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梁新枝" 4條結果
      • 改良關節鏡下Latarjet術中劈裂肩胛下肌方法:基于腋神經、關節盂及肩胛下肌的解剖學研究

        目的通過尸體標本確定改良關節鏡下Latarjet術中肩胛下肌劈裂窗口與腋神經的空間關系,為改良肩胛下肌劈裂方法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選取29具成人防腐肩關節標本,逐層解剖并最終確認腋神經于肩胛下肌前方表面走行方向。保持肩關節中立位,用克氏針于右肩關節盂圓4 : 00位置(左肩關節盂圓7 : 00位置)由后往前穿過肩胛下肌,記錄前方穿出點(A點,即Latarjet手術過程中肩胛下肌劈裂點),分別測量A點與腋神經的垂直及水平距離。結果 肩關節中立位下,A點與腋神經的水平距離為27.37(19.80,34.55)mm,垂直距離為16.67(12.85,20.35)mm。結論于肩關節中立位時,采取射頻從右肩關節盂圓4 : 00位置(左肩關節盂圓7 : 00位置),由后向前穿過并向外劈裂肩胛下肌時,損傷腋神經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

        目的 探討喙突有限截骨線袢固定Latarjet(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關節鏡下LU-tarjet手術治療56 例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男44例,女12例;年齡18~41歲,平均26.3歲。肩關節脫位2~16次,平均7.5次。初次脫位至該次手術時間6個月~13年,中位時間4.6年。術前肩關節恐懼試驗及再復位試驗均為陽性;關節松弛度Beighton 評分1~7分,平均4.1 分;肩關節不穩定嚴重程度指數評分(ISIS)5~10分,平均7.8分。患側肩胛盂骨缺損面積15%~32%,平均22.4%,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Hill-Sachs損傷,Bankart損傷修復后再脫位6例。記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手術前后肩關節活動度(前屈、后伸、外展、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和內旋)及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活動時肌力,肩關節功能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Rowe 評分及Walch-Duplay 評分。通過X線片及三維CT分析移植喙突骨塊位置、骨塊愈合及塑形、肩胛盂骨缺損修復程度、肩關節退行性變化等。結果 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42~98 min,平均63.0 min;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7 年,平均6.3年。隨訪期間2例外傷導致肩關節半脫位、1例肩關節反復疼痛,余無其他相關并發癥發生。末次隨訪時,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及內旋活動度以及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活動時肌力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功能ASES 評分、Rowe 評分及Walch-Duplay 評分均較術前提高(P<0.05)。影像學復查示,移植喙突骨塊垂直方向位置居中53例(94.64%)、偏上2例(3.57%)、偏下1例(1.79%);內外位置與肩胛盂齊平49例(87.50%)、偏內2例(3.57%)、偏外5例(8.93%)。術后喙突骨塊體積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其中術后6個月及1年時體積小于其他時間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移植喙突骨塊逐漸向四周延伸塑形,2~3年時形態基本穩定,肩胛盂最終與同側肱骨頭形成匹配的弧面結構,末次隨訪時喙突骨塊均達骨性愈合。末次隨訪時肩胛盂最適圓覆蓋率為89.6%~100%, 平均97.4%%;肩胛盂骨缺損面積為2.6%±1.3%,較術前(22.4%±5.4%)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肩關節均未出現明顯退行性改變。結論 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可獲得良好中期療效。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解剖學研究

        目的 探討國人盂肱關節(包括關節盂、喙突)形態學特點;通過構造不同程度關節盂骨缺損模型并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明確根據術前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截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愿捐贈的6具成年尸體12個肩關節標本,首先解剖觀察喙肩韌帶與聯合腱是否相連,確定兩者交叉點,測量喙突尖端距離喙突折返處的垂直長度、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大截骨線長度以及最大截骨角度。然后,隨機構建不同程度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并計算缺損面積;根據模型中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斜形截骨,測量實際喙突截骨長度及截骨角度;模擬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觀察骨塊中心位置。結果 所有肩關節標本喙肩韌帶與聯合腱之間存在交叉纖維,喙突尖距離喙突折返處垂直長度為24.8~32.2 mm,平均28.5 mm;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長截骨線長度為26.7~36.9 mm,平均32.0 mm;最大截骨角度為58.8°~71.9°,平均63.5°。基于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為22.6~29.4 mm,平均26.0 mm;關節盂骨缺損比例為20.8%~26.2%,平均23.7%。基于喙突骨塊,測量喙突截骨長度23.5~31.4 mm,平均26.4 mm;截骨角度51.3°~69.2°,平均57.1°。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與喙突截骨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后,所有模型中喙突截骨骨塊最高點(線袢固定位置)均位于最適圓心下方,骨塊集中于關節盂前下方。結論 喙突大小基本能滿足較大關節盂骨缺損修復需求,保留喙肩韌帶的斜形截骨方式有望替代傳統Latarjet截骨方式。

        發表時間:2024-06-14 09: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 Latarjet 手術中移植骨塊偏外放置對肩關節退變影響的影像學研究

        目的探討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 Latarjet 手術治療伴有明顯肩胛盂前緣骨缺損的肩關節復發性前脫位時,移植骨塊偏外放置在術后中期對肩關節退變的影響。方法回顧分析 2015 年 1 月—2016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 18 例肩關節復發性前脫位伴肩胛盂前緣骨缺損患者臨床資料,均接受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 Latarjet 手術。男 12 例,女 6 例;年齡 19~37 歲,平均 26.2 歲。肩關節脫位 4~30 次,平均 8.8 次。病程 8~49 個月,平均 23.8 個月。肩胛盂前緣骨缺損為 20%~29%,平均 25.2%。肩關節不穩定嚴重指數評分(ISIS)為 7~10 分,平均 7.6 分。肩關節退變 Samilson-Prieto 分級:0 級 13 例,Ⅰ級 3 例,Ⅱ級 2 例。手術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肩肘外科協會評分(ASES)、Walch-Duplay 評分、Rowe 評分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價臨床療效。影像學觀察肩關節退變情況以及移植骨塊位置、肩胛盂塑形情況。結果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55~62 個月,平均 59.6 個月。無血管神經損傷、感染、固定物和移植骨塊相關并發癥發生,隨訪期間無肩關節脫位復發和翻修患者。患者均恢復正常生活,17 例重返運動。末次隨訪時,VAS 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ASES 評分、Walch-Duplay 評分、Rowe 評分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前屈、外展、外展 90° 外旋、0° 外旋和外展 90° 內旋活動度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三維 CT 顯示所有移植骨塊中心在肩胛盂 En-face 面上位于 3∶30~4∶30(右肩)或 7∶40~8∶20(左肩)位置,無移植骨塊過高或過低;在 CT 橫斷面上相對于肩胛盂偏外 2.3~4.6 mm,平均 3.5 mm。患者術后 36、48 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的肩關節退變 Samilson-Prieto 分級與術前一致,均未進展。所有移植骨塊在術后 24 個月內塑形達穩定,在三維 CT 肩胛盂 En-face 面顯示塑形后的肩胛盂外形為與正常肩胛盂相近的正梨形,在 CT 橫斷面上為與肩胛盂齊平并形成與肱骨頭圓形近似的弧形。末次隨訪時肩胛盂外形與術后 24 個月比較無明顯變化。結論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 Latarjet 手術中移植骨塊偏外放置,術后中期未出現肩關節退變進展的影像學改變。

        發表時間:2021-04-27 09: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