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卿洪琨" 8條結果
      • 合并顱內出血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心臟手術時機

        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外主流的IE管理指南建議合并ICH的患者推遲心臟手術4周,但其所基于的臨床證據并不充分,新近研究也有不一樣的觀點。本文旨在結合典型病例,深入解讀國內外相關指南及其參考文獻,探討其中爭議內容,并提出IE合并ICH的推薦處理流程。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標準的發展歷程及解讀

        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疾病。盡管病理學檢查是確診IE的金標準,但僅有少數患者接受了此項檢查,臨床診斷IE仍主要依據其臨床癥狀。但IE全身表現多樣且常無心臟指向性,給診斷帶來極大挑戰。基于IE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及病原學數據,國內外專家已開發出多種診斷工具。過去30年中,IE的微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同時,影像學和實驗室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對診斷方法產生了重要影響,導致診斷標準和工具持續演進。本文綜述和解讀IE的主要診斷標準,分析其發展歷程、當前變化及效能,旨在為診斷工具的歷史演進提供視角,并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展望。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二尖瓣成形術的研究進展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外科中的急危重癥,常常累及二尖瓣。目前,對于該類病變的二尖瓣外科治療主要為成形術和置換術。但是由于感染病變的復雜性,何種術式可帶來更多獲益具有較大爭議。隨著感染性心內膜炎外科治療的發展,二尖瓣成形術或是一個更優的解決方案,二尖瓣成形術可以保留瓣膜結構的完整性,避免因置換術引起的并發癥,但是目前缺乏隨機臨床試驗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此外,該類患者二尖瓣成形術的手術時機、修復方式、材料選擇等問題尚未統一。因此,本文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總結,以幫助臨床醫生做出合適的治療抉擇。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成形與置換術近中期療效的傾向性評分匹配研究

        目的比較二尖瓣成形術(mitral valvuloplasty,MVP)與置換術(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病變的療效,并探究不同手術風險下MVP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接受心臟瓣膜手術的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受累患者圍術期及隨訪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MVP組和MVR組。通過傾向性評分匹配法,按照1∶1比例對兩組患者進行匹配,校正混雜因素,比較匹配后兩組患者術后近中期療效差異。此外,根據MVP組患者的歐洲心臟外科手術風險評分(EuroSCORE-Ⅱ評分),探討手術低危患者和高危患者MVP的療效差異。結果共納入195例患者,MVP組141例,其中男102例(85.1%);MVR組54例,其中男41例(75.9%)。匹配前,MVP組患者年齡更小[(43.0±14.6)歲vs.(57.0±13.0)歲,P<0.001],且合并術前基礎疾病患者更少;匹配后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隨訪時間(30.4±16.1)個月。匹配前,MVP組患者術后住重癥監護時間[(5.0±5.4)d vs.(7.0±7.0)d,P=0.037]、術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發生率(0.7% vs. 9.3%,P=0.007)、住院死亡率(0% vs. 3.7%,P=0.023)及隨訪期間死亡率(4.3% vs. 15.4%,P=0.007)明顯短于或低于MVR組患者。匹配后,兩組患者住院和隨訪期間不良事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MVP組和MVR組中EuroSCORE-Ⅱ評分高危的患者住院及隨訪期間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MVP組中,EuroSCORE-Ⅱ評分高危患者相較于低危患者,隨訪期間再次手術及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復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VP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受累病變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療效。對于術前病情較重患者,結合二尖瓣損毀情況,仍可嘗試行MVP。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Commando與Hemi-Commando術式在主動脈幕簾重建中的應用

        目的分析應用Commando和Hemi-Commando手術行主動脈幕簾重建的短-中期結局。方法連續性收集2014年9月—2022年9月于廣東省人民醫院行Commando或Hemi-Commando手術重建主動脈幕簾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共納入18例患者,Commando手術組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中位年齡61(33,68)歲;Hemi-Commando手術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齡50(36,58)歲。Commando手術組1例、Hemi-Commando手術組2例患者術后30 d內死亡,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為主要死因。15例患者順利康復出院且均獲隨訪,中位隨訪時間13(6,42)個月,生存率100%。免于感染性心內膜炎復發率和免于再次手術率均為100%。結論Commando和Hemi-Commando手術是重建主動脈幕簾的有效手術方案,并且在度過術后急性期后能獲得良好的中期預后。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感染性心內膜炎相關顱內動脈瘤的特征和治療

