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技術輔助腓動脈穿支皮瓣在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行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的20例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臨床資料。男13例,女7例;年齡32~76歲,平均56.5歲。舌癌8例、腮腺癌5例、頰癌4例、下頜牙齦癌3例;鱗狀細胞癌12例,腺樣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樣癌5例。術前常規行彩色多普勒超聲(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和IRT技術對腓動脈穿支進行定位并輔助設計皮瓣,與術中實際探查情況比較,分析CDU、IRT技術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比較CDU和IRT技術檢測穿支數目及最具活力穿支點的準確性。術后定期隨訪,觀察患者供受區恢復情況、并發癥發生及腫瘤復發轉移情況等。 結果 與術中探查結果比較顯示,術前IRT技術檢查腓動脈穿支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2.22%、50.00%、92.86%、16.67%,均高于CDU檢查結果(分別為64.17%、33.33%、84.62%、14.29%)。術前CDU檢查共發現腓動脈穿支45支,術中探查證實35支,準確率77.8%;IRT技術檢查共發現43個“熱點”,術中證實“熱點”范圍內腓動脈穿支32支,準確率74.4%;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6,P=0.757)。CDU和IRT技術檢查發現的最具活力穿支點的準確率分別為80.95%(17/21)和94.74%(18/19),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5,P=0.734)。CDU與IRT技術的穿支定位誤差分別為(5.12±2.10)、(4.23±1.87)mm,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16,P=0.165)。20例穿支皮瓣均成活,供、受區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18個月,平均11個月。皮瓣質地柔軟、血運良好;下肢瘢痕隱蔽,功能良好。無下肢腫脹、疼痛、麻木、踝關節不穩定等并發癥發生,隨訪過程中未見腫瘤復發和轉移。 結論 與CDU比較,采用IRT技術輔助腓動脈穿支皮瓣術前設計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