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金瑛" 9條結果
      • 關節鏡下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療效。方法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 46 例膝關節 PCL 損傷患者。男 34 例,女 12 例;年齡 20~58 歲,平均 40.7 歲。急性損傷 43 例,陳舊性損傷 3 例。術前前抽屜試驗陽性 4 例、后抽屜試驗及脛骨后沉征陽性 46 例,內翻應力試驗陽性 10 例、外翻應力試驗陽性 6 例;屈膝 30° 位撥號試驗患健側差值為(5.20±3.91)°;后向應力位脛骨后移距離(12.03±2.38)mm。膝關節 Lysholm 評分為(36.68±7.89)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為(33.58±5.97)分,踝關節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為(97.60±1.85)分。關節鏡下采用自體腓骨長肌腱解剖重建 PCL,合并的半月板損傷、后外側復合體損傷及前交叉韌帶損傷均根據損傷程度進行對應處理。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0 例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 12~26 個月,平均 16.0 個月。末次隨訪時,膝關節 Lysholm 評分為(84.85±7.03)分、IKDC 評分為(87.13±6.27)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3.45,P=0.00;t=?39.12,P=0.00);踝關節 AOFAS 評分為(93.98±2.14)分,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8.09,P=0.90)。后向應力位脛骨后移距離為(2.75±1.76)mm、屈膝 30° 位撥號試驗患健側差值為(1.75±2.09)°,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00,P=0.00;t=4.96,P=0.00)。后抽屜試驗及脛骨后沉征陽性 1 例,陰性 39 例;前抽屜試驗以及內、外翻應力試驗均為陰性。結論關節鏡下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 PCL 能顯著改善膝關節穩定性和功能,臨床療效滿意。

        發表時間:2021-02-24 05:3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體外誘導人羊膜間充質干細胞向韌帶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

        目的探討人羊膜間充質干細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是否具有MSCs的特性及經誘導后在體外能否向韌帶細胞分化。 方法取產婦胎盤通過酶消化法獲得hAMSCs,流式細胞術鑒定hAMSCs表型特征。取第3代hAMSCs分別加入含不同誘導液的L-DMEM/F12培養基:A組TGF-β1+bFGF,B組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C組TGF-β1+bFGF+HA,D組為空白對照組。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誘導后21 d各組細胞形態學變化;磺酰羅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檢測各組細胞生長活性;誘導后7、14、21 d分別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韌帶特異性蛋白和基因Ⅰ型膠原、Ⅲ型膠原、肌腱蛋白C(tenascin C,TNC)表達。 結果流式細胞術鑒定結果表明hAMSCs表達MSCs表型。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示誘導21 d A、B、C組細胞均呈長梭形纖維細胞樣生長,C組細胞形態更單一、有明顯方向性且較A組排列更緊湊。SRB比色法檢測示各組細胞于培養6 d左右達增殖高峰,6 d時A、B、C組細胞活性均顯著高于D組。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示:誘導培養7 d,各組均未檢測到TNC表達;7、14、21 d A、B、C組Ⅰ型膠原表達均顯著高于D組,14、21 d A、B、C組Ⅲ型膠原表達顯著高于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B組Ⅰ型膠原表達以及A、C組Ⅲ型膠原、TNC表達隨時間增加均呈逐漸增高趨勢,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示:誘導培養21 d,C組Ⅰ型膠原、TNC mRNA相對表達量顯著高于A、B組,B組Ⅲ型膠原mRNA相對表達量顯著高于A、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C組Ⅰ型膠原、TNC以及C組Ⅲ型膠原mRNA相對表達量隨時間增加呈逐漸上調趨勢,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結論hAMSCs具有MSCs的特性,有良好增殖能力,經體外誘導后韌帶特異性基因表達上調,韌帶特異性蛋白合成增加,可作為韌帶組織工程種子細胞來源之一。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脛骨高位截骨聯合關節鏡手術治療膝內翻骨關節炎的近期療效及二次關節鏡探查結果

