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皮質激素受體(MR)屬于核受體超家族,在視網膜和脈絡膜中均有表達。MR拮抗劑(MRA)在非眼科臨床上已有較長的應用史。多種細胞和動物模型顯示,異常激活MR參與眼底病理性血管新生、氧化應激、炎癥、水鹽平衡紊亂、神經退行性改變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應用MRA可緩解或抑制這些病理過程。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患者使用MRA治療后,患者視功能改善、視網膜下積液減少、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降低。慢性CSC患者MR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和血漿中醛固酮水平與可自發緩解的CSC患者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MRA眼部緩釋劑型和炎癥相關機制的研究可能成為眼底MR研究的新熱點。了解MR和MRA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現狀,以期為之后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眼底疾病是指發生在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以及視神經的炎癥、滲出、增生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的眼科疾病。由于其高致病率、高致盲率,這一類疾病也得到了衛生醫療領域的重視。隨著近年來對其病因、解剖及病理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醫生也獲得了相較過去更為豐富的治療手段,眼底疾病內科治療也取得了許多階段性進展,但由于其疾病譜繁多,病理機制復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提升眼底疾病的臨床診療效果。
目的對比分析一站式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以下簡稱為玻璃體腔注藥)中心成立前后真實世界中玻璃體腔注藥的應用情況和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成效。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的眼底疾病患者4 015例4 659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2 146例,女性1 869例。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wAMD)968例1 090只眼;糖尿病黃斑水腫(DME) 654例855只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980例1 158只眼;視網膜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RVO-ME)916例930只眼;病理性近視繼發脈絡膜新生血管(PM-CNV)275例294只眼;其他眼底疾病222例332只眼。共計注射13 796針抗VEGF藥物。將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玻璃體腔注藥中心成立前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的1 252例1 403只眼作為對照組;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玻璃體腔注藥中心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的2 763例3 256只眼作為觀察組。對比觀察對照組、觀察組玻璃體腔注藥的總體針數、按疾病分類后每種疾病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的分布狀態、選擇3+按需治療(PRN)方案的比例、不同抗VEGF藥物的臨床應用分布,同時使用問卷調查記錄患者等待時間和就醫體驗。兩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結果 4 659只眼13 796針抗VEGF藥物中,對照組1 403只眼4 762針,每只眼注射(3.39±3.78)針;觀察組3 256只眼9 034針,每只眼注射(2.78±2.27)針。兩組患眼平均注射針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00,P<0.001)。對照組、觀察組患眼中,wAMD者分別注射1 728、2 705針,平均每只眼分別注射(5.14±4.56)、(3.59±2.45)針;DME者分別注射982、2 038針,平均每只眼分別注射(4.36±4.91)、(3.24±2.77)針;RVO-ME者分別注射942、2 179針,平均每只眼分別注射(3.98±3.71)、(3.14±2.15)針;PM-CNV者分別注射291、615針,平均每只眼分別注射(3.31±2.63)、(2.99±1.69)針;DR者分別注射683、1 029針,平均每只眼分別注射(1.60±1.26)、(1.41±1.05)針。對照組、觀察組患眼中接受3+PRN治療方案者,wAMD分別為223(66.4%,223/336)、431(57.2%,431/754)只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10,P=0.004);DME分別為75(33.3%,75/225)、236(37.5%,236/630)只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20,P>0.05);RVO-ME分別為97(40.9%,97/237)、355(51.2%,355/693)只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98,P=0.006);PM-CNV分別為39(44.3%,39/88)、111(53.9%,111/206)只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58,P>0.05)。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間預約等待手術時間(t=1.340)、注藥當天入院至進入手術室時間(t=2.780)、手術前完成治療準備至等待進入手術室時間(t=8.390)、入院至離院時間比較(t=6.06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一站式玻璃體腔注藥模式可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大幅增加注藥數量;極大縮短患者等待時間,患者整體就醫體驗改善明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眼底手術領域將迎來越來越多的創新和突破。眼底手術的創新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風險以及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非常重要。這其中包括了玻璃體切割系統的創新,玻璃體切割手術在其他眼病中的創新應用,眼底手術方式的創新,技術和理念的創新以及多學科合作等多個方面,推動了眼底病的不斷發展。眼底病醫生應高度重視眼底手術的創新應用,更好地服務患者。
