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青少年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伴肘外翻畸形的手術方法和治療效果。 方法 2004 年6 月- 2006 年10 月,收治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伴肘外翻畸形5 例。其中男3 例,女2 例;年齡8 ~ 17 歲。曾于外院行外固定2 ~ 3 周3 例,誤診為軟組織損傷2 例。外傷后4 ~ 12 年發現骨折不連伴肘外翻畸形就診。術前肘外翻角25 ~ 55°,平均44.8°;肘關節活動范圍為屈135 ~ 140°,平均139°;伸0 ~ 20°,平均7°。1 例伴尺神經炎表現,確診為尺神經不全損傷。入院至手術時間3 ~ 7 d。均行髁上內翻楔形短縮截骨和外側柱重建內固定術治療。術后定期隨訪,按Jupiter 等肘關節評分系統評價肘關節功能。 結果 5 例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4 ~ 28 個月,平均20 個月。X 線片示5 例骨折均達骨性愈合,其中髁上內翻楔形短縮截骨區愈合時間為術后5 ~ 8 周,平均6 周;外側柱重建區為術后3 ~ 6 個月。肘外翻畸形均矯正,末次隨訪時肘外翻角 — 5 ~ 10°,平均2°;肘關節屈曲100 ~ 135°,平均121°;伸直0 ~ 30°,平均13°。根據Jupiter 等評分系統評價肘關節功能,優2 例,良2 例,可1 例。1 例術后出現橈神經牽拉損傷表現,3 個月時自行恢復;1 例原有尺神經炎表現者,術后6 個月癥狀消失;無其他并發癥。 結論 髁上內翻楔形短縮截骨和外側柱重建內固定術治療青少年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伴肘外翻畸形可獲得滿意效果。
目的 探討兒童肱骨外髁骨折治療的注意事項及對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治療的經驗。方法 1997年1月~2002年2月,收治兒童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齡4~11歲,平均72歲。3例有明顯肘外翻畸形。初期診斷Ⅰ度骨折4例,Ⅱ度骨折5例,診斷不明確或漏診4例。伸肘障礙13例,受限30~70°,屈肘gt;90°;疼痛2例;肘外翻1例;X線片示骨折不愈合10例,畸形愈合3例。12例患兒損傷至手術時間為32~81 d,平均56 d,行切開復位加鋼針內固定術;另1例患兒為受傷后6個月就診,行切開復位加鋼針內固定和植骨術。 結果 13例均獲隨訪3~8年,平均5.4年。無肘內翻或外翻畸形,5例有外髁部輕度突起畸形。肘部屈伸活動度改善40~70°,平均56°(包括術前屈肘受限),前臂旋轉活動好。X線片示術后6~8周骨折愈合,基本恢復關節平面;無骨不連或骨延遲愈合,無無菌性壞死發生。 結論 肱骨外髁骨折治療重點在于早診斷、早治療,避免發生陳舊性骨折。對于陳舊性骨折,盡早手術能有效修復重建肘關節外觀和功能。
目的探討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并肘外翻畸形的手術方法及療效。 方法2006年1月-2011年9月,收治19例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并肘外翻畸形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齡14~28歲,平均21.6歲。左側7例,右側12例。受傷至該次入院時間3~22年,平均9年。患者肘外側均可見骨性突出、外髁膨大,伴外翻畸形;與健側相比,提攜角增大(34.00±7.68)°。2例關節僵硬,余17例肘關節屈伸活動度為(117.35±19.77)°,其中10例屈伸活動度受限。3例伴尺神經炎表現。采用肱骨髁上內側閉合楔形截骨、肱骨外髁復位截骨塊植骨內固定術治療。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癥發生。19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6年,平均3.2年。X線片復查示,截骨及骨折均在6個月內達骨性愈合。3例伴尺神經炎者神經損傷癥狀均在術后6個月內消失。末次隨訪時,患側提攜角較健側增大(3.21±4.09)°,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472,P=0.000);2例術前肘關節僵硬者關節活動度分別達20°和30°,余17例肘關節屈伸活動度為(117.64±15.72)°,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80,P=0.859);根據肘關節外觀、活動功能及并發癥情況評定療效,獲優9例,良8例,差2例,優良率為89.5%。 結論對于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連并肘外翻畸形,通過肱骨髁上內側閉合楔形截骨能有效糾正肘外翻畸形、改善尺神經炎癥狀;肱骨外髁復位截骨塊植骨內固定能有效穩定骨折端,促進愈合,并獲得較好療效。
目的比較超聲與關節造影輔助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LCHF)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01例兒童Jakob Ⅱ型LCHF臨床資料。其中47例采用超聲輔助克氏針內固定治療(A組),54例采用關節造影輔助克氏針內固定治療(B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及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Flynn肘關節功能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X線片檢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測量提攜角、髁干角(shaft-condylar angle,SCA)。結果A組閉合復位成功率高于B組,術中透視次數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3.6個月。X線片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A、B組組內健、患側提攜角、SCA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患側提攜角和SCA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Flynn肘關節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A組發生肱骨外側骨突形成18例,B組發生針道感染1例、肱骨外側骨突形成26例;上述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關節造影相比,超聲輔助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Jakob Ⅱ型LCHF,可降低切開復位率,減少術中透視次數,獲得較好療效。
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不同類型不穩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兒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3個醫療中心收治的94例不穩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兒臨床資料。根據Song分型及是否合并關節脫位分為3組,其中Song 4型42例(A組)、Song 5型38例(B組)、合并關節脫位14例(C組)。3組患兒性別、年齡、側別、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采用超聲引導下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記錄并比較3組患兒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超聲評估閉合復位失敗情況。末次隨訪時行X線片檢查,測量患側Baumann角、髁干角、提攜角、外側骨贅等影像學指標;并測量患側肘關節伸直、屈曲、旋前、旋后活動度;采用Mayo評分評價肘關節功能。 結果 A組手術時間顯著多于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C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C組分別有7、2、5例發生閉合復位失敗,失敗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8個月,平均15.7個月;3組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癥:A 組2例延遲愈合,4例針道感染,1例滑車壞死,39例發生外側骨贅;B組1例畸形愈合,5例針道感染,1例再移位,26例發生外側骨贅;C組2例針道感染,10例發生外側骨贅。3組各種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均無肘內、外翻畸形發生。末次隨訪時,除A組髁干角顯著大于B、C組(P<0.05)外,其余影像學指標、肘關節活動度及Mayo評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超聲引導下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Song 4型肱骨外髁骨折手術時間長、術后并發癥多,更易發生外側骨贅。
目的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相比,探討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外髁骨折(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HLCF)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4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53例兒童HLCF臨床資料。其中,采用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5例(閉合組),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28例(開放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及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末次隨訪時肘關節功能Flynn評分。結果 閉合組均在超聲引導下成功復位骨折,兩組術中均未發生神經損傷。閉合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均低于開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合組術后發生感染1例(釘眼激惹反應)、開放組3例(釘眼激惹反應2例、切口感染1例),兩組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0.2個月。X線片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閉合組、開放組分別有5、12例發生肱骨外側骨突形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閉合組根據Flynn評分標準評價肘關節功能優良率達96.0%(24/25)、開放組為92.9%(26/28),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骨化性肌炎及肘內、外翻畸形發生。結論 超聲輔助下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HLCF療效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相當,但前者可減少手術時間和術中透視次數,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