        目的 總結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相關的感染性動脈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IIA)患者的臨床特征,并分享診治經驗。方法 回顧性2018年9月—2023年8月554例患者于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因IE行心臟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其中繼發IIA的患者。 根據IIA的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單純抗感染組和腔內治療組。結果 納入31例IE繼發IIA患者,其中男21例、女10例,中位年齡33(26,53)歲。15例患者于診斷IIA前無明顯神經系統癥狀。7例患者的IIA治療方案為單純抗感染治療;24例患者接受抗感染+腔內栓塞治療,其中23例獲得技術成功。自IIA腔內栓塞至開放性心臟手術間隔2(0,6)d,9例患者行同期聯合手術。單純抗感染組3例出現IIA破裂出血,并于自動出院當天死亡。腔內治療組患者1例出現動脈瘤破裂并致死亡。余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未出現新發神經系統癥狀。結論 IE患者應重視頭部影像學檢查以篩查IIA。在規律抗感染的同時,腔內治療可考慮為有心臟手術指征IE患者的IIA合理治療方案。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血管外科手術聯合術前免疫抑制治療白塞氏病有效性的單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目的評估術前免疫抑制治療聯合手術干預的有效性。方法回顧性納入2012—2021年于廣東省人民醫院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白塞氏病患者。根據術前是否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將患者分為免疫抑制組和非免疫抑制組。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及長期生存率。結果共納入28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行再次手術,共實施30例手術,其中男16例(53.3%),確診年齡37(31,45)歲。免疫抑制組共15例手術,非免疫抑制組15例手術。與非免疫抑制組相比,免疫抑制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較低(13.3% vs. 53.3%,P=0.008)。院內死亡1例,其余患者出院并接受隨訪,中位隨訪時間38.7(15.1,57.3)個月,兩組長期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6.7% vs. 6.7%,P=0.158)。免疫抑制組與非免疫抑制組術后1個月(20% vs. 53%,P=0.058)、1年(27% vs. 60%,P=0.065)累計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年兩組累計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7% vs. 92%,P=0.002)。結論合并心血管病變的白塞氏病患者手術治療可挽救生命,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心血管手術前及時應用免疫抑制劑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單獨心房顫動綜合治療的單中心經驗與入路演變

        目的 探討單獨心房顫動綜合治療的臨床經驗、手術入路的演變及各種術式的優劣。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5 月于本中心行單獨心房顫動外科消融手術 69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50 例、女 19 例,平均年齡 57.2 歲。根據手術入路將患者分為 3 組:正中開胸組 9 例,左后外側腔鏡組 7 例,雙前外側腔鏡組 53 例。3 組分別有 1 例(11.1%)、3 例(42.9%)和 26 例(49.1%)于外科消融術后行導管標測和補充射頻消融。 結果 開胸組平均隨訪 10.2 個月,隨訪中 9 例(100.0%)維持竇性心律;左后外側腔鏡組平均隨訪 7.4 個月,5 例(71.4%)維持竇性心律;雙前外側腔鏡組平均隨訪 5.0 個月,47 例(88.7%)維持竇性心律。全組無圍術期死亡,隨訪期間無死亡、卒中、大出血和肺靜脈狹窄等。 結論 經典迷宮 Ⅳ 手術成功率高,是治療心房顫動的基礎術式,而新式迷你迷宮手術有微創、可重復性強等優點,聯合導管射頻消融可取得與經典迷宮 Ⅳ 手術相近的治療效果。單獨心房顫動綜合治療是非陣發性心房顫動治療的最佳方案。

        發表時間:2018-09-25 04:1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