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是中年男性視覺功能損害的主要原因之一。CSC的特征是脈絡膜增厚和脈絡膜血管通透性過高,從而導致漿液性視網膜下液,目前關于CSC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自從引入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以來,關于渦靜脈在CSC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的證據不斷積累,厚脈絡膜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渦靜脈充血導致脈絡膜重塑,從而通過渦靜脈吻合形成新的脈絡膜引流途徑。渦靜脈血流動力學的研究闡述了CSC發病機制的新概念,加深了對該病的理解認識,為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隨著對CSC病理機制的進一步了解,以期能夠在臨床中對風險患者分層并對CSC患者評估優化的治療方案。
目的觀察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不同渦靜脈擴張模式患眼脈絡膜厚度(ChT)變化。方法前瞻性橫斷面觀察性研究。2023年4~10月于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CSC患者80例89只眼(CSC組)納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7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選取同期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28只眼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4名26只眼,女性1名2只眼。采用圖湃(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黃斑區超廣角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檢查。掃描速率1 536 A掃描×1 280 B掃描,掃描范圍24 mm×20 mm。設備自帶軟件記錄顳上、鼻上、顳側、中心凹區、鼻側、顳下、下方、鼻下等9個分區的ChT。橫斷面(en-face)OCTA模式觀察脈絡膜中大血管層上下渦靜脈解剖和功能吻合情況。依據en-face圖像脈絡膜中大血管層顯示的渦靜脈擴張差異,將CSC組患眼再分為上優勢型組、對稱型組、下優勢型組,分別為36、35、18只眼。兩組間比較采用連續變量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Mann-Whitney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檢驗,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或Fisher檢驗。結果與對照組比較,CSC組黃斑中心凹區及不同區域ChT均增厚,其中中心凹差異最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345、5.018、2.902、4.667、7.276、3.307、3.868、4.795、2.583,P<0.05)。與對照組ChT比較,上優勢型組顳下區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10,P>0.05);其他各區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207、5.163、2.526、4.310、6.285、2.656、3.812、2.173,P<0.05)。對稱型組中心凹區及其他各區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488、5.554、3.457、5.314、7.256、3.507、5.584、6.019、2.994,P<0.05)。下優勢型組顳上、鼻上區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50、1.465,P>0.05);其他各區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278、4.168、5.244、2.783、5.040、3.432、2.095,P<0.05)。結論En-face超廣角OCTA上渦靜脈擴張分布與ChT呈對應關系,CSC患眼脈絡膜引流的首選途徑可能是上優勢型渦靜脈引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