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對不同微創椎管減壓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應用及進展進行綜述。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應用不同微創椎管減壓術治療LSS的相關文獻,對不同術式的優缺點及并發癥進行綜述。結果 目前微創椎管減壓術主要包括經通道顯微鏡下腰椎管減壓術、椎間盤鏡下腰椎管減壓術、經皮內窺鏡下腰椎管減壓術、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等。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各微創椎管減壓術均能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患者術后疼痛,進而減少住院時間并節省治療費用。結論 不同微創椎管減壓術適應證不同,但都存在一定優勢和不足。當患者有明確手術指征時,需根據患者癥狀及體征,結合影像學表現,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目的比較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下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與單通道脊柱內鏡下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TLIF)對單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伴腰椎滑脫的治療效果。方法 納入2019年11月—2023年5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81例單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伴腰椎滑脫患者,隨機分為UBE-TLIF組(39例)和Endo-TLIF組(4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手術節段及術前腰、腿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血清學指標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總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HBL)、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比較兩組術前1 d及術后1、3、5 d血清學指標CK、CRP水平,術前1 d及術后1 d、3個月、6個月、12個月腰、腿痛VAS評分、ODI及術后12個月椎間融合率。 結果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無切口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硬膜外血腫、硬腦膜撕裂和術后截癱等情況發生。UBE-TLIF組手術時間少于Endo-TLIF組,但術中失血量、TBL、HBL均多于Endo-TLIF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UBE-TLIF組術后1、3 d CK水平及術后1、3、5 d CRP水平均高于Endo-TLIF組(P<0.05);其余時間點兩組CK和CP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12個月。兩組術后各時間點腰、腿痛VAS評分及ODI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各時間點兩組間腰、腿痛VAS評分及OD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椎間融合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UBE-TLIF與Endo-TLIF均為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伴腰椎滑脫的有效方法,但與Endo-TLIF相比,UBE-TLIF需在微創技術上進一步改進,以減少組織創傷與失血量。
目的 探討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對側椎板下入路治療腰椎側隱窩狹窄合并同節段椎間孔狹窄的早期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5例腰椎側隱窩狹窄合并同節段椎間孔狹窄患者臨床資料。男5例,女10例;年齡46~83歲,平均70.3歲。手術節段:L4、5 12例,L5、S1 3例。病程12~30個月,平均18.7個月。所有患者均接受UBE對側椎板下入路手術治療。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腰腿痛程度,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腰部功能,術后6個月采用 MacNab 標準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術后復查MRI和CT,觀察側隱窩和椎間孔狹窄是否去除,測量椎管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SC)、椎間孔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CSA-IVF)和小關節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facet joint,CSA-FJ)。結果 手術時間 55~200 min,平均127.5 min;術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7.3 mL;術后住院時間3~12 d,平均6.8 d。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9個月。術后1 d及1、3、6個月腰、腿痛VAS評分以及ODI均較術前降低,且隨時間延長呈逐漸下降趨勢;JOA評分則呈逐漸增高趨勢;上述指標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根據MacNab標準評估手術療效:優10例、良4例、可1例,優良率93.33%。影像學復查示側隱窩及椎間孔所受壓迫已明顯解除,最大程度保留患側關節突關節;術后3 d CSA-SC及CSA-IVF較術前增加、CSA-FJ較術前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UBE對側椎板下入路能在保留雙側關節突關節同時,對側隱窩及同節段椎間孔進行充分減壓,早期療效較好,有望避免腰椎醫源性不穩所致的融合手術,但中、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