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 2018 年美國血管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ASVS)腹主動脈瘤診治臨床實踐指南進行全面解讀。
目的探究單發左側椎動脈(isolated left vertebral artery,ILVA)的解剖變異對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接受胸主動脈覆膜支架修復術后的臨床結局和影像學結局的影響。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的TBAD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合并ILVA患者和未合并ILVA患者的臨床結局和影像學結局事件的差別。 結果根據納入標準,并經傾向性評分匹配后,本研究共納入82例TBAD 患者,其中合并 ILVA者 17例(ILVA組),未合并ILVA者65例(對照組),2組患者的影像學及手術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82例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37個月,在隨訪期間,2組患者的主動脈相關死亡、主動脈事件、卒中事件、主動脈不良重塑以及Ⅰ A型內漏和逆撕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ILVA組的再干預率 [HR=2.56,95%CI為(1.55,8.11),P=0.03] 和Ⅱ型內漏發生率 [OR=1.36,95%CI為(1.08,2.11),P=0.04] 更高。 結論合并ILVA的TBAD患者在主動脈相關死亡、逆撕等嚴重不良事件上與正常主動脈弓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更容易發生Ⅱ型內漏并發癥,再干預率較高,需加強術后隨訪和復查。
目的總結遠端錨定區形態與腹主動脈瘤腔內覆膜支架修復術后髂支不良事件關系的研究進展。方法對近年來國內外在腹主動脈瘤腔內覆膜支架修復術中近遠端錨定區幾何形態對臨床結局的影響、近遠端錨定區相關并發癥的評估方法、遠端錨定區幾何形態相關不良結局的預防措施、遠端錨定區相關并發癥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的相關文獻予以綜述。結果近端錨定區的不規則幾何形態與腹主動脈瘤腔內治療術后的不良事件密切相關,遠端錨定區形態實際上比近端更為復雜且相關參數的測量方法也較為復雜,目前文獻中對于錨定區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中心線距離法、最小距離法、錨定面積法。遠端錨定區幾何形態相關不良結局的主要預防措施包括增大徑向支撐力及貼附面積、使用主動錨定系統、延長錨定區等手段。除了解剖學因素,遠端錨定區還受到多種病理生理學因素的影響。結論遠端錨定區的形態及其相關病理變化對腹主動脈瘤腔內覆膜支架修復術后的臨床結局具有顯著影響。然而,目前關于遠端錨定區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應當致力于開發新的技術和方法,以改善遠端錨定區的評估和處理,進而減少腔內覆膜支架修復術后的并發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的初步探討人脫細胞羊膜(human acellular amniotic membranes,HAAM)治療下肢靜脈性潰瘍(venous ulcers,VU)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3年1月-4月應用HAAM治療4例左下肢VU男性患者。患者年齡60~65歲,平均62.3歲。病程4~13個月,平均7個月。潰瘍范圍3.0 cm×1.0 cm~5.0 cm×2.5 cm。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6~8分,平均6.75分。 結果治療后3 d HAAM與潰瘍創面貼附率達100%;治療后1周均表現為促進創面愈合。2例創面完全愈合,2例經再次補充HAAM后創面面積及深度均改善。治療期間疼痛VAS評分均逐漸降至0分。患者無局部皮膚炎癥和全身過敏反應癥狀,隨訪3個月無復發。 結論HAAM治療下肢VU操作簡便,初步結果提示治療安全且能較快有效改善創面。
目的 觀察鹽酸沙格雷酯在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的作用。方法 回顧性收集我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收治的腹主動脈瘤行腔內修復術(EVAR)治療的患者174例,年齡(71.8±8.2)歲,其中男148例,女26例。腹主動脈瘤直徑(55.2±12.9) mm,累及髂總動脈52例(29.9%)。EVAR治療方法包括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169例(97.1%),單臂型5例(2.9%)。其中術中封閉單側髂內動脈29例,封閉雙側髂內動脈10例,術后均口服鹽酸沙格雷酯100 mg,3次/d,阿司匹林100mg, 1次/d 2~4周。隨訪觀察術后患者臀肌和下肢發生缺血情況。結果 全部病例行EVAR術順利,無中轉開腹;行全身麻醉88例(50.6%),硬膜外阻滯麻醉52例(29.9%),局部麻醉34例(19.5 %);術中失血量為(125.2±43.1) ml,術中無輸血,手術時間為(145.5±38.7)min;術后ICU 觀察時間和禁食時間分別為(14.7±5.2) h 和(7.2±4.3)h;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9.1±2.7) d。