        目的探討脛骨高位截骨術(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聯合關節鏡手術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療效,并二次關節鏡探查評估軟骨及半月板轉歸。 方法回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7例合并膝內翻畸形的內側間室KOA患者臨床資料。男23例,女34例;年齡41~63歲,平均51.2歲。病程2~8年,平均4.7年。術前股脛角為(179.86±4.69)°,下肢機械軸通過脛骨平臺的相對位置為24.21%±6.98%,脛骨平臺后傾角為(5.23±1.45)°。膝關節Kellgren-Lawrence分級為Ⅱ級22例、Ⅲ級35例。術前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為(59.1±7.3)分,Lysholm評分為(48.8±7.6)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6.2±1.1)分。術中關節鏡探查記錄內側脛骨平臺負重區軟骨退變(Outerbridge分級為Ⅰ級18例、Ⅱ級30例、Ⅲ級9例)及內側半月板損傷情況并行相應治療;HTO術中根據術前膝關節Kellgren-Lawrence分級調整冠狀面力線。術后測量下肢機械軸通過脛骨平臺的相對位置、股脛角和脛骨平臺后傾角;記錄術后膝關節Kellgren-Lawrence分級;結合術后1年膝關節MRI以及內固定物取出時二次關節鏡探查,評估關節軟骨退變Outerbridge分級及半月板轉歸;膝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評分、HSS評分和VAS評分進行評價。 結果57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6~58個月,平均42.1個月。切口均Ⅰ期愈合,術中無神經血管損傷、關節內及合頁骨折,術后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內固定失效等并發癥發生;術后3個月截骨部位均獲骨性愈合。術后1年取出內固定物,二次關節鏡探查示內側間室負重區軟骨退變Outerbridge分級為Ⅰ級15例、Ⅱ級31例、Ⅲ級11例,與術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31.992,P=0.997);其他間室未見軟骨退變。損傷半月板可見半月板愈合表現,正常半月板未見損傷進展。末次隨訪時,Kellgren-Lawrence分級為Ⅱ級19例、Ⅲ級38例,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49.049,P=0.764)。下肢機械軸通過脛骨平臺的相對位置為59.16%±2.87%,股脛角為(171.54±3.39)°,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01);脛骨平臺后傾角為(5.65±1.22)°,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73,P=0.096)。HSS評分、Lysholm評分和VAS評分分別為(82.3±7.7)、(83.4±6.4)、(1.6±1.1)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01)。結論HTO聯合關節鏡手術治療合并膝內翻畸形的內側間室KOA,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線、緩解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近期療效滿意,術后關節軟骨退變及半月板損傷未見明顯進展。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關節鏡下線袢法Latarjet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近期療效

        目的 探討改良關節鏡下線袢法Latarjet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近期療效。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1月,采用改良關節鏡下線袢法Latarjet術治療36例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齡18~36歲,平均27.8歲。肩關節脫位3~12次,平均6.5次。病程5~36個月,平均16.2個月。術前肩關節恐懼試驗陽性,關節松弛度Beighton評分0~4分,平均1.3分。影像學檢查示患側肩胛盂骨缺損寬度達16%~28%,平均21.5%。記錄術后并發癥以及肩關節再脫位、半脫位及不穩等發生情況;檢查肩關節活動度,包括前屈上舉、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和內旋,采用肩關節Walch-Duplay評分、美國肩肘外科協會評分(ASES)、ROWE評分評估肩關節功能;攝肩關節X線片及CT,觀察喙突骨塊塑形情況。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8個月,平均19.9個月。隨訪期間無肩關節再脫位發生,肩關節恐懼試驗均為陰性。末次隨訪時,肩關節前屈上舉、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以及內旋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功能Walch-Duplay評分、ASES評分、ROWE評分均較術前改善(P<0.05)。術后影像學檢查示喙突骨塊與肩胛盂齊平33例(91.7%)、偏內側1例(2.8%)、偏外側2例(5.6%);骨塊中心位于3點至5點范圍33例(91.7%),高于3點位置1例(2.8%),低于5點位置2例(5.6%);隨訪期間未見盂肱關節明顯退變,喙突骨塊塑形與肱骨頭運動軌跡逐漸匹配。結論 改良關節鏡下線袢法Latarjet術可有效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術后喙突骨塊可達到良好位置,近期療效滿意。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人工踝關節彈性化改良襯墊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過有限元分析探討人工踝關節彈性化改良襯墊(以下簡稱“改良襯墊”)在減少假體微動和改善關節面接觸力學方面的影響。方法 基于INBONE Ⅱ植入物系統原始襯墊(模型A),通過添加弧形或平臺型及層厚分別為1.3、2.6 mm的柔性層,構建4種改良襯墊,分別為雁飛型_1.3彈性化改良襯墊(模型B)、雁飛型_2.6彈性化改良襯墊(模型C)、平臺型_1.3彈性化改良襯墊(模型D)、平臺型_2.6彈性化改良襯墊(模型E)。然后,采集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右踝關節中立位CT掃描數據,通過Mimics 19.0軟件、Geomagic wrap 2017軟件、Creo 6.0軟件、Hypermesh 14.0軟件、Abaqus 6.14軟件,構建基于模型A~E假體的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有限元模型。最后,在ISO步態載荷下檢驗不同模型之間的骨-金屬假體界面微動和關節面接觸行為的差異。結果 各組模型脛骨/距骨-金屬假體界面微動均在支撐相時逐漸增大,進入擺動相后減小;完整步態周期中,模型B~E骨-金屬假體界面微動與模型A相比均下降,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最大微動脛骨出現在骨槽穹頂處且微動區域面積模型A最大、模型E最小,而距骨出現在中央骨槽后表面且微動區域面積組間無明顯差異。各組模型襯墊/距骨假體關節面接觸面積均呈在支撐相上升、在擺動相下降的總體趨勢。其中,模型B~E與模型A相比關節面接觸面積更大,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襯墊/距骨假體關節面最大接觸應力變化趨勢與接觸面積相似;其中,模型D、E襯墊關節面最大接觸應力小于模型A,模型B~E距骨假體關節面最大接觸應力均小于模型A,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改良型襯墊外側關節面高應力區面積明顯縮小,距骨假體表面應力分布更均勻。結論 在襯墊中增加柔性層可以提高整體部件彈性,有利于吸收人工踝關節沖擊力,從而降低界面微動和改善接觸行為,其中平臺構型和柔性層較厚的改良襯墊機械性能更好。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Runx2基因誘導人羊膜MSCs體外向韌帶成纖維細胞定向分化及促進兔腱-骨愈合的研究

