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測算 2012 年—2018 年我國二級公立綜合醫院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情況。方法2019 年 2 月—9 月采取系統分層典型抽樣方法獲取山東、湖北、海南、安徽、山西 5 省 511 所二級公立綜合醫院投入產出指標跨期面板數據(2012—2018 年),應用 Bootstrap-Malmquist-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計算樣本醫院全要素生產率,并對其構成指數進行分解研究。結果2012 年—2018 年 511 所二級公立綜合醫院全要素生產率降低 0.22%,技術效率降低 5.24%,技術進步 5.29%,純技術效率降低 1.40%,規模效率降低 3.89%。結論7 年來,我國二級公立綜合醫院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輕微衰退,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共同下降,技術進步是促進其提升的主要動因。建議二級公立醫院避免盲目擴展、探索適宜發展規模;加強內部精細化管理,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和技術效率;強化醫療聯合體、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進一步促進技術進步。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的醫療和照護需求日益增加,醫養結合服務得到較大發展,各地在醫養結合實踐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服務模式。為促進我國醫養結合服務健康發展,該文梳理了我國各地醫養結合服務實踐經驗,包括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合作、社區輻射型、家庭醫生嵌入式和“互聯網+”6 種典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同時比較分析了不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提供主體、服務方式、建設規范、服務標準、監管機構和支付方式等,剖析了我國醫養結合服務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針對突出問題提出了相應改進對策。
針對我國醫養結合服務理論與實踐方面存在的不足,該文采取文獻內容分析和比較分析方法,梳理總結了美國商業化養老模式、英國全民稅收融資體制的養老模式、日本全民保障轉型和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4種典型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對這4種模式從制度概況、服務原則、運營模式、籌資監管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分析,獲得我國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制度政策和實踐工作中的啟示:一是創新醫養結合服務理念,二是完善相關法律保障和配套措施,三是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四是建立多方聯動機制,五是倡導社區養老模式。
目的 探索山東省三級公立綜合醫院投入產出現狀、不同床位規模下醫院運行效率以及規模報酬情況。方法 基于 2017 年山東省 137 家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的投入產出數據,選取在職職工數和實有床位數作為投入指標,門急診人次和出院人次作為產出指標,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計算該省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在不同床位規模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137 家三級公立綜合醫院 2017 年的技術效率平均值為 0.666,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中位數分別 0.817、0.919,其中非 DEA 有效的醫院 132 家,占比 96.4%,處于規模報酬遞增、不變和遞減狀態的醫院分別有 90、11 和 36 家,占比分別為 65.7%、8.0% 和 26.3%。不同床位規模下的醫院效率值及規模報酬狀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床位規模為 1001~2000 張時規模效率值最大。結論 該省三級公立綜合醫院運營效率整體不高,非 DEA 有效醫院占比較大,多數醫院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醫院的實有床位數適宜規模在 1001~2000 張。
該文系統梳理了國內常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及相關要素,分析了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下的系統動力學訂單流、資金流、設備流、人員流、信息流、物料流這六大要素,梳理了醫養結合服務系統模型中系統動力學的運作機制、配套政策、合作與協同模式、效果評價和關鍵要素的產業預測模擬等方面的相關應用現狀,總結了現有應用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優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目的觀察蝦青素(astaxanthin,AST)對支氣管哮喘大鼠氣道炎癥及氣道重構的影響。方法將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5組(n=10):生理鹽水致敏+生理鹽水激發組(對照組)、支氣管哮喘組(哮喘組)、支氣管哮喘+蝦青素5 mg/kg灌胃處理組(AST 5 mg/kg組)、10 mg/kg灌胃處理組(AST 10 mg/kg組)、50 mg/kg灌胃處理組(AST 50 mg/kg組)。酶聯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測定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轉化生長因子β(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血清總IgE水平;肺組織切片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觀察氣道炎癥細胞浸潤和上皮細胞脫落程度;過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觀察氣道上皮杯狀細胞增生程度;Masson染色觀察氣道上皮下膠原纖維沉積的程度;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測肺組織中黏蛋白5AC(mucin 5A and C,MUC5AC)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測定大鼠氣道上皮MUC5AC蛋白表達。