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手術模式在歐美國家已經開展 30 余年,可以有效縮短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復,具有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盡管日間手術管理模式在多種學科廣泛開展,但在乳腺癌全身麻醉手術中的應用仍十分有限,且尚未建立管理規范。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總結近年開展乳腺癌日間手術的工作經驗,制定了西京醫院乳腺癌全身麻醉日間手術的全程管理規范,包括術前、術中、術后管理,日間手術護理,資源配置,隨訪指導,人員管理等等,旨在推動乳腺癌全身麻醉日間手術模式的開展。
目的探討間歇性導尿全程管理模式在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 2019 年 5 月—10 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所致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間歇性導尿傳統管理模式,試驗組采用間歇性導尿全程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排尿日記(單次導尿量、殘余尿量、漏尿次數)、尿常規中的細菌和白細胞數量。結果最終納入患者 80 例,每組各 40 例。兩組患者在入院時的排尿日記、尿常規及管理第 2 周的排尿日記各項指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第 12 周,兩組排尿日記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的白細胞計數、細菌計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所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實施間歇性導尿全程標準化管理,能夠改善膀胱容量,減少殘余尿量及漏尿次數、降低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減少泌尿系統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目的總結多學科協作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下復發轉移高危肝細胞癌患者診斷和治療的全程管理經驗,提高臨床醫師對“全程管理”這一理念的認識,力求提高肝細胞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簡稱“我院” )肝臟外科收治的1例復發轉移高危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該例患者為一52歲男性患者,因“上腹不適1+ 個月,查見肝臟占位1+ 周”入我院后診斷為肝細胞癌伴肝內轉移,為中國肝癌分期方案Ⅱ b期、巴塞羅那肝癌分期B期。在我院MDT模式下討論后,先后實施了兩次轉化治療,成功降期后行同種異體肝移植術,術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于肝移植術后第23天出院。術后隨訪至今,先后發現肺部細菌和真菌感染及肺部轉移灶,先后經抗感染治療及靶向治療聯合放射治療后明顯緩解,患者術后至今已生存34個月,目前仍規律隨訪中。結論對于復發轉移高危肝細胞癌患者,采用MDT模式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具有較好的臨床獲益。通過MDT模式將肝細胞癌的診斷、治療、隨訪等環節有機整合,并對患者的診療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實現肝細胞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力求提高肝細胞癌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加速康復外科除了院中系列措施的實施,還需要兼顧患者院前預康復與院后延續管理,以保障在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同時,降低患者非計劃再入院,促進患者加速康復。為進一步優化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管理流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團隊在參考國內外最新文獻,依托前期實踐基礎上,制定了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全程管理方案。該文圍繞全程管理定義,以及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院前、院中、院后管理等方面對此方面進行介紹,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實踐提供一定的經驗與借鑒。
目的 分析肺結節手術患者的良惡性結局及其影響因素,為肺結節全程管理模式的優化和改進提供依據和思路。方法 2023 年 10 月—12 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2022 年 7 月—2023 年 6 月肺手術患者進行調查;分析肺結節術后病理結果良惡性率,并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其良惡性的影響因素。結果 共納入 4600 例行手術治療的肺結節患者,其中惡性肺結節 4078 例(88.65%),良性肺結節 522 例(11.3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肺結節發現方式、吸煙史的人群惡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出生地、肺癌家族史的人群惡性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比值比(odds ratio, OR)=1.533,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1.271,1.850)]、高齡[61~75 歲組 vs. ≤30 歲組:OR=1.640,95%CI(1.021,2.634);>75 歲組 vs. ≤30 歲組:OR=2.690,95%CI(1.062,6.814)]、體檢發現肺結節[OR=1.286,95%CI(1.064,1.554)]是惡性肺結節的高危因素(P<0.05)。結論 在肺結節全程管理中,不能忽視女性、年長的患者,因為這些可能是比吸煙還重要的影響因素;肺部體檢是早期發現肺部惡性腫瘤的有效方式,值得普及和推廣。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早診早治是提高其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該文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基于“互聯網+”的醫護管一體化肺結節/肺癌全程管理模式,即醫院基于全程管理中心通過組建肺結節/肺癌多學科臨床和管理團隊,運用互聯網平臺和多個人工智能工具實現從肺癌高危人群隊列篩查,到肺結節智能風險分級隨訪管理,再到規范肺癌診療及共病管理,直至患者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該模式運行后手術治療的肺結節患者惡性率達 85.08%,患者滿意度為 95.76 分。該模式對醫院慢病服務模式創新、肺結節/肺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經驗。
目的 探索將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融入髖關節置換患者全程健康管理后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 2022 年 4 月—9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患者采取全程 AR 健康管理模式,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健康教育模式。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髖關節功能評分、功能鍛煉依從性、出院后應對困難、華西心晴指數和滿意度情況的差異。結果 共納入患者 80 例,每組各 40 例。在術后各隨訪時間點,試驗組關節功能評分、出院后應對困難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華西心晴指數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功能鍛煉依從率(P=0.025)、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Z=?4.918,P<0.05)。結論 基于 AR 的全程健康管理,可使患者更容易掌握功能鍛煉及健康生活知識,有利于提升患者鍛煉依從性,改善關節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滿意度,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放射性碘-131(radioiodine-131,131I)治療是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術后經典的靶向治療手段。基于DTC腫瘤細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表達鈉碘同向轉運體(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功能,131I引入人體后可被DTC細胞特異性攝取,其發射的γ射線有助于核醫學顯像在體內探測殘余甲狀腺組織及DTC病灶,而其發射的β射線將會對上述探測靶區實施精準打擊。通過131I這種診療一體化(theranostic)手段,可有效改善具有攝碘功能殘留/復發/轉移性病灶DTC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疾病特異性生存及總生存,并有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復發風險。然而,與131I“精準化”治療理念相比,臨床實踐過程中,131I治療前評估、治療劑量制定、治療后療效評價等環節仍欠精細化,未能真正展現出131I診療一體化的優勢。近年來,隨著循證醫學證據的增加,131I治療在診療理念、治療前風險分層、治療后動態評估、患者全程管理等方面不斷更新與細化,以發揮131I精準診療的優勢,筆者就上述內容及其更新作一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