        目的 探討Runx2基因是否具有體外誘導人羊膜MSCs(human amniotic MSCs,hAMSCs)向韌帶成纖維細胞分化以及在體內能否促進兔前交叉韌帶重建后腱-骨愈合。方法 取健康產婦自愿捐贈胎盤分離培養hAMSCs并傳代后行流式細胞鑒定。構建攜帶Runx2基因的腺病毒載體(Ad-Runx2)以及空質粒載體腺病毒(Ad-NC),經病毒滴度測定后分別轉染第3代hAMSCs(Ad-Runx2組、Ad-NC組),實時熒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檢測Runx2基因及蛋白表達,驗證Ad-Runx2基因轉染hAMSCs有效性;然后于轉染后培養3、7 d時,進一步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韌帶成纖維細胞相關基因 [VEGF、Ⅰ型膠原、纖連蛋白(Fibronectin)和肌腱蛋白C(Tenascin-C)] 表達;以單純hAMSCs作為空白對照組。將單純hAMSCs以及轉染Ad-NC、Ad-Runx2的hAMSCs分別與基質膠(Matrigel)按照體積比1∶1和1∶2混合構建復合物,采用細胞計數試劑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檢測細胞增殖,取增殖較好的對應復合物進行后續動物實驗。將12只新西蘭白兔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前交叉韌帶重建組(ACLR組)、前交叉韌帶重建+Ad-NC組(Ad-NC組)、前交叉韌帶重建+Ad-Runx2組(Ad-Runx2組)4組,每組3只。制備前交叉韌帶重建模型后,Ad-NC組、Ad-Runx2組于骨道內對應注射最佳hAMSCs-Matrigel復合物。術后1個月取材行大體、組織學(HE染色及天狼猩紅染色)、免疫熒光染色觀察,評價韌帶組織中炎癥細胞浸潤以及Ⅰ/Ⅲ型膠原、Tenascin-C含量。結果 流式細胞鑒定分離培養細胞符合MSCs表型特征。Runx2基因成功轉染至hAMSCs;與Ad-NC組相比,Ad-Runx2組轉染后VEGF及Ⅰ型膠原基因相對表達量于培養3、7 d時均增高(P<0.05),Fibronectin僅3 d時增高(P<0.05),而Tenascin-C于3 d時增高、7 d時降低(P<0.05)。CCK-8檢測示兩種比例混合培養后,細胞增殖組間以及組內各時間點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選擇1∶1比例構建復合物進行后續實驗。動物實驗顯示,術后1個月時,大體觀察各組移植肌腱連續性完整;HE染色示Ad-Runx2組組織修復情況優于ACLR組和Ad-NC組、炎癥細胞更少;天狼猩紅染色及免疫熒光染色均示Ad-Runx2組韌帶組織的Ⅰ、Ⅲ型膠原纖維增多,趨于形成正常前交叉韌帶結構,但Tenascin-C蛋白熒光強度與ACLR組和Ad-NC組相比減弱。結論 Runx2基因轉染hAMSCs后可誘導其向韌帶成纖維細胞定向分化,并促進兔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的腱-骨愈合。

        發表時間:2023-12-12 05: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保留喙肩韌帶喙突截骨La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早期療效

