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區分生理序列隨機性與混沌性,且不受序列長度與參數的影響是衡量復雜度算法的關鍵。本文提出了一種編碼式Lempel-Ziv(LZ)算法,分別從序列隨機性與混沌性的區分、長度的影響、動力學性質突變的敏感性、高斯白與粉紅噪聲復雜度測量等4個方面與經典LZ算法、多狀態LZ算法、樣本熵以及排列熵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在短、中、長時(100、500、5 000點)下,編碼式LZ算法均能準確區分隨機與混沌性,正確測度高斯噪聲的復雜度低于粉紅噪聲,并能準確響應序列動力學性質的改變。本文采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BIH)聯合建立的的MIT-BIH心電數據庫中的充血性心力衰竭RR間期(CHF-RR)數據和正常竇性心律RR間期(NSR-RR)數據進行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在各種時長下,編碼式LZ復雜度算法均能準確地得出心力衰竭的復雜度低于竇性心律(P<0.01)的結果,且不受長度與參數影響,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
陣發性心房顫動(PAF)的風險預測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難題。本研究綜合了機器學習特征工程和深度學習端到端建模的優勢,提出了基于多模態特征融合的PAF風險預測方法。同時,本研究使用了四種不同的特征排序方法和Pearson相關性分析來確定最優的多模態特征集合,并使用隨機森林進行PAF的風險判斷。本研究的方法在公開數據中達到了(92.3 ± 2.1)%的準確率和(91.6 ± 2.9)%的F1分數。在臨床數據中達到了(91.4 ± 2.0)%的準確率和(90.8 ± 2.4)%的F1分數。提出的方法實現了多中心數據集的泛化并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