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轉位術(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在不能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失敗、先天畸形、患者不愿行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采用 SCT 治療的 19 例不能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4 例、女 5 例,平均年齡(54.05±17.34)歲。分析 SCT 在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治療中的優劣勢。結果19 例患者手術均成功。術后患側鎖骨下動脈近端的狹窄程度由 100.0%±0.0% 下降至 12.7%±10.1%,健側與患側的平均壓差由(11.95±10.60)mm Hg 下降至(0.89±5.75)mm Hg(P<0.01)。所有患者術后癥狀均有改善,7 例(36.8%)患者發生周圍神經損傷。本院同期支架植入治療平均住院費用比 SCT 多支出 3 392.12 元(除去偏差較大的患者,則多支出 4 812.01 元)。隨訪時間為 1~3 年,7 例周圍神經損傷患者中 6 例均恢復正常,僅 1 例(5.3%)未恢復,術后 1 年和 3 年通暢率均為 100.0%,未出現圍術期死亡、卒中、術后再次治療等。結論對于不能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閉塞患者,SCT 是一個理想的治療方案。
傘狀評價是對某個研究問題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進行綜合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近年來傘狀評價的研究方法已得到廣泛使用,但傘狀評價的制作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本文著重闡述傘狀評價的制作方法和現存挑戰,以期為國內研究者制作傘狀評價提供參考。
AutoMeta是一款國人自主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半自動化、交互式、用戶友好型的在線平臺。該平臺旨在輔助用戶開展雙臂Meta分析、逆方差Meta分析、網狀Meta分析和診斷試驗準確性Meta分析等,并使用GRADE方法實現對證據確信度的自動分級。目前,AutoMeta v1.0已可實現雙臂Meta分析和逆方差Meta分析功能,以及雙臂Meta分析結局指標的證據確信度自動分級。本文從平臺的開發技術、操作方法與結果準確性驗證向用戶介紹證據分級與合成平臺,旨在協助相關研究人員快速完成系統評價。
目的系統評價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診斷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OAG)的應用價值。方法計算機檢索CBM、WanFang Data、VIP、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搜集OCTA對POAG診斷價值的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4年2月。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Stata 15.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12項診斷試驗,包括993例樣本量。Meta分析結果顯示,OCTA診斷POAG患者乳頭周圍血管密度、視網膜血管密度和視神經纖維變化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0.77/0.92、0.56/0.92和0.85/0.91,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4、0.92和0.95。結論OCTA診斷POAG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 分析國內外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發展趨勢。方法 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數據庫中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4年8月6日。采用Charticular、VOSviewer和CiteSpace軟件對納入文獻的國家、機構、期刊、作者、關鍵詞等內容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 共納入145篇相關文獻,其中英文文獻141篇、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國家發文量最多的是美國,機構發文量最多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期刊發文量最多的是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近年熱點關鍵詞聚焦于食品與營養安全系統、心血管疾病、肥胖、影響、公共衛生政策等,“醫療保健”和“知識轉化”的相關研究有望成為前沿熱點。中文文獻發文量較少,研究內容涉及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簡報和政策簡報方法學研究。結論 國外未來研究的側重點可能是醫療保健、食品與營養、心血管疾病、肥胖等衛生議題的政策簡報及其影響和政策簡報用于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目前國內外在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國外相關研究已趨向成熟,而國內尚處于萌芽階段,亟需充實方法學體系、豐富研究內容,未來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推動我國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完善與可持續發展。
科學嚴謹的研究設計可提高診斷試驗準確性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信度。診斷試驗準確性比較研究設計包括構建臨床問題、確定金標準、選擇研究對象、估算樣本量、同步盲法比較待評價試驗的結果及確立診斷截斷值。本文介紹診斷試驗準確性比較研究的設計的5種類型:完全配對、隨機子集部分配對、非隨機子集部分配對、非配對隨機和非配對非隨機。
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是解釋醫療衛生干預措施與結局之間關系的最佳證據來源,但在其不充足、不直接、不適合等情況下,研究者可能需要納入非隨機干預試驗以擴充證據數量和增強證據確信度(質量)。GRADE工作組的最新研究為指導研究人員正確整合隨機與非隨機干預研究證據提供了方法。本文將基于最新和既往研究,介紹相關方法學,旨在為系統評價制作者、衛生技術評估人員、指南制訂者和使用GRADE進行證據綜合的其他研究人員提供指引。
診斷試驗準確性比較(CDTA)研究是診斷準確性試驗的一種,旨在同一診斷試驗研究中比較2個及以上診斷試驗的準確性。CDTA系統評價的GRADE證據確信度分級與單個診斷試驗準確性系統評價不同,主要體現在研究設計的選擇、偏倚風險的評估及試驗準確性比較指標的使用等方面。本文重點介紹GRADE分級方法應用于CDTA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促進國內學者對該方法的理解與應用。
診斷試驗準確性比較(comparative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CDTA)研究是診斷準確性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同一診斷試驗研究中比較2個及以上診斷試驗準確性。隨著CDTA研究及相關系統評價方法學的發展,CDTA系統評價逐年增長并為臨床決策提供證據支持。相比于單個診斷試驗準確性研究的系統評價,CDTA系統評價在數據提取、偏倚風險評價、統計分析等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本文介紹撰寫CDTA系統評價的步驟及注意事項,以期為CDTA系統評價撰寫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當下醫學發展迅速、新證據層出不窮,動態指南的規范制訂對指導臨床實踐,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參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動態指南的現狀,對動態指南發展的挑戰和機遇提出思考及建議,以期促進動態指南發展,為指南制訂者和使用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