結果哮喘組大鼠BALF中IL-5、IL-13、TGF-β、MDA、血清總IgE分別為[(36.73±2.29)、(53.99±2.70)、(60.89±2.54)ng/mL、(18.65±0.76)umol/L、(54.50±2.91)ng/mL]、炎癥細胞(46.24±4.26)、嗜酸性粒細胞(2.09±0.13)、脫落上皮/氣道上皮[(6.09±0.45)%]、杯狀細胞/上皮細胞面積比值[(13.65±1.90)%]、膠原纖維/基底膜下20μm區域面積[(17.58±2.14)%]、肺組織MUC5AC mRNA、肺組織MUC5AC蛋白表達IOD值(187±12)均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01),IFN-γ[(26.38±1.70)ng/mL]、SOD[(16.37±1.22)U/L]低于對照組(P<0.001);AST處理組IL-5、IL-13、總IgE、TGF-β、MDA水平、氣道上皮炎癥細胞浸潤和上皮細胞損傷脫落程度、氣道上皮杯狀細胞增生程度、氣道上皮下有膠原纖維沉積程度、肺組織MUC5AC mRNA、氣道上皮細胞MUC5AC蛋白表達均低于哮喘組(P<0.05或P<0.01或P<0.001),IFN-γ、SOD高于哮喘組(P<0.05或P<0.01)。結論蝦青素可抑制支氣管哮喘大鼠氣道炎癥,下調氣道MUC5AC蛋白表達,抑制杯狀細胞增生,減輕氣道重構。
目的對我國公立二級綜合醫院運營效率和規模經濟狀況進行比較研究,為提高醫院服務效率提供決策參考。方法2019 年 2 月—8 月抽取山東、安徽、山西、湖北、海南 5 省全部 511 所公立二級綜合醫院為研究對象,收集 2018 年全年在職職工數、實際開放床位 2 個投入指標和診療人次、出院人次 2 個產出指標進行數據包絡分析,計算其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其規模報酬狀態,按省份及將床位數分 5 組進行效率值和規模報酬狀態的比較分析,對非數據包絡分析有效決策單元進行投入產出投影分析。結果511 所二級綜合醫院 2018 年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和規模效率值的中位數分別為 0.472、0.531 和 0.909。493 所醫院(96.5%)處于非 DEA 有效狀態,其中 321 所醫院(62.8%)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醫院人員和床位存在過剩,床位>100 張且≤300 張的醫院組人員過剩高達 23.86%,診療人次可提升 39.37%。結論我國二級公立綜合醫院總體運營效率相對較低;從規模效率角度來看,二級綜合醫院實際開放床位適宜規模范圍在 300~500 張。
目的采用區分度、效度和信度對比評價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不同模型的效率評價有效性,對模型投入產出指標進行篩選。方法采用 2017 年—2018 年湖北省三級醫院的衛生統計報表和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試點數據,在常規醫院 DEA 模型投入產出指標的基礎上,豐富投入產出的細節,分別建立了 6 個 DEA 模型,分析其區分度、內容和結構效度、信度。結果從模型區分度來看,所有模型的結果都存在左偏,成本效率模型的左偏程度最低(偏度系數:?0.14),且最扁平(峰度系數:?1.02)。從模型結構效度來看,成本效率模型的結果和總權重、門診人次和出院人次都存在正相關(r=0.328、0.329、0.315,P<0.05)。從模型內容效度來看,對投入產出指標進行調整后,模型解釋更符合生產理論對效率的定義。從模型信度來看,成本效率模型 2017 年和 2018 年 2 年效率值間的相關系數最大(r=0.880,P<0.05)。結論對 DEA 模型的投入產出指標進行細化后,模型區分度、效度、信度更高,結果更為合理。采用區分度、效度、信度等指標可以衡量 DEA 模型的有效性,對模型及投入產出指標進行優選。
目的 探索區域范圍內老年人群不同類型醫養結合服務供需匹配關系,實現醫養結合供需協調配置和平衡發展。方法 結合文獻、訪談、專家咨詢對區域內醫養結合服務供需主要因素和系統要素關系進行梳理,利用Vensim軟件厘清醫養結合供需服務各子系統間的關系和運行機制。并結合201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江蘇省蘇州市醫養結合項目建設基地的數據進行仿真模擬。結果 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完整性,篩選得到 5 大子系統的主要變量和指標,繪制系統動力因果關系圖和流圖明確各子系統主要變量及流向,構建的模型仿真運行較為穩定。仿真模型結果顯示,2012年前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供需比相對下降,2013年—2018年機構養老模式逐漸興起發展,2019年—2022年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供需比有所下降。結論 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將區域內醫養結合供需服務看作一個復雜系統,通過子系統間系統要素的分析和機制梳理,可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內醫養結合服務需求與資源匹配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提供一定理論支撐。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個體無法將自主運動的命令傳遞給肌肉,進而導致控制四肢的能力下降,而傳統的康復手段存在治療周期長且人工成本較高等問題。基于腦機接口(BCI)的功能性電刺激(FES)將患者意圖與肌肉收縮聯系起來,通過識別神經信號并對運動肌肉群進行電脈沖刺激以產生肌肉抽搐或肢體運動,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重建,是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后遺癥的有效治療方法。本文從腦機接口范式、功能性電刺激參數以及康復療效三個方面對基于腦機接口的功能性電刺激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并對未來該項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以期增進對基于腦機接口的功能性電刺激系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