單細胞測序技術為解析生物組織的細胞異質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現已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近年來,關于眼底疾病的研究也有了較可觀的單細胞數據積累。眼底遍布豐富的血管與神經網絡,這導致眼底疾病發病機制紛繁復雜。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能夠獲得疾病環境下某種細胞類型甚至亞型的成千上萬個基因表達情況。單細胞測序技術精準揭示了新生血管性眼病等眼底疾病的致病細胞類型及致病機制,為新型診療靶點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眼底疾病多維組學單細胞數據庫的構建將使得高質量數據能夠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為眼科科研工作者提供分析平臺。
自適應光學(AO)作為一項新興技術,與眼底相機、掃描激光檢眼鏡以及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設備相結合,可對光感受器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網膜血管系統進行成像。目前,AO技術已應用于各種眼底疾病,包括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性疾病、視網膜炎性疾病和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的早期診斷、管理和監測。視網膜細胞和結構的可視化對于理解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以及監測其病程和治療效果至關重要,AO技術的應用為眼底成像帶來了重大突破,然而AO技術的普及還存在掃描范圍和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等局限性。全面了解AO技術為眼底成像提供更新視野,有望推動AO技術的眼科臨床應用,使眼底影像水平達到細胞級的“眼底活體成像”。
肥大細胞(MC)在葡萄膜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非過敏性眼底疾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MC能通過脫顆粒釋放介質如組胺、細胞因子和酶類等,調節炎癥反應、促進血管生成和組織重塑等,從而顯著影響眼底疾病的病理進程。應用MC相關抑制劑可以有效延緩疾病進展,這為疾病治療提供了潛在的策略。了解MC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現狀,有助于深入認識MC在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并推動進一步研究,以期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一種在睡眠過程中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現象的疾病,主要癥狀以睡眠打鼾為主。OSAHS與眼科疾病的關聯早已被發現,近年來可能的致病機制也被廣泛探究。當下認為OSAHS引起的炎癥因子水平改變發揮著關鍵因素,在改變血管功能上起到重要作用,最終可能導致了疾病的發生。而眾多研究發現OSAHS與眼底疾病的發生更是關系緊密。在未來需進一步研究OSAHS發病機制,豐富OSAHS與眼病的研究結論,以期達到對相關眼病預防、治療及良好預后的目的。
目的探索利用線上閱片培訓的遠程醫療教育模式對提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地區”)眼科醫師眼底疾病診斷能力的可行性與效果。方法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系統師級醫院-兵團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三級閱片培訓體系。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連續收集自新疆地區兵團醫院和兵團醫療系統內4家師級醫院眼科的后極部彩色眼底像4 159張。其中,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滲出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萎縮型AMD、視網膜靜脈阻塞分別為3 073、651、43、186、206張。圖像按病種比例均分為3輪次(初次、二次、末次)閱片的圖像集。參與培訓(以下簡稱“參訓”)醫師來自新疆地區兵團醫院和兵團系統師級醫院的15名眼科醫師。其中,男性7名,女性8名;年齡(38.1±4.0)歲。職稱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分別為1、6、5、3名;學歷本科、碩士分別為13、2名。從事眼底病專科工作時間(9.6±3.3)年。第一輪標注前進行閱片系統培訓,每輪閱片后由北京協和醫院醫師對閱片結果進行反饋和講解。每輪次閱片間診斷一致率、靈敏度、特異性比較行成對樣本t檢驗;參訓醫師診斷水平提高與職稱、學歷、年齡、眼底病專業工作時間的相關性行Spearman或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所有參訓醫師均完成初次、二次、末次閱片。每一輪次閱片結束后均進行了閱片總結,時間2 h。所有參訓醫師初次、二次、末次閱片的平均診斷一致率分別為53.0%、67.0%、75.0%;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0.38、0.69、054和0.66、0.85、0.96。初次與末次閱片診斷一致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二次閱片靈敏度較初次閱片明顯提高,末次閱片靈敏度較二次閱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次閱片較初次閱片、末次閱片較二次閱片的特異性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訓醫師診斷水平提升與學歷(Rho=0.07)、職稱(Rho=0.13)、年齡(r=0.20)、眼底病專科工作時間(r=0.26)等因素均無明顯相關性(P>0.05)。結論依托三級線上遠程醫療培訓,可提升新疆地區眼科醫師的眼底疾病診斷能力;初步遠程醫療教育模式在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展示了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潛力。