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田康" 2條結果
      • 反肩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影響因素

        目的 總結反肩關節置換術(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RTSA)療效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RTSA相關研究文獻,從手術技術、肌肉情況、患者一般狀況及其心理預期與生活方式方面總結可能影響療效的因素。結果 對于手術技術,不同手術入路各有優勢;肩胛盂切跡、骨長入不良、骨吸收增加與感染均會導致關節盂假體松動,肱骨側假體頸干角與后傾角分別影響著肩胛盂切跡的發生與術后關節內、外旋活動范圍。對于肌肉情況,小圓肌與三角肌質量對術后關節穩定有重要影響,適度增加三角肌張力可以改善術后關節活動度,術中縫合修復肩胛下肌腱可以改善關節疼痛、功能、活動范圍和力量。對于患者一般情況,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均與術后關節功能與并發癥發生有關,且不同職業與術后運動水平也會影響效果。退行性病變嚴重、術前功能較差、病程較長的患者對手術期望更低,對療效滿意度更高;不良生活方式會對療效產生消極影響。結論 RTSA的療效與手術技術、肌肉情況、患者一般狀況及其心理預期、生活方式有關。術者應選擇頸干角較小的肱骨側假體以及較大的肩盂球并下移下傾放置,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配合引流消滅死腔以降低感染風險,術后患者應避免產生較高前后剪切力的活動,避免關節盂假體松動。此外,肱骨側假體后傾角設計為10°~20° 使術后關節內旋與外旋范圍獲得最佳平衡,保持合適三角肌張力以維持關節穩定與良好活動度,術中推薦縫合肩胛下肌腱。

        發表時間:2024-02-20 04: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研究進展

        目的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不同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研究進行綜述,明確不同手術入路可能造成的肌肉損傷,幫助臨床醫生術中進行規避并在術后識別某些肌肉相關并發癥的成因。方法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THA不同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的研究文獻,總結后入路、改良直接外側入路、直接前入路以及微創前外側入路(又稱慕尼黑骨外科入路)的MRI表現。 結果傳統后入路主要損傷短外旋肌群,增大術后脫位率;保留梨狀肌后入路可以明顯改善術后梨狀肌肌腱質量,但可能導致梨狀肌盆腔內部分損傷。改良直接外側入路主要損傷臀中肌,增大術后跛行風險。直接前入路主要損傷闊筋膜張肌,以及可能會造成短外旋肌群和切口周圍肌肉損傷。微創前外側入路主要損傷臀上神經,繼而導致闊筋膜張肌去神經化,還可能導致臀中肌和臀小肌損傷。肌肉損傷情況明顯影響THA預后,微創入路更適用于老年患者。 結論通過MRI可以明確不同手術入路造成的不同類型肌肉損傷。相比傳統入路,微創入路可以減少肌肉損傷、改善術后功能,且老年患者受益更多;但由于微創入路術野較小,強行擴大術野將導致意料之外的肌肉損傷,影響術后功能恢復。

        發表時間:2024-05-13 02: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