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日漸發展。我國移動醫療照護行業市場空間巨大,5G 通信技術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其聚焦醫療照護行業,將進一步提升醫療照護行業服務質量,創新應用與服務,使醫療照護行業變得更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改進健康監測質量、提高自護能力及推動醫療照護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該文介紹了 5G 的定義、優勢、意義及其在醫療照護中的應用現狀,旨在為推動 5G 與醫療照護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礎。
目的探討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間歇充氣壓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使用時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響。方法將 2018 年 10 月—2019 年 2 月擬行單側人工全髖、膝關節置換術并符合選擇標準的 94 例患者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7 例)及試驗組(47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及手術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返回病房即開始 IPC 治療,其中試驗組使用至手術當天晚上 9 點,對照組至術后第 1 天早上 8 點。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以下指標: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水平,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患者使用 IPC 滿意度;血栓彈力圖檢測,包括凝血形成時間(K 值)、凝固角(α 角)、反應時間(R 值)、血栓最大振幅(MA 值);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手術前后小腿周徑差值;匹茲堡睡眠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睡眠情況;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下肢 DVT 情況。結果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術前 D-二聚體及血栓彈力圖 K 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后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其他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各時間點 VAS 評分比較,術后各時間點小腿周徑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第 1 天睡眠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107,P=0.038)。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發生下肢 DVT 1 例(2.1%)、肌間靜脈血栓 3 例(6.4%)、感染 1 例(2.1%),對照組分別為 2 例(4.3%)、4 例(8.5%)、0 例(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IPC 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使用 IPC 滿意率為 89.4%(42/47),高于對照組的 70.2%(33/4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7,P=0.104)。結論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短時間應用 IPC,不會增加疼痛及小腿腫脹程度,可有效預防下肢 DVT,改善患者睡眠情況,有利于術側肢體康復。
隨著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已在醫學領域初步應用。ChatGPT 具有基于大數據、生成連貫且邏輯合理的自然語言的優勢,一些學者已就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及其效果進行了初步探討。該文將結合筆者應用 ChatGPT 的體驗,綜述 ChatGPT 在醫學教育、輔助臨床決策及醫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將對其在實際醫療應用中的挑戰和限制進行深入分析,為在醫學領域規范地使用 ChatGPT 奠定基礎。
目的探討術前貧血對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術后的影響。方法選取 2018 年 7 月—9 月接受單側初次 THA 的患者 200 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貧血的定義(女性血紅蛋白<120 g/L,男性血紅蛋白<130 g/L),按照術前血紅蛋白水平,將患者分為非貧血組和貧血組。貧血患者術前均予以膳食指導和均衡飲食,不予以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均采用加速康復策略,術后貧血按照統一標準處理。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長,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 1 天的貧血情況、術后輸血率、術后并發癥(低血壓、惡心嘔吐和出院后 90 d 內感染相關的非計劃再入院)的發生率,以及出院時髖關節活動度(屈髖和髖外展)、住院天數。結果200 例患者中 51 例(25.50%)術前存在貧血,149 例術前不存在貧血。非貧血組術后 114 例發生輕度貧血,7 例發生中度貧血,貧血發生率為 81.21%;貧血組術后 30 例為輕度貧血,20 例為中度貧血,1 例不貧血。非貧血組和貧血組患者術后輸血率分別為 2.01% 和 11.76%,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 7.38% 和 35.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出院時的髖關節活動度及住院天數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THA 患者中相當一部分存在術前貧血,加之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后貧血發生率高,且術前貧血會導致術后貧血加重;術前貧血狀態可增加 THA 患者圍手術期輸血率,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患者住院體驗。
目的 檢索和總結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睡眠障礙非藥物干預的證據,對提取的證據進行整理和評價,為 OA 患者睡眠障礙的干預提供循證依據。方法 系統檢索 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網、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網站、國際指南協作網、醫脈通指南網、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中 OA 患者睡眠障礙非藥物干預的相關文獻,檢索截止時間為 2024 年 6 月 30 日。對檢索的結果進行整合及分析,形成 OA 患者睡眠障礙非藥物干預的證據。結果 共納入文獻 13 篇,包括證據報告 1 篇、指南 5 篇、專家共識 2 篇、系統評價 3 篇、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2 篇。總結的證據涉及睡眠篩查、專科就診、評估工具、認知行為療法、運動療法和其他措施6 個方面,共 20 條證據。結論 OA 睡眠障礙患者的非藥物干預包含多個方面,這些證據可為 OA 睡眠障礙患者制定干預方案提供理論依據,進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報道逐漸增加,針對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問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通過建立多學科團隊、術前充分評估、術中精準操作、全程優化管理(切口管理、疼痛管理、功能鍛煉及隨訪管理)等措施,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探索并制定了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管理方案,以期促進患者康復。該文對上述方案進行介紹,旨在為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管理優化提供參考。
目的 總結髖/膝關節置換術(total joint replacement/total knee replacement,THA/TKA)患者術前預康復的最佳證據,為加速康復外科背景下臨床工作提供參考,以期加快 THA/TKA 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方法 計算機檢索 Up To Date、BMJ Practice、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Cochrane Library、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國際指南協作網、醫脈通、PubMed、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關于 THA/TKA 患者術前預康復相關文獻。檢索時間為建庫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由 2 名經過循證醫學方法學培訓的研究人員對所納入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結果 共納入 11 篇文獻,包括指南 1 篇,專家共識 3 篇,系統評價 3 篇,隨機對照試驗 4 篇。最終提取出了涉及多學科團隊、患者教育、藥物管理、營養指導、指標控制、運動干預 6 個方面,共 16 條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預康復的最佳證據,其中 A 級推薦 9 條,B 級推薦 7 條。結論 THA/TKA 預康復包括多方面的綜合干預,隨著加速康復在骨科的開展,提取出的最佳證據可以為臨床工作人員對行 THA/TKA 患者制定預康復方案提供循證依據。
目的 探討患者采用單純線上隨訪模式與線上+線下的綜合隨訪模式,兩種不同隨訪方式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擇 2022 年 8 月—12 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根據患者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實行綜合隨訪模式,對照組實行單純線上隨訪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術后 3、8、26 和 52 周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華西心晴指數、隨訪滿意度、并發癥及再入院發生情況。結果 共納入患者 83 例。其中,對照組 41 例,觀察組 42 例。兩組患者個人基本資料、疾病相關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 8、26 和 52 周關節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 52 周華西心晴指數與隨訪滿意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隨訪模式在對患者直接的身體評估、傷口情況評估、深入溝通交流、及時反饋與調整等方面更具優勢,能夠提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目的 探索將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融入髖關節置換患者全程健康管理后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 2022 年 4 月—9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患者采取全程 AR 健康管理模式,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健康教育模式。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髖關節功能評分、功能鍛煉依從性、出院后應對困難、華西心晴指數和滿意度情況的差異。結果 共納入患者 80 例,每組各 40 例。在術后各隨訪時間點,試驗組關節功能評分、出院后應對困難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華西心晴指數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功能鍛煉依從率(P=0.025)、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Z=?4.918,P<0.05)。結論 基于 AR 的全程健康管理,可使患者更容易掌握功能鍛煉及健康生活知識,有利于提升患者鍛煉依從性,改善關節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滿意度,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可穿戴設備作為數字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滲透到臨床護理領域。該文探討了可穿戴設備在臨床護理領域中的應用現狀,重點介紹了其在生理參數實時監測、疾病管理及功能康復上的重要作用;另外,分析出其面臨著規范化建設、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的挑戰,提出了加強政策制定、推進標準化發展、促進技術創新等措施,旨在為高質量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