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統評價拉曼光譜技術(RS)輔助診斷結腸癌的價值。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WanFang Data數據庫,搜集RS輔助診斷結腸癌的診斷性試驗,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1年10月1日。由2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Stata 12.0和Meta-Disc 1.4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21個研究,包括1 419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應用RS篩查結腸癌的合并靈敏度、特異度、陽性似然比(PLR)、陰性似然比(NLR)、診斷比值比(DOR)和陽性后驗概率(PPP)分別為0.94[95%CI(0.93,0.95)]、0.91[95%CI(0.90,0.92)]、157.50[95%CI(74.44,333.21)]、10.40[95%CI(6.62,16.33)]、0.08[95%CI(0.05,0.12)]和77%,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SROC)下面積(AUC)為0.98[95%CI(0.96,0.99)]。結論當前證據顯示,RS可作為結腸癌篩查的有效工具。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限制,上述結論尚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 探討葉酸復合交聯多聚尿烷聚酯(folic acid coated-crosslinked urethane-doped polyester elastomer,fCUPE)神經導管支架修復大鼠坐骨神經長距離缺損的效果。 方法 選取36只3月齡雄性SD大鼠(體質量180~220 g)隨機分為3組,每組12只,分別為CUPE神經導管支架移植組(A組)、fCUPE神經導管支架移植組(B組)及自體神經移植組(C組),取C組對側健康肢體作為對照組(D組)。建立大鼠20 mm長坐骨神經缺損模型,按分組分別采用相應材料修復神經缺損,于術后1、2、3個月采用Bain公式計算A~C組坐骨神經指數(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神經電生理技術評價A~D組患側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術后3個月處死大鼠,大體觀察后取A~C組再生神經組織行S-10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及A、B組雪旺細胞計數,比較各組神經修復和再生水平。 結果 術后3個月各組大鼠手術部位神經導管支架均部分降解,神經及導管與周圍組織之間無嚴重粘連,導管與遠、近端神經連接正常,切斷神經導管支架可觀察到導管內出現類似神經的組織。術后各時間點A組SFI均顯著高于C組,術后2、3個月時高于B組(P<0.05);術后各時間點B、C組間SF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A組NCV均顯著慢于其余3組(P<0.05);B、C組NCV均慢于D組,但僅術后1個月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B、C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A組神經組織可見空洞樣異常結構,組織染色淺,見大量非雪旺細胞;B組可見大量正常神經結構,染色較A組深,去分化雪旺細胞分布明顯;C組可見神經束排列整齊,組織染色最深。B組雪旺細胞數量為(727.50±57.60)個/mm2,顯著多于A組(298.33±153.12)個/m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39,P<0.001)。 結論 fCUPE神經導管支架修復坐骨神經長距離缺損的效果與自體神經移植相當,是潛在的周圍神經缺損移植替代材料。
目的系統評價妊娠期腦動靜脈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出血的發生風險。方法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VIP和CNKI數據庫,搜集妊娠期合并CAVM出血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3年6月。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Stata 13.1和R 4.0.4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13個研究,包括2 273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妊娠發生CAVM出血的合并發病率為0.18[95%CI(0.12,0.24)]。亞組分析顯示:歐洲地區的研究妊娠發生CAVM出血的發病率較高,為0.37[95%CI(0.05,0.80)];10~20年期的研究發病率較高,為0.37[95%CI(0.17,0.57)]。結論當前證據顯示,妊娠發生CAVM出血的合并發病率約為18%。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基于貝葉斯網狀Meta分析系統評價不同血管化骨瓣在下頜骨缺損修復重建中的存活率。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BSCO、Scopu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和CNKI數據庫,搜集與研究目的相關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4年2月。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R軟件進行貝葉斯網狀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24項研究,包括1 615名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腓骨游離瓣、旋髂深動脈髂骨瓣、肩胛骨瓣及攜帶橈骨的前臂橈側皮瓣用于下頜骨重建的術后存活率分別為95.62%、94.09%、98.16%和93.75%。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各組織瓣術后存活率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當前證據表明,不同血管化骨瓣在下頜骨缺損修復重建中的存活率相似。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