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肝移植患者術中輸血的危險因素并建立術中輸血的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收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間符合本研究納入和排除標準的肝移植手術患者,采用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評估肝移植患者術中輸血的危險因素及構建術中輸血的預測模型。結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條件的肝移植患者151例,其中未輸血患者51例、輸血患者100例,單因素分析發現,二者在初級診斷及術前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Child-Turcotte-Pugh評分和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評分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將這些單因素分析所篩選出來的變量通過逐步法進行變量篩選,最終篩選出術前Hb和MELD評分這2個變量進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Hb≤113 g/L及MELD>14分增加肝移植術中輸血的概率 [Hb:OR=6.652,95%CI(2.282,19.392),P<0.001;MELD評分:OR=16.037,95%CI(6.336,40.592),P<0.001],以此構建的logistic回歸模型預測術中輸血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為0.873 [95%CI(0.808,0.919),P<0.001],其靈敏度為91.0%,特異度為67.5%,約登指數為0.674,準確性為86.1%。結論從本研究結果提示,肝移植患者術前Hb≤113 g/L及MELD評分>14分增加肝移植術中輸血發生幾率,以此構建的logistic回歸模型預測術中輸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
目的 探討保留脾臟的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方法 筆者所在醫院2008~2011年期間共實施保脾斷流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7例,觀察其保脾斷流手術前后血象、肝功能、并發癥、自由門靜脈壓力(FPP)等指標,術后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觀察再出血率和生存情況。結果 保脾斷流術后FPP下降了12.4 %(P<0.05);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33.3%(9/27),其中包括2例(7.4%)應激性潰瘍出血,1例(3.7%)門靜脈高壓性胃病出血,1例(3.7%)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3.7%)急性肺損傷,1例(3.7%)肝性腦病于術后第8天死亡,3例(11.1%)新發門靜脈血栓。24例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為8~57個月,平均27個月,存活率為92.6%(25/27)。結論 保留脾臟的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種有效術式。
隨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普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壽命延長,肝臟疾病成為其重要致死因素之一。肝臟移植是終末期肝臟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是HIV/AIDS肝臟移植在國內仍處于發展初期,尚缺乏相關的臨床診療規范,因此制定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臟移植圍術期管理的多中心專家共識”。本專家共識旨在規范和優化HIV/AIDS肝臟移植的診療流程,為國內HIV/AIDS肝臟移植提供了系統指導,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和多學科協作。在此共識中,明確了HIV/AIDS肝臟移植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強調了術前供者和受者的全面評估,包括感染控制、免疫功能監測以及合并癥管理;術中方面,提出了術中操作規范及防范職業暴露的策略;術后方面,強調抗病毒治療、免疫抑制個體化管理及并發癥監測,確保患者順利恢復和長期生存;遠期隨訪管理重點,包括定期檢查肝功能、免疫狀態及HIV相關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及臨床研究的進展,本共識將不斷更新。
器官移植是終末期器官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移植術后感染顯著影響患者預后。傳統感染檢測及診斷因靈敏度、特異性和檢測速度的不足難以滿足精準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需求。定向納米孔病原學測序技術(簡稱“納米孔測序技術”)憑借讀長優勢、實時檢測及靈活適應性的特點,在病原體鑒定、結構變異分析和耐藥基因解析中展現出獨特優勢,為術后感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本共識圍繞納米孔測序技術在器官移植術后感染防治中的規范化應用,從技術原理、臨床應用建議及檢測流程3個方面展開闡述,結合其特點,探討納米孔測序技術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提出樣本處理及結果解讀的標準化建議。本共識的制定旨在推動納米孔測序技術在器官移植術后感染的診斷和治療中的合理應用,提高診斷效率與精準性,改善患者預后,為該技術的普及提供指導。
肝移植是目前治療終末期肝病唯一的有效根治手段。近年來伴隨著肝臟移植手術與抗排斥藥物的進步,移植手術并發癥與器官排斥的發生率逐漸降低;相對地,移植相關感染卻逐步成為了影響移植受者預后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重癥生命支持技術的進步,供體于重癥監護室治療的時間延長,移植受者術后繼發感染尤其是供體來源性感染成為了受者感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肝移植受者感染常由革蘭陰性病原體引起,尤其是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目前已經成為肝移植受者致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為降低供肝來源性感染風險,需要加強供體篩查與評估,制定標準化檢測流程,合理調整移植后抗感染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策略,并加強受者免疫狀態監測。多學科合作與新技術的應用則是未來感染防控的關鍵。針對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供體來源性感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合國際總結防治經驗,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肝移植供體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多中心專家共識》。
肝臟移植是終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其術后多重耐藥菌感染是肝臟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識別多重耐藥菌感染并有效防治是提高肝臟移植受者生存質量的關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組織全國多家醫學中心并結合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成熟經驗,圍繞肝臟移植術后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特點、抗菌藥物的治療與選擇、多重耐藥的防控措施等方面制定了“肝臟移植術后多重耐藥菌感染診療的多中心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