        目的 探討雙袢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中采用保留喙肩韌帶喙突截骨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早期療效。方法 2021年1月—2023 年6月,采用關節鏡下雙袢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治療19例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患者,術中均采用保留喙肩韌帶喙突截骨方式。男11例,女8例;年齡17~32歲,平均23.3歲。肩關節脫位3~11次,平均6.4次。病程3~35個月,平均12.9個月。患者肩關節恐懼試驗均為陽性;肩關節CT示患側肩胛盂骨缺損寬度達13%~26%,平均19.8%。比較手術前后肩關節活動度(前屈上舉、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和內旋)以及肩關節功能評分 [Walch-Duplay評分、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和Rowe 評分];隨訪影像學復查喙突骨塊位置及塑形情況。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24個月,平均14.5個月。隨訪期間無肩關節再脫位發生,肩關節恐懼試驗均為陰性。末次隨訪時,肩關節活動度(前屈上舉、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以及內旋)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功能Walch-Duplay評分、ASES評分、Rowe評分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復查示肩峰下間隙與術前比較無明顯變化;喙突骨塊與肩胛盂齊平,骨塊中心均位于肩胛盂3:00~5:00位置,喙突骨塊塑形與肱骨頭軌跡逐漸匹配;隨訪期間未見盂肱關節退變。結論 采用保留喙肩韌帶喙突截骨的雙袢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可有效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早期療效滿意。

        發表時間:2024-06-14 09: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TGF-β1 聯合 VEGF 對人羊膜間充質干細胞向韌帶成纖維細胞體外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討人羊膜間充質干細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是否具有 MSCs 特性,以及經 TGF-β1 和 VEGF 聯合誘導后是否具有向韌帶成纖維細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 取自愿捐贈的足月產婦胎盤,采用胰蛋白酶膠原酶聯合消化法分離培養 hAMSCs,流式細胞術檢測 hAMSCs 表型分子,免疫熒光染色檢測 hAMSCs 其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和波形蛋白表達情況。取第 3 代 hAMSCs,分別使用含 TGF-β1 和 VEGF 的 L-DMEM/F12 成韌帶或纖維細胞誘導培養基(實驗組)和普通 L-DMEM/F12 培養基(對照組)培養,細胞增殖-毒性檢測試劑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檢測兩組細胞增殖能力;培養 5、10、15 d 分別采用免疫熒光染色及實時熒光定量 PCR 檢測韌帶及血管生成相關特異性蛋白和基因表達。 結果 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示 hAMSCs 呈單層貼壁生長;流式細胞術結果示 hAMSCs 表達 MSCs 表型分子;免疫熒光染色示 hAMSCs 高表達波形蛋白、低表達 CK-19;hAMSCs 具有向成骨、成軟骨及成脂細胞分化的能力。CCK-8 法檢測示,7 d 時兩組細胞均達增殖高峰,實驗組細胞增殖能力于 7 d 后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免疫熒光染色示,培養 5、10、15 d 時實驗組 Ⅰ 型膠原、Ⅲ 型膠原、纖維連接蛋白(Fibronectin)、細胞連接素(Tenascin-C)表達染色均較對照組增強。實時熒光定量 PCR 結果示,隨時間延長實驗組 Ⅰ 型膠原、Ⅲ 型膠原、Fibronectin、α-肌動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VEGF mRNA 相對表達量均逐漸上調(P<0.05)。除培養 5 d 兩組 Ⅰ 型膠原、Ⅲ 型膠原、VEGF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時間點實驗組 Ⅰ 型膠原、Ⅲ 型膠原、Fibronectin、α-SMA 和 VEGF mRNA 相對表達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hAMSCs 具有 MSCs 特征,且體外增殖能力良好,可作為組織工程種子細胞來源;體外誘導后韌帶成纖維細胞及血管生成相關特異性基因表達上調,韌帶成纖維細胞特異性蛋白分泌增加,TGF-β1 聯合 VEGF 可作為構建組織工程韌帶的生長因子選擇。

        發表時間:2017-05-05 03:1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觀察

        目的 總結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采用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治療30例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18~41歲,平均27.3歲。肩關節脫位3~7次,平均4.9次;肩關節末次脫位至手術時間3~10 d,平均4.1 d。肩胛盂骨缺損均超過20%。合并Hill-Sachs損傷27例。術前、術后1個月、6個月和末次隨訪時,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評分、Rowe評分、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Walch-Duplay評分及0° 外旋、外展90° 外旋活動度評價肩關節疼痛及功能。復查肩關節X線片、CT掃描及三維重建,觀察喙突骨塊在位、愈合吸收及肩胛盂缺損糾正、肩關節退行性改變程度等情況。結果 手術時間51~79 min,平均68.4 min。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6~60個月,平均44.6個月。術后VAS評分、UCLA評分、Rowe評分、ASES評分、Walch-Duplay評分以及0° 外旋、外展90° 外旋活動度均較術前改善(P<0.05);術后隨時間延長各指標進一步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復查示,術后1 d喙突骨塊位于肩胛盂前下方;隨訪期間無肩關節骨關節炎發生,肩胛盂解剖結構正常,無喙突骨塊延遲愈合或不愈合。1例因摔傷后骨折,于術后20個月關節鏡下二次探查見喙突骨塊塑形良好,肩胛盂平整,無骨塊吸收及骨關節炎發生。結論 改良關節鏡下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功能恢復較好,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獲得較好中期療效。

        發表時間:2024-06-14 09: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