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并分析年齡<45歲黃斑區新生血管(MNV)患者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治療預后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臨床病例研究。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眼科檢查確診并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的MNV患者89例96只眼納入研究。患者年齡均<45歲。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同時行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49只眼。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MT)。采用OCTA設備自帶軟件測量MNV病灶大小。所有患眼給予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1次,其后經評估按需給藥。治療后隨訪時間≥6個月。隨訪時采用治療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以末次隨訪為療效判定時間點。根據MNV病灶的OCT圖像特征,將患眼分為纖維瘢痕組、無纖維瘢痕組,分別為52(54.16%,52/96)、44(45.83%,44/96)只眼。根據末次隨訪時CMT、BCVA較基線時的變化,將患眼分為CMT減少組、CMT增加組和BCVA提升組、BCVA降低組,分別為66(68.75%,66/96)、30(31.25%,30/96)只眼和74(77.08%,74/96)、22(22.92%,22/96)只眼。組間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MNV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結果纖維瘢痕組、無纖維瘢痕組患者年齡(Z=-0.928)、性別構成比(χ2=0.123)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時間≥36、<36個月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06,P=0.048);MNV病灶大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85,P=0.017);不同血管網形態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36,P=0.001)。治療前、末次隨訪時,患眼CMT分別為267.50(237.25,311.75)、242.00(217.25,275.75)μm;logMAR BCVA分別為0.20(0.10,0.50)、0.35(0.16,0.60)。治療前、末次隨訪時CMT、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3.311、-1.984,P=0.001、0.047)。CMT減少組、CMT增加組患者年齡(Z=-2.284)、近視屈光度(χ2=7.437)、病因(χ2=6.956)、病程(Z=-1.687)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CVA提升組、BCVA降低組間患者不同主觀感受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133,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因為C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年齡、病因、近視屈光度、病程、隨訪時間、MNV病灶大小及新生血管網形態是影響45歲以下MNV患者抗VEGF藥物治療預后的影響因素;病因為C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一種在睡眠過程中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現象的疾病,主要癥狀以睡眠打鼾為主。OSAHS與眼科疾病的關聯早已被發現,近年來可能的致病機制也被廣泛探究。當下認為OSAHS引起的炎癥因子水平改變發揮著關鍵因素,在改變血管功能上起到重要作用,最終可能導致了疾病的發生。而眾多研究發現OSAHS與眼底疾病的發生更是關系緊密。在未來需進一步研究OSAHS發病機制,豐富OSAHS與眼病的研究結論,以期達到對相關眼病預防、治療及良好預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