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疾病,其中約 20%~40% 的癲癇患者為難治性癲癇,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既往研究已發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難治性癲癇的常見共患病,二者相互影響,加重患者病情。相關研究表明,控制 OSA 癥狀不僅可以降低癲癇發作頻率,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白天嗜睡、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早期識別并治療 OSA 可以改善癲癇患者預后并降低癲癇患者死亡率。現將難治性癲癇及 OSA 的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基礎、評估及治療的相關進展作一綜述,為臨床相關疾病的診治提供一定參考。
目的 綜述有關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現狀及前景。 方法 廣泛查閱近年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移植治療SCI 的實驗研究、治療機制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 結果 基礎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干細胞治療SCI 研究已有很大進展,它可以在脊髓內遷移、分化為神經元以及分泌神經營養物質,具有促進SCI 后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結論 干細胞治療SCI 是一種有前景的治療方法,但尚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目的 了解重癥腦梗死患者的危險因素、臨床特征和臨床結局的影響因素。 方法 前瞻性登記 2008 年 1 月 1 日—2013 年 5 月 27 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連續入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重癥腦梗死定義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15 分。收集基本臨床特點等資料,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討重癥腦梗死發生和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 結果 共納入 3 364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其中重癥腦梗死 348 例(10.3%),非重癥腦梗死 3 016 例(89.7%)。與非重癥組患者相比,重癥組患者年齡更大,男性比例更低,入院 NIHSS 評分更高,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更低,心臟病史、卒中史比例更高,入院血紅蛋白含量更低,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更高,而小動脈閉塞型在非重癥組中比例更高。多因素分析顯示,高齡[比值比(odds ratio,OR)=1.020,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1.010,1.031),P<0.001]、大動脈粥樣硬化型[OR=1.442,95%CI(1.062,1.958),P=0.019]及心源性栓塞型[OR=1.919,95%CI(1.319,2.793),P=0.001]是重癥腦梗死發生的獨立預測因素。重癥腦梗死患者 3 個月病死率和不良結局發生率分別為 32.1%、83.3%,1 年病死率和不良結局發生率分別為 41.8%、79.3%。TOAST 分型中不明原因型病死率最高,大動脈粥樣硬化型最低(P≤0.001),不良結局在各個亞型間分布比例相似。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齡是重癥腦梗死預后最重要的獨立預測因素(P<0.05)。 結論 重癥腦梗死占所有腦梗死患者的 10.3%,高齡、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腦梗死是重癥腦梗死發生的獨立預測因素,重癥腦梗死患者 3 個月及 1 年病死率、不良結局發生率遠高于普通患者,高齡是預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
隨著光熱納米材料的開發,基于近紅外光激發的光熱療法在細菌感染的傷口治療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同時,為提高傷口感染部位的光熱抗菌效果,降低光熱對健康組織的高溫損傷,靶向細菌策略也逐漸被應用于傷口的光熱治療中。本文分類介紹了常用的光熱納米材料及其靶向細菌策略,闡述了它們在光熱抗菌治療,尤其是在細菌感染傷口中的應用,分析了靶向光熱抗菌療法在傷口愈合應用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最后對靶向光熱抗菌材料的發展提出展望,以期為傷口光熱治療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目的 了解急性腦梗死后惡性腦水腫患者外周血中炎癥指標在不同時間點的動態變化,為惡性腦水腫的早期預測和防治提供依據。方法 連續性收集 2017 年 1 月 1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入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的發病 24 h 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在入院時和入院 1、3、7 d 時動態收集炎癥細胞(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和急性期反應物(血糖、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纖維蛋白原與白蛋白比值)等資料。采用廣義估計方程比較組間差異。結果 共納入 798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其中惡性腦水腫 93 例(11.65%)。在所有檢測時點,惡性腦水腫組的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均高于非惡性腦水腫組(Wald χ2=63.737,P<0.001;Wald χ2=91.848,P<0.001;Wald χ2=75.197,P<0.001);在入院 1、3 d 時,惡性腦水腫組淋巴細胞絕對值低于非惡性腦水腫組(Wald χ2=18.580,P<0.001)。惡性腦水腫組的血糖水平在入院 1、3、7 d 時均高于非惡性腦水腫組(Wald χ2=16.722,P<0.001),白蛋白組別效應無統計學意義(Wald χ2=3.643,P=0.056),纖維蛋白原在入院 3 d 時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ald χ2=8.923,P=0.003),纖維蛋白原與白蛋白比值在入院 3、7 d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ald χ2=6.739,P=0.009)。對惡性腦水腫組進行多時點的動態分析發現,這些炎癥標志物多在入院 3 d 時達到其最值。結論 相較于非惡性腦水腫組,惡性腦水腫患者各類炎癥細胞相關指標(除淋巴細胞)及急性期反應物相關指標明顯升高,淋巴細胞絕對值明顯下降。入院 3 d 可能為各項炎癥指標變化最顯著的時點。