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12.6%(22/174),術后30 d死亡率為1.1%(2/174)。術中封閉單側髂內動脈29例中2例出現同側臀肌輕度疼痛,行走疼痛加重,跛行距離100m,5例出現同側下肢乏力,間歇性跛行距離100~200m;封閉雙側髂內動脈10例中4例術后出現臀肌輕度疼痛,跛行距離200m,均采用口服鹽酸沙格雷酯和阿司匹林擴血管、祛聚治療后2~4周好轉,間歇性跛行距離均大于500m,無臀肌壞死發生,無再行介入或外科干預治療,中位隨訪時間16.1個月,未訴特殊不適。結論 鹽酸沙格雷酯在EVAR術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療效滿意,尤其適合于封閉雙側或一側髂內動脈和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者。
目的 探討累及髂血管的原發性腹膜后腫瘤的外科治療。方法 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血管中心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124例累及髂血管的腹膜后腫瘤行外科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4歲。結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中探查見腫瘤壓迫和擠壓髂血管72例,浸潤血管或包繞髂血管52例。腫瘤完全切除90例,腫瘤不完全切除31例,腫瘤姑息性切除3例;其中有42例患者同時行髂血管一并切除和髂血管重建。本組患者無圍手術期死亡。1例患者術后第3天出現尿瘺,經充分引流后自行愈合;1例患者出現切口脂肪液化,經更換敷料后切口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本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6個月。隨訪期間有12例患者死亡。90例腫瘤完全切除患者,隨訪期間局部復發38例,復發率為42.2%;31例腫瘤不完全切除患者,有9例死亡(6例死于腫瘤復發,3例死于心腦血管意外), 3例行姑息性腫瘤切除者在隨訪期間全部死亡(3例均死于腫瘤復發)。42例行髂血管一并切除和髂血管重建者,隨訪期間有3例出現局部復發但未再累及血管;1例患者術后7個月腫瘤復發累及下腔靜脈,造成下腔靜脈閉塞及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2例患者術后個8月后腫瘤復發再次累及髂總靜脈,1例患者左髂總靜脈移植術后10個月移植物血栓形成。結論 累及髂血管的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聯合血管修復重建可明顯提高腫瘤切除率,降低復發率,提高遠期存活率。
目的總結腹膜后副神經節瘤的臨床特征。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華西醫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經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副神經節瘤的3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34例患者的臨床表現:5例功能性腫瘤患者以高血壓(4例)或頭暈(1例)為首發癥狀;29例無功能性腫瘤患者中,以腹脹(14例)或腹痛(11例)為首發癥狀者25例,1例表現為消化道梗阻癥狀,其余3例無癥狀、意外發現腫瘤。5例功能性腫瘤患者的血液及尿液中兒茶酚胺水平均不同程度增高,2例無功能性腫瘤患者血液中兒茶酚胺水平輕微異常,其余患者的血、尿兒茶酚胺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34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其中4例無功能性腫瘤患者行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1例出現血管壁受侵;30例未行血管切除或重建的患者中,2例有脈管侵犯。腫瘤直徑3.5~18.5 cm、(9.5±5.1)cm;24例腫瘤有完整包膜,10例腫瘤有部分包膜;分化良好者32例,2例組織呈現細胞核異型性;G1級14例,G2級20例。術后34例患者均獲訪,隨訪時間為1~105個月,平均52個月。隨訪期間復發6例,死亡6例。獲訪患者的1年和5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6.0%和81.5%。 結論目前根治性切除可能是治愈腹膜后副神經節瘤的唯一手段,腫瘤聯合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為既往認為“不可切除的腫瘤”提供了切除機會。
本文對 2017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外周動脈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關于下肢動脈疾病的內容進行解讀,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