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評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髖關節偏轉角(hip deflection angle,HDA)以及聯合偏轉角(combined deflection angle,CDA)與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發生的相關性,探討股骨頸骨折后早期預測ONFH發生的指標。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接受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8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以是否發生ONFH分為壞死組和未壞死組。基于術前骨盆正位、患側髖關節軸位X線片測量PI、HDA及CDA,并比較兩組間差異。利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評價上述影像學指標預測ONFH的價值。結果 納入研究的208例患者中,隨訪期間84例發生ONFH(壞死組),124例未發生ONFH(未壞死組)。未壞死組男59例,女65例;年齡18~86歲,平均53.9歲;隨訪時間18~50個月,平均33.2個月。壞死組男37例,女47例;年齡18~76歲,平均51.6歲;隨訪時間8~45個月,平均22.1個月。壞死組PI、HDA及CDA均大于未壞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分析示PI臨界值為19.82°(敏感性40.5%,特異性86.3%,P<0.05),HDA臨界值為20.94°(敏感性77.4%,特異性75.8%,P<0.05),CDA臨界值為39.16°(敏感性89.3%,特異性83.1%,P<0.05)。結論 PI、HDA及CDA與股骨頸骨折后ONFH發生相關,其中CDA可以作為重要參考指標,CDA≥39.16° 患者術后發生ONFH風險更高。
目的 探討聯合偏轉角內收型(combined deflection angle classification adduction type,CDAC-ADT)分型與股骨頸骨折經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后并發癥之間的相關性。 方法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21例CDAC-ADT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男69例,女52例;年齡19~79歲,平均48.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52例,高處墜落傷24例,摔傷4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12 d,平均6.0 d。其中CDAC-ADT Ⅰ型18例、Ⅱ型46例、Ⅲ型57例;Garden分型Ⅱ型6例、Ⅲ型103例、Ⅳ型12例;按骨折線位置分型,頭下型26例、經頸型88例、基底型7例。均采用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記錄患者并發癥(包括內固定失敗、骨折不愈合與股骨頭壞死)發生情況,并分析并發癥與CDAC-ADT分型、Garden分型、骨折線位置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 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44個月,平均24.9個月。術后共發生內固定失敗10例、骨折不愈合7例、股骨頭壞死30例。相關性分析示,患者CDAC-ADT分型與總體并發癥發生、內固定失敗、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均具有相關性(P<0.05),Pearson列聯系數r分別為0.435、0.251、0.254、0.241;Garden分型與總體并發癥發生、內固定失敗、骨折不愈合無相關性(P>0.05),與股骨頭壞死具有相關性(P<0.05),Pearson列聯系數r為0.251。骨折線位置分型與總體并發癥發生及內固定失敗、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均無相關性(P>0.05)。結論CDAC-ADT分型與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癥存在明顯相關性,可用于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癥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