目的 探討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變化值與腦卒中預后的關系。方法 收集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庫中 2011 年診斷為腦卒中的患者,收集其 2011 年基線數據、2011 年及 2015 年血液學檢查結果,以及 2018 年生存情況。將患者按 2011 年-2015 年 CRP 的變化值分為 3 組,界值分別為 0 和 5 mg/L,使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評估 CRP 變化值與腦卒中患者預后的關系。結果 共納入 2011 年診斷為腦卒中的患者 1065 例。CRP 降低組 383 例,其 CRP 變化值為–74.30~–0.01 mg/L;CRP 穩定組 584 例,其 CRP 變化值為 0~4.98 mg/L;CRP 升高組 98 例,其 CRP 變化值為 5.00~79.27 mg/L。至 2018 年,CRP 降低組、穩定組和升高組中死亡人數分別為 25、33、13 例,死亡發生率分別為 6.53%、5.65%、13.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0)。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2011 年-2015 年的 CRP 水平升高值≥5 mg/L 和腦卒中患者長期死亡風險增加有關[比值比=2.332,95% 置信區間(1.099,4.946),P=0.027]。結論 CRP 水平隨著時間增加可能預示著腦卒中患者死亡風險增加。CRP 水平升高(≥5 mg/L)可能是腦卒中患者長期死亡風險的獨立預測因素。
目的 探討甘油三酯葡萄糖-腰圍(triglyceride glucose-waist circumference, TyG-WC)指數與中老年人新發腦卒中風險的關系,并比較 TyG-WC、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 glucose, TyG)指數和腰圍在新發腦卒中風險預測中的差異。方法 收集 2011 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中 45 歲以上中老年人數據,結局指標為截至 2015 年自我報告或經醫生診斷的新發腦卒中事件。依據基線 TyG-WC 三分位數將參與者分為 TyG-WC 第 1、2、3 三分位組。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TyG-WC、TyG 和腰圍與腦卒中的關系,并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綜合判別改善指數(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和凈重新分類指數(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NRI)比較三者對腦卒中的預測價值。結果 共納入 5847 名參與者,TyG-WC 第 1、2、3 三分位組各 1949 人。隨訪 4 年后,新發腦卒中 252 例。TyG-WC 第 1、2、3 三分位組新發腦卒中發生率分別為 2.57%、4.16%、6.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yG-WC 和腰圍第 3 三分位組相較于第 1 三分位組的新發腦卒中風險均有所增加[TyG-WC:比值比(odds ratio, OR)=1.465,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1.033,2.078),P=0.032;腰圍:OR=1.717,95%CI(1.190,2.478),P=0.004];而 TyG 不是新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P>0.05)。ROC 曲線分析顯示腰圍的 AUC(0.566)稍高于 TyG-WC(0.556)和 TyG(0.527);TyG-WC 的 IDI(0.25%)稍高于腰圍(0.22%),兩者的 IDI 都明顯高于 TyG(0.07%);腰圍的 NRI(25.04%)稍高于 TyG-WC(19.68%),兩者的 NRI 都明顯高于 TyG(12.02%)。結論 相比于 TyG,高水平的 TyG-WC 和腰圍與中老年人新發腦卒中的風險增加有關。TyG-WC 和腰圍預測中老年人新發腦卒中風險的價值相當,且明顯優于 TyG。
目的 探討腦梗死后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與惡性腦水腫(malignant brain edema, MBE)發展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收集 2017 年 1 月 1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梗死患者資料。根據是否發生 MBE 分為 MBE 組和非 MBE 組。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神經影像學數據。結果 共納入患者 798 例。其中,MBE 93 例(11.65%),非 MBE 705 例(88.35%)。MBE 發生時間的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為發病后 29(24,54)h。兩組患者的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大面積大腦中動脈梗死、構音障礙、低熱、意識狀況、慢性心功能不全、TOAST 分型、機械通氣、胃管安置、入院第 1 天 PCT、入院第 3 天 PCT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第 1 天 PCT、大面積大腦中動脈梗死均與 MBE 相關。結論 發病后 24 h 內 PCT 升高與急性腦梗死后 MBE 的發生相關。腦梗死后 PCT 升高的患者可能需要仔細的臨床管理。
為輔助基層超聲科醫生從兒童腹部超聲圖像中準確且快速地檢測出腸套疊病灶,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改進YOLOv8n的兒童腸套疊檢測算法EMC-YOLOv8n。首先,采用具有級聯分組注意力模塊的EfficientViT網絡作為主干網絡,以提高目標檢測速度。其次,利用改進后的C2fMBC模塊替換頸部網絡中的C2f模塊,降低網絡復雜度,并在每個C2fMBC模塊之后引入坐標注意力機制模塊,以增強對位置信息的關注度。最后,在自建的兒童腸套疊數據集上進行實驗。結果表明,EMC-YOLOv8n算法的召回率(Recall)、平均檢測精度(mAP@0.5)及精確度(Precision)相較基線算法分別提高了3.9%、2.1%及0.9%。盡管網絡參數量及計算量略微增加,但檢測精度得到顯著提升,能夠高效完成檢測任務,極具經濟及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